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一套《四书》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底,它饱含人生智慧、天地之道、生活哲学,还有诗词文学之美、历史兴衰,它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讲透了中国人一生都在学习的修身、处世、境界。 国学名家、心学老顽童,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王阳明传》《王阳明心学》等一系列畅销图书作家,周月亮教授对儒家文化的研究精深博大,融会贯通。这次他重磅推出的《真功夫?大智慧:四书精讲》以儒家思想为框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核心要点做了融会贯通式的讲解,不仅讲透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更用生动活泼、日常可亲的语言,将儒家思想鲜活生动地化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做到了贴近心灵、开人心智,具有大师风范。 目前市场上无权威的“名家解读四书”类图书,本书的独创性和鲜活性填补了市场空白点。另外,周教授注重融会贯通、贴近心灵的解读有着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对读者来说不仅接地气,而且特别容易理解。 目录 “四书”讲了什么?为什么读“四书”? 通过“四书”看儒家的命运 壹 《大学》 《大学》:儒家的经典教科书 致良知,成为大写的人 修己明德,人生进修的阶梯 真心诚意,不自欺欺人 时间里的“大学”和人性的定义 永远保持一种光明坦荡的心境 正心修身,身教胜于言教 修己利人,破小我成大我 贰 《中庸》 “中庸”是一种生命风格 尽心尽性,做自己的英雄 最中国的智慧,是越平常越有用 行人道德治,不可以不知天 智仁勇,中国人存在的底气 《中庸》里的九条治国真经 从容中道,诚心者得天下 做任何事,都要先“诚”己心 下笨功夫,得真智慧 叁 《论语》 孔子到底想讲什么? 孔子到达了什么境界? 卑以自牧,保持求知的热情 “学”:儒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而”:中国文化的奥秘 孔子的“穷讲究”精神 千古预言: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里孔子的治国理念 以学成仁,寻找内心的共鸣 靠自己,明天才能更美好 淡泊宁静是孔子的真血脉 孔子的风格:中庸求正 《论语》里A而B的功夫 肆 《孟子》 孔孟之道: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一身浩然正气,一生自由奔放 孤勇的猛士,英雄的历程 觉受分离,不做“习惯”的奴隶 孟子是如何成为大丈夫的? 永远心存仁义,永远满怀理想 义利之辨:孟子的道义之观 仁者爱人,仁政无敌 让共通的人性成为一种力量 尽心尽性,知人知天 什么是中国人的真、善、美? 不自暴自弃,浩然正气传道统 精彩页 最中国的智慧,是越平常越有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中庸是什么意思?“中”是中正的意思,“庸”是持续的意思。中庸就是持续地用中。 常言道:无意之中是真意。世界上最高明的道德境界,就是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世界上最高明的方法谋略,往往是越平常越有用!保守点说,中国智慧的最高代表非中庸莫属,中庸是中国智慧的密钥。 寻找动态中的恰好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莫”是“无不”的意思,无不从隐微的地方达到充分的显现。“见”是“现”,出现的“现”,从萌芽到彻底出现,无不从微小的地方达到显赫。这时候怎么办?君子要抓住这个萌芽,“慎其独”,不好的意念刚一产生的时候就要把它消灭在摇篮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把孩子掐死在襁褓里是容易的,但等他长大了,五大三粗的,你过来掐他,他把你推倒了。 《教父》里的柯里昂,他妈妈领着那孩子,跟黑社会头子说,给他一条生路吧,黑社会头子回复,现在这个孩子不能把我怎么样,但是他长大了就会把我杀了。为什么要斩草除根?江湖上的那套东西也是这个逻辑。但是,儒家强调的是对思想观念的斩草除根,一个隐秘的念头,一个天不知,地不知,只有我头脑闪过的念头也不要放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在心里还没有成型的时候是未发,那叫“中”。要想成为中庸的人,就得是一个“用中”的人,从哪儿找到这个“中”呢?前面说的都是找“中”的办法。 “慎独”是干什么的?就是要找未发的这个“中”。为什么老僧“入定”,圣人淡定?因为他中气满满,“中”在这里是主宰,“中”是这个人“真定”的力量,找到这个“中”以后,哪怕上课说悄悄话,也是符合天道的。为什么?因为“中”是无私的,不然“中”要是有私,就失去了“和”。 “发而中节”的“节”很重要,这个“节”是个军事术语,现在,节点是赛场的拐点。“节”的本意是鹰往一起飞,鹰的翅膀碰折在石头上,叫作“节”。积水漂石,这么大的石头人扛不动,但是,上面建个水库把闸一泄,大水就把石头冲出去了。兵法里也有一派叫“兵形势”,这派讲究巧用“寸劲儿”;李小龙的截拳道,打的也是“寸劲儿”,其实这个“寸劲儿”就是“节”。远处看没什么,但下手那一下能把人打得不轻,这叫“节”。所以,“发而中节”的“节”其实就是恰好的意思。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率性修道致中和”。儒家的所作所为就要达到“中和”,我们作为个体来说,无往而不中,都很好,都很对,左右也对,上下也对,这就成艺术品了。在社会上活动跟谁都和谐,交往中让人感觉舒服是最大的软实力,美在和谐。美在和谐是一派,美在和谐的突破是另一派,美在和谐是古典主义的,美在和谐的突破是浪漫主义的,乃至于现代主义的。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如果失去“中”,就失去了这个根本。“中用”是目标,“用中”是方法,所以“中庸”就是这两个字摆过来摆过去。“庸”的本意是“用”,引申意是延续、持续,让“中”的这种状态持续。让你成为一个中用的人,别成为一个废物,别成为一个作孽的人,也是这个意思。意思都通,方法上是“用中”,不要过分。“中”就是“无过无不及”。过了是失中,不及也失中,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守株待兔,也就成了大家的笑柄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是天下的星光大道、金光大道,“达道”就跟高铁似的。“三达德”是能够支撑“中庸”的,有三根筋支了一个头,这三根筋就是“三达德”。“三达德”包含:智、仁、勇。“中庸”怎么能保持住呢?怎么能用中呢?就通过智、仁、勇,这叫“三达德”,后面还有“五达道”,还有“九经”,这是后面的内容。如果能达到“致中和”,天地各归其位,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师像个老师样,学生像个学生样,这是各得其所,各归其位,这叫“天地位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已经得到生长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就是“中和”的原子弹,就是靠中和之力。 小人无忌惮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 有道德的君子所做的事情,都是依照着中庸的道理的,可以做到什么时候都正好,“时中”就是在运动中做到正好的意思。“时中”的本意是随时调节自己以中和符节,就是时时都在“中”的状态中,这当然须义精仁熟时才把握得住。孔夫子七十岁功夫大成了,才敢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里大概有十四个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他有十四种不同的回答。他跟颜回讲“克己复礼”,跟子张讲“五德”,跟樊迟讲“仁者爱人”。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