![]()
内容推荐 教材内容体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编写原则,更改第4版教材中解剖学和生理学分为上篇和下篇编写的框架,以人体系统为中心,整合人体解剖学的形态结构内容和生理学的功能及活动规律内容,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章节,进一步打破学科界限,精简内容,更易教,更易学。 本教材在各章前提出学习目标,章后设复习思考题;文中给出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适当添加知识链接和思政元素。为辅助教学目标达成,编写了配套的数字增值服务内容,方便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学生探索性学习。 本教材主要适用于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等相关专业高职高专学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也可用于药学、药品质量管理等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成人教育及职业培训与考试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及地位 二、人体的组成和分部 三、常用术语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第三节 内环境及稳态 一、内环境 二、稳态 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二、人体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节 细胞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二节 基本组织 一、上皮组织 二、结缔组织 三、肌组织 四、神经组织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浆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二、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量 二、血型 三、输血原则 第四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 一、概述 二、颅骨 三、躯干骨 四、四肢骨 第二节 骨连结 一、概述 二、颅骨的连结 三、躯干骨的连结 四、四肢骨的连结 第三节 骨骼肌 一、概述 二、头肌 三、躯干肌 四、四肢肌 第五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二、咽 三、食管 四、胃 五、小肠 六、大肠 第三节 消化腺 一、大唾液腺 二、肝 三、胰 第四节 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 二、吸收 三、消化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腹膜 第六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与肺 一、呼吸道 二、肺 第二节 胸膜与纵隔 一、胸膜 二、纵隔 第三节 呼吸的过程 一、肺通气 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的反射调节 第七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一、肾的位置和形态 二、肾的结构 三、肾的泌尿功能 第二节 输尿管 一、输尿管的位置 二、输尿管的狭窄 第三节 膀胱 一、膀胱的位置和形态 二、膀胱壁的结构 第四节 尿道 第五节 尿液的排放 一、尿量与理化特性 二、排尿 第八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男性生殖系统 一、内生殖器 二、外生殖器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一、内生殖器 二、外生殖器 附:乳房与会阴 一、乳房 二、会阴 第四节 妊娠、分娩与避孕 一、妊娠 二、分娩 三、避孕 第九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脉管系统的组成 二、血液循环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 一、心 二、血管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 二、人体各部的主要淋巴结 第十章 感觉器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 二、感受器的分类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第二节 眼 一、眼球 二、眼副器 三、眼的功能 第三节 耳 一、外耳 二、中耳 三、内耳 四、耳的功能 第四节 皮肤 一、皮肤的结构 二、皮肤的功能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 三、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四、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二、脑神经 三、内脏神经 第四节 神经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二、运动传导通路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内分泌腺 一、下丘脑 二、垂体 三、甲状腺 四、肾上腺 第三节 其他激素 一、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 二、1,25-(OH)2-维生素D3 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第十三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三、基础代谢 第二节 体温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三、体温的调节 主要参考书目 文末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