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民俗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日)白川静
出版社 海峡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古文字研究、歌谣等古代文学材料分析、中日民俗比较的方法,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神祝告等诸多方面,并发掘背后的民族特质与文化思想,从而探讨了中国古代民俗的基本内涵、起源与早期发展脉络。其中相应地介绍、吸取日本民俗学的成果,在民俗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上均有探索。
作者简介
何乃英,1935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东方文学和日本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60余篇,译文17篇,出版著作50余部(其中自己编著17部,主编4部,二人合编2部,其余为多人合作编著),译著10余部。主要著作有《新编简明东方文学》、《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泰戈尔——东西融合的艺术家》(以上为自己编著)、《东方文学概论》(主编)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民俗学的方法
(一)我国的民俗学
石神问答
远野物语
十三冢与河童
(二)中国的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的起点
民俗语汇与古代语言
古代语言的汉字
(三)古代文字与民俗学
鸟形灵
夺与奋
辟雍之制
第二章 古代歌谣与民俗
(一)万叶集与民俗学
先驱的研究
折口的古代研究
歌谣的原有性质
(二)诗经与民俗学
诗经学
葛兰言的方法
兴的问题
(三)发想的问题
兴的原义
谚语与枕词
安抚地灵
第三章 言灵的思想
(一)关于祈祷
神的语言
攻击与防御
神的声音
(二)兴的发想之展开
诗篇与自然
定型与反兴
树木的兴
(三)巫祝的文学
咒诵文学
楚辞文学的展开
赋的原有性质
第四章 诗经民俗学
(一)关于采草
卷耳诗
祭神与预祝
采草歌的展开
(二)祝颂的诗
祝颂的形式
祝颂与思慕
恋爱诗的形成
(三)恋爱诗的种种形态
扬之水三篇
投果与衣食
象征的手法
第五章 卜辞的世界
(一)自然的气息
饮水的虹
龙的传说
巫女与媚兽
梦与死
(二)人类的状况
关于出生
关于往来
关于死葬
(三)社会生活
关于农业
关于狩猎
关于战争
第六章 语部与巡游者
(一)语部的文学
贵族流离谭
巫史之学
志怪之书
(二)采桑女
生命之树
桑中之会
陌上桑
(三)巡游者的文学
邯郸倡
秦氏女
孟姜女故事
第七章 月令与岁时记
(一)月令的组成
豳风七月篇
夏小正与国语
月令及其形式
(二)农事历与岁时记
后稷之法与四民月令
荆楚岁时记
节日
(三)关于通过仪礼
产房之礼
结婚仪式
万舞之人
结束语 民俗学的方向
民俗学的方向
古代民俗的复原
民俗的本质
民俗与习俗
后记
译者后记
出版后记
序言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活动
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民俗
的采集、编纂工作也从很早
就开始了,因此,在历代典
籍中保留有许多关于社会风
习、民间信仰等的资料,并
有不少有关的论述,所有这
些都是科学的中国民俗学的
前史。中国现代民俗学活动
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伴随着
民族觉醒,适应民主、科学
的要求而开始的,它在旧中
国艰难的条件下获得了初步
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
民俗的一个重要部分——民
间口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取
得了较大的成绩。民俗学作
为一个学科,是在1979年
顾颉刚、钟敬文等七位教授
发表《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
究机构的倡议书》,接着中
国民俗学会成立之后,重新
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地发展了
起来。目前不少省市都建立
了民俗学会一类的研究机构
,并着手进行民俗的调查和
