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探秘汉字朋友圈(特级教师的64堂字谱识字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孟强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指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架构与实施,尝试改变“按部归类”“逐字解读”的识字解字方式,提出“汉字朋友圈”“字谱识字”等学习概念,编排为十个篇章、六十四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认识‘主人公’”“走进‘朋友圈’”“点亮‘思维场’”“梳理‘关系图’”等四个学习板块,试图通过穿针引线、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解读,力求还原和梳理汉字衍生演进的脉络,架起追根溯源、关联识字的桥梁,实现从纯粹识字到字理识字,再到字谱识字的“三度进阶”,让汉字学习有源头可对接,有谱系可寻访,有理趣可品味。 作者简介 孟强,北京市正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海淀区“四有”教师标兵,北京市京城榜样教师,首届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师大硕士生实践导师,清华大学国培项目顾问,北京市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全国名校联盟副理事长。 目录 第一章 人字篇 1.彬彬有礼的“人” 2.成双成对的“人” 3.翩翩起舞的“人” 4.形形色色的“人” 5.文质彬彬的“子” 6.可怜可叹的“女” 第二章 肢体篇 7.腹部隆起的“身” 8.勤劳灵巧的“手” 9.齐心协力的“手” 10,征伐予夺的“手” 11.古今异义的“足” 12.往来行进的“足” 13.双脚配合的“足” 14.四肢并用的“手足” 15.以体为法的“度” 第三章 五官篇 16.笑口常开的“口” 17.呼吸吐纳的“口” 18.发号施令的“口” 19.喜忧参半的“耳” 20.炯炯有神的“目” 21.翕张开合的“鼻” 22.面上须发的“毛” 23.纵目疏发的“首” 第四章 天象篇 24.行走不辍的“日” 25.清辉皎皎的“月” 26.一胞三胎的“月” 27.晶莹璀璨的“星” 28.无形有踪的“风” 29.千变万化的“雨” 第五章 地貌篇 30.奔流不息的“川” 31.高低起伏的“山” 32.熊熊燃烧的“火” 33.方方正正的“田” 34.厚德载物的“土” 35.土精山骨的“石” 36.外圆中孔的“玉” 第六章 草木篇 37.荣枯无尽的“草” 38.本末同体的“木” 39.谷穗低垂的“禾” 40.贻我来牟的“麦” 第七章 鸟兽篇 41.小巧短尾的“佳” 42.善嗅擅奔的“犬” 43.友善肥美的“羊” 44.物之大者的“牛” 45.美丽轻盈的“鹿” 第八章 房舍篇 46.岩洞野居的“穴” 47.安居殷实的“” 48.开关自如的“门” 49.有亭翼然的“高” 第九章 器物篇 50.国之重器的“鼎” 51.祭祀用器的“豆” 52.盛物之器的“皿” 53.大肚圆口的“缶” 54.燕乐嘉宾的“酉” 55.家具鼻祖的“几” 56.辗转反侧的“床” 第十章 兵械篇 57.长柄横刃的“戈” 58.利刃之器的“刀” 59.斩木为兵的“支” 60.就地取材的“干” 61.张弛有度的“弓” 62.离弦之箭的“矢” 63.象征王权的“斧” 64.旌旗飘扬的“从” 后记 附 “汉字朋友圈”字谱清单 序言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和 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 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 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 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 列为核心素养之首,将“语 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学 习任务群的基础层级。《课 程标准》明确提出“热爱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 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 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 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 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 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 基础”,“引导学生在识字、 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 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 文化的情感”。 我们知道,家有家谱, 这是记录一个家族世系繁衍 的重要史料。同理,汉字也 是一个“大家族”,看似独立 的个体之间,其实存在着许 多渊源和联系。如果能把汉 字之间衍生演变的发展脉络 还原和梳理出来,形成有关 联、有进阶、有理趣的字谱 ,汉字学习就会因此而充满 趣味,饶有兴味,独具品味 。 《探秘“汉字朋友圈”—— —特级教师的64堂“字谱识 字”课》一书,基于文化自 信的时代背景,指向语言文 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 架构与实施,尝试改变“按 部归类”“逐字解读”的识字 解字方式,提出“汉字朋友 圈”“字谱识字”等学习概念 ,统筹编排十个篇章、六十 四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 认识‘主人公’”“走进‘朋友圈’ ”“点亮‘思维场’”“梳理‘关系 图’”等四个学习板块,试图 通过穿针引线、深入浅出、 图文并茂的解读,力求还原 和梳理汉字衍生演进的脉络 ,架起追根溯源、关联识字 的桥梁,实现从纯粹识字到 字理识字,再到字谱识字的 “三度进阶”,让汉字学习有 源头可对接,有谱系可寻访 ,有理趣可品味。以此启发 引导学习者感受汉字的丰富 内涵、强大基因和衍变渊源 ,进而热爱汉字、热爱中华 文化,将文化自信落到实处 。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在 本书编纂过程中,我始终怀 着文化朝圣的虔诚之心,博 观、笃学、慎思、精研,孜 孜矻矻,数易其稿。但是, 由于自身学识有限,在篇章 架构、字例遴选、字理解读 等方面,难免有疏漏瑕疵之 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 正。 是为序。 孟强 二○二三年元月 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家谱”。 