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隐性社会规则(终身雇佣制塑造的日本)(精)/樱花书馆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日)小熊英二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人类群体日常行为的不断积累会形成某种“默认规则”。这种规则不存在于明文规定中,却会在形成后反过来时刻影响和规约群体。
在日本,“应届毕业生批量招聘”“长期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制度”等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雇佣惯例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求职与生活需求,形成了支配和控制日本的“社会规则”。正式雇佣与非正式雇佣间因此出现了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这种“双重结构”的影响不仅覆盖了作为工作两端延伸的教育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还扩展到政治和身份认同等方面。
生活在规则之下的人们,根据“生存方式”的差异,被划分为“大企业型”“地方型”“残余型”。本书将从这三种生存方式出发,通过回溯日本式雇佣惯例的源流与发展历程,借助与欧美各国劳动史的横向对比,尝试探明形塑日本的“隐性社会规则”的真面貌。
作者简介
小熊英二,1962年生于东京,198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农学部,后进入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综合义化研究科国际社会科学专业就读,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著作众多。获奖作品为:《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日本人自画像的系谱》1996年获得三得利学艺奖;《“民主”与“爱国”——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公共性》2003年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大佛次郎论坛奖;《为了改变社会》2013年获得中央公论礼新书大奖;《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2015年获得新潮社小林秀雄奖。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日本社会的“三种生存方式”
第二章 日本的工作方式与世界的工作方式
第三章 历史的形塑功能
第四章 “日本式雇佣”的起源
第五章 惯例的形成
第六章 民主化与“员工平等”
第七章 经济高速增长与“学历”
第八章 从“一亿总中流”到“新二重结构”的转变
终章“社会规则”与“正义”类型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序言
关于日本人的一般工作
方式 暴凤明
说起日本人的一般工作
方式,很多读者脑海中浮现
出的可能是日剧中每天身着
西装,手提皮革公文包,朝
九晚五的上班族。这些上班
族往往高中或大学毕业后便
进入一家企业,一直工作到
60岁退休,家里一般有两到
三个子女,妻子作为全职主
妇每天操持家务。他们作为
正式员工,在公司里的大房
间集体办公,在终生雇佣、
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等日
本式雇佣管理体制下工作。
以上是中国读者关于日
本人一般工作方式的印象,
可能恰恰也符合很多日本人
的认知。根据作者的要求,
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本书内容,在本书开始之前
,将就具体情况再稍加介绍

第一个关键词是“终身雇
佣制”。简言之,就是员工
进入企业后,只要不犯大过
错,通常可以一直工作到退
休年龄或自愿离职。这意味
着员工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
将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不跳
槽。终身雇佣制是日本泡沫
经济破灭前企业的主要用工
模式。它确保了员工长期稳
定的职业生涯和退休福利,
以职业和生活的稳定感换取
员工对企业的高忠诚度,企
业为员工提供职业培训,提
高技能和专业能力,通过定
期人事调动的方式实现岗位
晋升,激励员工提高企业内
贡献度。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经济
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但在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
长期衰退,许多企业为节省
成本,不再采用终身雇佣制
度,改为使用人力派遣、短
期雇佣、临时雇佣等更加灵
活的雇佣模式。这些新模式
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但也
带来了不稳定性。
第二个关键词是“年功序
列制”。这种制度是指员工
的工资和职位将根据其在企
业内的工作年限和经验逐渐
提升,意味着在同一家企业
内工作时间越长,贡献越多
,工资和职位也相应越高,
类似“论资排辈”。
然而,年功序列制的一
个主要问题是可能忽略员工
的实际能力和业绩。这可能
会限制年轻员工的晋升,导
致“年长者优先”和“年轻人
晋升困难”。随着泡沫经济
破灭,日本企业为了提升国
际竞争力,一些公司和行业
开始采用更灵活的薪酬体系
和评估方法,以更公平地反
映员工的能力和贡献。
另外,终身雇佣制和年
功序列制也造就了日本社会
的“本科学历优先主义”。一
般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并不
注重硕士、博士学历以及所
学专业,而是注重应聘者本
科大学的“牌子”,也就是所
谓的“第一学历”,名牌大学
入学考试的偏差值高,难度
大。在不轻易裁员且企业提