研究工作,有的还召开了这
方面的学术讨论会,公开出
版或内部发行了采集和研究
的成果。民俗学和它的姐妹
学科民间文艺学正在建设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道上并
驾齐驱。
我国近年来重建的中国
民俗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则为指导,以中国各
民族民俗的历史和现状为出
发点,它与新中国成立前的
民俗学活动既有学术史上的
联系,又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目前很多地方着重的首先
是民俗现状的了解和调查,
但基础理论的建设和一些专
门问题的探讨,包括国外这
方面论著的介绍也在进行。
在这样的时候翻译出版日本
白川静先生的《中国古代民
俗》,对于中国民俗史的研
究和传统民俗学理论的了解
,都是很有参考和借鉴的意
义的。
白川静先生是日本著名
民俗学者,1910年生,文
学博士,现为日本立命馆大
学特任教授。他专攻中国古
代文学,著有关于甲骨、金
文、汉字,以及关于《诗经
》、中国神话、中国古代文
化等的多种著作。白川静先
生这部《中国古代民俗》也
是以中国古代文字、《诗经
》、《左传》、乐府等为材
料,但是它不是以研究古文
字和古代文学为目的,而是
运用这些材料,并通过这些
材料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民俗
,是一部对中国古代民俗进
行探源溯流的著作。为了完
成这个任务,作者提出了自
己关于民俗和民俗学的基本
观点以及进行这项研究工作
的方法。
作者认为民俗学主要是
研究文化传承的学问,它的
目的在于通过文化传承探求
该民族的文化特质。因此,
他特别重视民族固有的体验
,努力寻求研究中国古代民
俗的出发点,区别古代民俗
固有的东西和古代社会崩溃
、接受外来影响之后的形态
。对于文化的传承,作者认
为“传承之支柱,不言而喻
是宗教方面的东西,是社会
方面的东西”。但在实际的
论述和对于民俗的本质的认
识上,作者只强调“宗教方
面”,一再讲“民俗的本质不
外乎是人类在与神有关的活
动中的状态”,并且认为中
国古代民俗的基本观念,就
是《韩诗章句》关于《诗经
·郑风·溱洧》所说的“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
续魄”,他说,“‘招魂续魄’
一语最好地表现了它的本质
”。因此,他把“民俗”与“习
俗”加以区分,认为后代都
市繁荣,在那里没有神的影
子,民俗的东西被风俗化;
而古代的《四民月令》《荆
楚岁时记》等,由于它们把
自然节序与人间生活的对应
关系作为中心,所以仍然属
于民俗范围。本书就是在上
述这些基本观点的指导下,
对古代万物有灵观、巫术以
及阴阳五行思想等影响下的
民俗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分
别进行了论述,从一个侧面
厘清了中国古代民俗最初的
源头和它早期的发展脉络。
对此,作者在《结束语》中
做了如下的概括:
殷人被认为“尚鬼”,古
代式的信神习俗颇为丰富。
在代之而起的周朝贵族社会
繁荣时期,古习俗被礼制化
,古传承被经典化,唯有诗
篇《国风》表现了民众的生
活。可是由于春秋战国列国
时期向领土国家的发展和长
期持续的战乱,古代的共同
体解体,农村生活遭到破坏
,民俗传承场所随之丧失。
对秦汉以后的民众而言,可
以保持古老信仰的场所被剥
夺,几乎被投入迷信的世界

……
当前,我国民俗学的学
术活动,正在出现新文化运
动以来又一个高潮。我国民
俗学的起步比欧洲一些国家
大约要迟半个世纪左右,这
是我国近代沦于半封建半殖
民社会所决定的。但是,从
新文化运动开始,具有近代
科学意义的民俗学就在我国
生根开花,经过曲折的道路
直到今天。在这种历史条件
下,国外一些学者对中国民
俗的某些方面首先着手研究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于这
些著作,只要它的成果具有
科学价值,中国学人从来不
拒绝吸收其中对自己有益的
东西。但是我国民俗学经过
几十年的发展,也必将密切
联系国际学术的发展走出自
己的道路,因此在这过程中
我国流行的某些学术观点和
研究重点同国外学者有所不
同,同样是十分自然的。例
如白川静先生《中国古代民
俗》一书,如上所述,它有
许多值得我们吸收的东西。
但我们也感到在这方面,正
如他所说,文化传承有两大
支柱,宗教方面的东西和社
会方面的东西,而在本书中
他对古代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4: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