汉字也有“朋友圈”,也是一个“大家族”,彼此之间存在着许多关联和渊源。如果能给它们修撰一部“家谱”,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字谱识字”,尝试建立“有关联、有进阶、有理趣”的“汉字家谱”,通过“穿针引线”地解读,架起“溯流而上、沿波讨源”的桥梁,实现从“纯粹识字”到“字理识字”,再到“字谱识字”的“三度进阶”,让汉字学习有源头可对接,有谱系可寻访,有理趣可品味。 让我们走进“汉字朋友圈”,开启“字谱探秘之旅”吧! 后记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 2023年春节,贺岁片《 满江红》连同岳飞的这首词 “一炮走红”。词中写道:“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 头,空悲切。”岳飞以词言 志,已届而立之年的他,整 日里驰骋疆场,虽成就了些 许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 道。他立志要惜时如金,枕 戈待旦,直捣黄龙,收拾旧 山河,方不负平生所愿。 1993年7月,不满十八周 岁的我从淄博师范学校毕业 后留校任教于附属小学,而 后于2014年调入北京,至 今已经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 三十个年头。岁月倥偬,时 不我待,去日良多,感慨亦 良多,套用岳飞的词句,就 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百 里路齐与燕。倏忽间,可怜 白发生,知天命”。 古人讲:“三十年为一世 。”意思是说,人到三十岁 ,正值壮年,娶妻生子。再 过三十年,子又生孙。大抵 三十年就是一世,这是父子 相继、世系更迭的生命周期 。就我的从教生涯而言,卅 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当年 的那个毛头小伙已然到了即 将“知天命”的年纪。 当此之际,回首过往, 一万余日所成何事?只有匆 匆罢了。往事如烟,又留下 些什么痕迹呢?从“三立”的 角度看,不敢奢望“立德立 功”,仅就“立言”来说,已 有三卷拙作陆续问世:一是 2010年,将自己亲历课改 的点滴收获,集结为《小语 微尘》。二是2020年,将 深耕课堂的教学成果,结集 为《小学语文组串式教学课 例研究》。三是近年来专注 于汉字教育,形成“字谱识 字”六十四讲,结集为《探 秘“汉字朋友圈”》。或问, 成书三册,所为者何?答曰 ,孤芳自赏也好,敞帚自珍 也罢,抛砖引玉也好,贻笑 大方也罢,皆可。留此浅浅 屐痕、点点泥爪,致敬过往 ,相约未来,自得其乐,足 矣。 《探秘“汉字朋友圈”》 成书过程中,我的老乡、中 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 青年艺术家纪斐,友情支持 、倾力合作,她夜以继日、 精益求精,手绘彩色插图四 百余幅,为该书增色不少。 南宁师范大学黄亢美先生等 专家学者给予了悉心指导, 让我受益良多。我的家人慷 慨解囊、倾力支持,各界朋 友热情鼓励、热切期许…… 诸多善缘汇聚于此,方有今 日得以付梓。在此,一并深 表谢忱! 孟强 二○二三年元月 精彩页 1.彬彬有礼的“人” 认识“主人公” 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启《汉字“朋友圈”》课程的学习。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学习应当从哪里开始呢?对了,《道德经》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认识你自己”。两位东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先哲都将“认识自我、知人识人”看作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汉字“朋友圈”》就从认识“人”开始吧! 甲骨文“人”是一个象形文字。这个“人”侧身站立,上身微微前倾,双手抱拳,正在向对方鞠躬施礼。举手投足,谦逊友善,使人如沐春风,展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风采。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前伸的手臂变成了撇,微倾的身躯变成了捺,形成了左右相互支撑的“人”。 走进“朋友圈” 《三字经》中有句名言:“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人生于天地之间,受日月之光华,得乾坤之正气,成为万物之灵。当上面那个侧身鞠躬的“人”转过身来面对世界,张开双臂拥抱万物的时候,他的胸襟更加广阔,他的能量更加强大。甲骨文“大”,表现的就是“人”伸展四肢、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样子。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张开的双臂”变成了横,弯曲的“双腿”更加伸展,定型为现在通用的“大”。 做人要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甲骨文“天”,比甲骨文“大”的顶端多了一个“口”字,以突出“人”的“头部”及其上面的“天空”。后来,上部的“口”演变为“一”,与下部的“大”相组合,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天”。 让我们转换视角,在“大”的脚下画一条横线,用来代表“人”所站立的这片厚重的土地。甲骨文“立”,就是“大”与横的组合体。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上部的“大”变成了“京字头——亠”与“倒八头——丷”的组合体,再加上下部代表大地的“一”,构成了现在通用的“立”。 人是群居动物,当两个人肩并肩站立在一起时,就充满了团结的力量。甲骨文“并”,就是两个“立”的组合体。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两个“立”连为一体,形成了“並”,后演变为现在通用的“并”。 点亮“思维场” 从“人”到“大”,从“大”到“天”,从“天”到“立”,从“立”到“并”……汉字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生二,二生三”,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本书基于这个视角,旨在试图还原和梳理汉字衍生演进的脉络,架起追根溯源、关联识字的桥梁。 我们在上面提到了“顶天立地”这个成语,还讲到了“天”“立”这两个字。“天”和“立”都是由“大”演变而来的,“天”上部的横,就代表“大”顶着的“天”;“立”下部的横,就代表“大”站立的“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立”二字的字理可以与“顶天立地”这个成语相互印证,彼此注解。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