供入职后系统化职业技能培
训的情况下,企业更看重员
工的综合能力与在定期人事
调动中面对不同岗位的适应
能力;作为应聘者,由于考
虑到年龄、资历、在同一家
企业内连续工作的贡献度是
决定薪资和职务的主要因素
,便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动力
。因此,日本人只会在高中
考大学时激烈竞争,而并不
热衷考研。
综上所述,就对日本工
薪族的印象而言,中国人和
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
的,即本书将会提到的“大
企业型”生存方式。具体而
言,是指男性大学毕业后,
作为正式员工被大公司或政
府机关聘用,过着体面而稳
定的生活。
然而,这只是一种刻板
印象,一直以来以这种形式
工作和生活的日本人并非多
数。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大企业型”员工人数有所
增长,在石油危机之后达到
峰值,但也只占全部就业人
口的30%左右。之后,尤其
是泡沫经济破灭后,非正式
雇佣劳动者不断增加,以“
大企业型”为代表的日本式
雇佣模式始终维持在少数核
心精英人群。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
济破灭,传统的日本式雇佣
模式被迫发生变革,日本社
会结构发生变动,揭开了工
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
序幕。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虽然“大企业型”劳动者人数
没有大幅增减,但以自营业
者为代表的“地方型”生存方
式人群减少,“残余型”的非
正式雇佣劳动者人数大量增
加。
中国读者对日本人的工
作方式的认识,很大程度上
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泡
沫经济破灭之前。作为日本
人,在经济、生活不稳定的
时代,心理上也加深了对“
大企业型”生存方式,传统
、稳定的雇佣就业模式的向
往。因此,中国人和日本人
在对“日本人的一般工作方
式”的认知上具有一致性,
但这并非今天日本社会大多
数人的真实工作状态,这也
正是小熊英二将在本书中为
读者剖明的。
导语
社会学者小熊英二继《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民主”与“爱国”》等著作之后,研究日本集体社会意识的又一力作。
正式雇佣=终身雇佣,论资排辈=稳定升迁,应届毕业生批量招聘=不接受跳槽,定期人事调动=工作岗位和地点不固定……这些具有强烈日本特色的雇佣惯例,究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影响日本社会的?
通过对日本雇佣传统、教育与社会保障体系变迁的考察,深度分析在无形中规约日本社会的“隐性社会规则”是如何形成的。
后记
笔者想在此陈述一下本
书的写作过程。
从几年前开始,笔者一
直在研究如何全面描述日本
的战后史。所谓“全面”,就
是将政治、经济、外交、教
育、社会、文化、思想等联
系起来,在与同时代的世界
动向进行比较的同时,描绘
日本的历史。
事实上,日本社会的发
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沿着世
界同时代的潮流在前进。例
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
机的民主化和均质化发展取
得进步,20世纪60年代长
期雇佣开始普及,等等。这
些情况并非单独发生在日本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
,笔者渐渐发现了日本的独
特倾向。
笔者首先注意到的是社
会保障制度的不同。为什么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于
其他国家,是以“企业(职
场)”和“村落(地域)”为
单位的呢?在调查的过程中
,笔者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
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将“
企业(职场)”和“村落(地
域)”设为人类互帮互助的
单位。这与日本的工会是以
企业为单位组成的企业工会
这一状况相一致。同时,不
难想象,这也与日本不存在
西欧式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
,以及对职业教育和专业教
育的需求不高等情况有关。
这种想法的出现与笔者
在他国旅居的经历有关。
从第一次作为客座教授
前往印度开始,笔者至今走
过了大约20个国家。在笔者
看来,所谓社会的特点,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将什么视为
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印度和
德国旅居期间,这两个国家
将职业工种视为社会基本单
位而产生的多项社会惯例,
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与社会教育、社会保障、
政党政治,乃至地域社会的
组织形态密切相关。
然而,这并没有跃升到
文化论上。近年来的研究已
经表明,各个地区所谓的“
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现代
化过程中被创造出的“新事
物”。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态
、泰国的国王崇拜、墨西哥
原住民的宗教仪式等,都是
比较新的“被创造物”。许多
被视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东西
也都是明治时代以来形成的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探
明日本何以形成将“企业(
职场)”和“村落(地域)”
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倾向。
而且,这似乎也是在推进战
后史研究时避不开的问题。
讲谈社现代新书编辑部
的小林雅宏先生前来时,正
是笔者思考这些问题的时期
。于是,笔者认为只能用“
日本社会的规则”来表现这
