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妨偏径(冯纪忠的建筑与思想世界)/新艺术史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徐文力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学术背景考察、作品分析、理论探源三个板块。
第一部分是介绍冯纪忠的早年教育背景和学术背景,他获得了哪些现代建筑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熏陶。
要了解冯纪忠的建筑思想,必须重点考察他在维也纳技术大学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以及维也纳作为现代建筑发源地之一的学术和文化背景。这部分内容将会讨论:维也纳学派的重要代表瓦格纳与路斯的影响;冯纪忠科任老师的建筑作品;维也纳巴洛克建筑传统的文化背景等。可以说,在维也纳学习和工作经历,奠定了冯纪忠一生工作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对冯纪忠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评述,揭示其思想脉络和创作意图。
第三部分是对冯纪忠的建筑思想做一个理论上的分析和探源钩沉。对冯纪忠建筑思想中不太为人所注意的方面进行深入梳理、分析,这是以往的研究比较缺乏的内容。冯纪忠的思考和写作涉猎的领域比较广泛,我们将对他的艺术修养和美学趣味略做考察,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他对建筑形式的选择。由于何陋轩采用了一些不常见的形式语言,我们也将探索这种形式语言的相关渊源。另外,《人与自然》是一篇独特的研究中国园林史的论文,体现冯纪忠与众不同的艺术史观,我们也将探讨这种历史观念与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关系。
作者简介
徐文力,南京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现为左宜右有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维也纳的教育经历和学术背景
维也纳的文化氛围
维也纳技术大学的建筑教育:技术和历史两手抓
奥托·瓦格纳: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的调和
路斯:空间规划与穿衣服
卡尔·赫雷:历史的研究及其价值
齐格菲·苔斯:城市建筑的文脉与现代性
维也纳的巴洛克建筑传统
森佩尔:思考建筑形式生成之源
第二章 1946—1952:追求新技术与有机功能主义
20世纪40年代东南地区的建筑学术风气
杨廷宝的转向
黄作粲的现代建筑观念
薄壳结构:追求新技术
武汉东湖客舍
赖特的典范:十字形平面
十字形平面的转化
“山丘之眉”
“有机建筑”:事物的本质存在于相关性中
“不妨偏径,顿置婉转”:《园冶》中的智慧
建筑受自然的孕育
东湖客舍的材料和形式
武汉同济医院
华揽洪的北京儿童医院
同济医院的“建构”
巴洛克式主入口立面
“借景”的兴起
第三章 1953—1977:空间组合原理和民族特色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馆
华东水利学院工程馆
“八国联军”内部的学术互动
吴景祥的构图术
民族特色初探
人民大会堂方案
个人化的民族特色:花港观鱼茶室
不对称的坡屋顶
探索空间组合原理
空间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科学的设计方法论
“为人性僻耽佳句”
第四章 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建筑的再探索与反思
现代还是后现代?
贝聿铭的第三条道路
露天博物馆:与古为新
旷与奥
英式园林的冲击
北大门:解构大屋顶
结构表现:冗繁削尽留清瘦
何陋轩:竹构的原始棚屋
“亲地”:原始棚屋与大地的关系
巴洛克空间与弧墙
波多盖西:空间的力场
何陋轩的文学隐喻
解构重组与建筑的自主性
松江方塔园博物馆提案
个体的文化选择
第五章 冯纪忠建筑思想阐微钩沉
园林发展“五层面说”
李格尔的艺术史观念与方法
艺术意志与五层面说
个人和民族的“艺术意志”
“支离”的美学趣味
建筑可以表达情感吗?
抽象构成中的情感表现力
对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
冯纪忠建筑思想之影响
第六章 结语
冯纪忠个人与时代的紧张关系
民族性与个人性
“见地”
参考文献
中文建筑专业类著作
中文其他著作
外文译著
外文原著
学位论文
主要期刊
附录 冯纪忠先生藏书书日
后记
致谢
序言
20世纪以降,中国现代
建筑学逐步得以建立。其实
,随着19世纪开始的西学渐
进,清朝末年修订的《奏定
学堂章程》中的《大学堂章
程》已将土木工学门和建筑
学门列为工科的教育科目,
不过建筑教育仍难成气候。
于是,国人转而出国学习建
筑,第一波留学潮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形成,以留学日
本为主,留学欧洲为辅。
1909年始,美国宣布逐年
退还庚子赔款,并以其充作
留美学习基金,这使赴美成
为中国近代建筑师第二波留
学潮的主流。这波留学潮人
数众多,英才辈出,学成回
国后无论在建筑实践还是建
筑教育方面都成为独领风骚
的杰出代表。义因那时的美
国建筑教育仍以从法国传人
的巴黎美院体系为主导,故
“布扎”(即西文所谓的
Beaux-Arts)体系长期成为
现代中国建筑的主流。
在这样的语境中,冯纪
忠先生留学的维也纳技术大
学(Technische UniVersitat
Wien,又称维也纳工业大
学)的建筑学教育便显得不
同寻常,它既不以“布扎”为
主导,也不以“先锋”而著称
,而是一个看似“保守”的融
技术传统和历史文化于一体
的建筑院校。据冯纪忠先生
回忆,这里的建筑学教育强
调的“一个是技术的基础,
一个是历史的基础,最后才
是设计的理念”。今天回过
头来看,冯纪忠先生后来在
教书育人以及自己的建筑实
践中贯彻的建筑理念也就不
是无的放矢。
近现代中国学人大多学
贯中西,冯纪忠先生也不例
外,这是今天的吾辈难以企
及的。因此,是否要将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在现代建
筑文化的发展之中,在冯先
生那里从来都不是问题,需
要思考的是如何融入和如何
发展。在这方面,冯纪忠先
生以“形、情、理、神、意”
和“与古为新”的主张独树一
帜,为中国现代建筑留下珍
贵的思想遗产。这样的主张
说起来容易,甚至可以成为
一种廉价的口号和标签,但
要恰如其分而又富有创造性
地将之贯彻在建筑之中却绝
非易事,不容投机取巧和急
功近利。
冯纪忠先生生前从未位
高权重,也从未红极一时,
甚至没有进入在朱启钤先生
辑本基础之上加入中国近现
代建筑师和建筑学人的《哲
匠录》,最高荣誉只是去世
前一年获得的仅有“民间地
位”的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
之“杰出成就奖”。然而,或
许正因如此,冯纪忠先生才
能够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才
能够在自己建筑人生的最后
阶段发力,完成上海松江方
塔园、何陋轩这样“何陋之
有”的经典作品。
关于冯纪忠先生,我们
不是研究太多,而是研究太
少。徐文力博士这部著作无
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
建筑历史理论素养为冯纪忠
研究增添了可贵的一笔。徐
文力博士大学毕业后曾在桥
梁建设第一线工作多年。其
后考入成立不久的南京大学
建筑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显示出对建筑学的强烈兴趣
和专业天赋。继而在作为建
筑师从事专业实践七年后进
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院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方
向的博士学位,选定以冯纪
忠先生的建筑思想作为博士
论文研究主题。现在这部著
作就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
上修改而成的。
衷心希望徐文力博士的
这部著作能够为后续的冯纪
忠研究和当代中国建筑思想
带来启迪。
是为序。
王骏阳
二〇二一年七月三十日
于江苏常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