种规定了雇佣、教育、福利
、政党、地域社会,甚至是
“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
惯习之束缚”。笔者把想将“
日本社会的规则”经历了什
么样的历史发展才最终形成
并确立的过程写下来的想法
告诉了他。
不过,最初的构想是先
解释“三种生存方式”,然后
再更全面地讨论雇佣、教育
、福利、政党、税收、地域
社会、社会运动等方面的内
容。但是,当笔者研究雇佣
惯例时,逐渐发现这才是决
定整体的关键。
于是,笔者将最初的书
稿全部废弃,把重点放在雇
佣惯例的历史上,整体重写
。因此,不同于最初的构想
,笔者删减了教育和社会保
障的相关内容,并将政党、
税收、地方自治的内容忍痛
割爱。
如此一来,虽然和最初
的构想相比,本书的主题限
定在更狭窄的范围内,但依
然跨越多个领域,涵盖劳动
史、经营史、行政史、教育
史,甚至是其他国家的历史
与惯例传统。笔者也切实感
到有学力不逮之处。关于战
前日本的官僚制,笔者请教
了专家清水唯一朗先生,得
到很多宝贵的意见。衷心感
激对本书的校对工作付出诸
多心血的编辑。至于阐述未
尽之处,期待各领域专家的
指正。
迄今为止,笔者从几个
侧面研究了日本的集体社会
意识。例如,以民族论的变
迁为素材,研究了民族身份
认同的形成;以战后思想史
的展开为素材,研究了战争
共同经历培养出的社会意识
。本书通过对雇佣、行政、
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考
察,分析了规约日本社会的
社会意识是如何形成的。笔
者希望本书能够对劳动史和
经营史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正如迄今为止笔者的研究对
思想史、社会运动史的研究
者有所启发一样。
笔者个人认为这样的研
究可以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
域的基础研究。它既不是一
项可以立即应用为政策建议
的研究,也不适合投稿给特
定学科领域的期刊。但是,
阐明决定一个人生活所在社
会原理的底层逻辑,是进入
细分化学科专业之前的基本
问题意识。对这种最基本的
问题进行探索的研究具有独
特的贡献。
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阅
读,笔者的文字尽可能简单
易懂,并在每一章开篇处添
加了内容提要。卡尔·波兰
尼的《大转型》一书每一章
都有译者的摘要,罗伯特·
帕特南的《独自打保龄》一
书有着解谜一般的叙述展开
,这些也令笔者深受启发。
笔者认为本书在作为一本学
术著作的同时,能够向社会
广泛地投掷问题,与更多的
人分享,引发大众的深入思
考。这也正是一名研究者在
输出学术思想时的理想,而
且笔者认为本书是能够实现
这一理想的。
笔者觉得阅读本书的读
精彩页
2018年6月21日《日本经济新闻》有一篇报道,题目为“经团联①——可怕的同质集团”。
报道内容是经团联正副会长19人的调查信息。这19人全部为拥有日本国籍的男性,都没有过创业或跳槽的经历,最年轻者62岁。报道中这样描述了这些人:“他们是长期浸淫在以年功序列、终身雇佣、元老资历为核心价值观的日本大企业制度体系中,并最终获得成功的人。”
报道提到,在这19人中,“12人毕业于东京大学,3人毕业于一桥大学,此外还有毕业于京都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的各1人”。报道还特别指出,除京都大学外,这些院校都是东京首都圈的名校。
报道虽然详细点明了这些人的毕业院校,却对他们就读的具体院系和专业只字未提。因为出身于哪所学校才是问题的关键,学什么并不重要。
何以如此?这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规则?这种“日本社会的规则”是从什么时代开始,怎样形成的?与其他国家又有何不同?这些正是本书所要探究的问题。
日本社会的构成原理
在此,让我们以《日本经济新闻》的这篇报道为切入点,思考一下日本社会的构成规则。
①首先,学历是重要指标。但重要的只是学校的牌子,而不是学习的内容。
②其次,年龄和工龄是重要指标。工龄指的是在同一家企业内连续工作、服务的时间,在不同企业的工作经历是不累计的。
③结果造成“大城市”与“地方”产生地域对立。如果学什么很重要的话,就不必非要在首都圈的名牌大学就读了。
④于是,形成了对女性和外国劳动者非常不利的一面。女性由于结婚、生育,往往会中断工龄的计算。同时,在他国企业的就业、任职经历不被重视,这意味着外国人难以进入企业高层。
以上的③和④,即“地方”“女性”“外国人”的问题,可以视为①和②导致的结果。进一步而言,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以及自营业者①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也可看作①和②导致的结果。
总之,①注重学历,但不在乎所学内容与专业;②注重在同一家企业内的连续工龄。以上两点被认为是构成“日本社会规则”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社会规则”在现代社会中催生出巨大的闭塞感。这种闭塞感不仅仅表现为对女性和外国劳动者的封闭,以及“中央”与“地方”正式雇佣与非正式雇佣之间的巨大差距,它同时还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员工跳槽难、企业难以招聘到高层次人才、劳动时间长却生产力低下、员工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失调等。
然而,尽管改革的呼吁之声不绝于耳,却迟迟未有切实改善。这究竟为何?这样的“社会规则”是如何形成的?探究这一问题,在日本经济巅峰已经过去近30年的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本书旨在探明上述问题,结构框架如下。
第一章,提出日本社会的三种生存方式——“大企业型”“地方型”“残余型”,即生存于日本大企业制度体系中的“大企业型”,依靠自营业、农林水产业等植根于地方经济的“地方型”,没有以上立足点可以依靠的“残余型”。通过对这三种类型进行探究,分析并把握整体日本社会。
第二章,对比欧美国家与日本在工作方式上的差异,进而在第三章中,通过分析其他国家工作方式的形成历史,把握日本工作方式与生存方式的特征。同时,也对日本教育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