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阐明设计是跨领域知识整合创新的科学与技术,洞察需求、研发新知、争取商机、造福人群,具体产出知识创新、价值意义、对象造形、使用体验、操作行为、系统功能、商业模式、生活美学。借Designology(设计技术)这一新的英文词汇,本书系统阐述设计可用的计策与技术,以新词汇、新观念,促进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产权策略的创新开创新的空间与里程碑。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设计学师生及相关领域人士,包括趋势研究、产业创新、时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研发、知识产权研发、创新项目管理、技术整合平台、市场营销策略、创意沟通与传达等领域。 作者简介 陆定邦,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设计博士,台湾中华设计学会会长,台湾服务创新科学学会理事,《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期刊》总编辑。 目前任教于台湾成功大学工业设计学系及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兼任台湾文官学院讲座讲师、台湾感性学会监事、工业设计师协会理事、客家学术发展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多次担任台湾的工、商、客、科、文、教等部门科研计划审查委员。曾经担任台湾成功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所长、三创中心主任等行政职务。曾任职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展示组、兼任台湾经济部标准局专利审查委员、财团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会董事等职,对产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规划、服务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研究有较高建树。其创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期刊》是亚洲第一本,世界第二本此类刊物。此外还在国内外发表各类文章400余篇,教学专著多本,个人发明及新型专利总计33项。 目录 总序 前言 1 设计技术的定义与内涵 1.1 设计技术的定义 1.2 设计技术的内涵 1.3 设计技术的涵构 1.4 设计技术的功用 1.5 核心论述的架构 2 掌握需求的设计技术 2.1 客户的定义与分类 2.1.1 问题发现者 2.1.2 协力合作者 2.1.3 资源分配者 2.1.4 项目委托者 2.1.5 方案执行者 2.2 掌握客户需求的模式 2.2.1 客户需求的类型与方向 2.2.2 客户需求的目标与范畴 2.2.3 客户需求的强度与程度 2.3 用户的定义与分类 2.3.1 倡议者角色 2.3.2 影响者角色 2.3.3 决策者角色 2.3.4 采购者角色 2.3.5 使用者角色 2.4 掌握客户需求的方法 2.4.1 访谈法 2.4.2 市场调查法 2.4.3 专利分析法 2.4.4 亲和图法 2.4.5 雷达图法 2.4.6 用户画像 2.5 掌握用户需求的方法 2.5.1 洞察:资料分析法 2.5.2 洞察:观察法 2.5.3 洞察:访谈法 2.5.4 洞察:德尔菲法 2.5.5 洞察:问卷分析法 2.5.6 洞察:文化探寻法 2.5.7 分析:集群分析法 2.5.8 分析:语义形象图 2.5.9 归纳:因果推理法 2.5.10 归纳:扎根理论 2.5.11 归纳:角色建模法 2.5.12 归纳:用户情境法 2.6 单手障碍女性内衣需求研究案例 2.6.1 客户案例 2.6.2 用户案例 3 定义市场策略的设计技术 3.1 市场与策略 3.2 市场评估和企业决策 3.2.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2.2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3.2.3 策略发展方向选择 3.3 市场策略类型 3.3.1 强化市场 3.3.2 延伸市场 3.3.3 转移市场 3.3.4 创新市场 4 构想沟通的设计技术 4.1 设计构想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4.1.1 意识阶段 4.1.2 概念阶段 4.1.3 模型阶段 4.1.4 原型阶段 4.1.5 产品阶段 4.1.6 商品阶段 4.2 设计沟通与设计构想沟通 4.2.1 设计沟通的定义与要素 4.2.2 设计构想沟通的要素 4.3 设计构想沟通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4.3.1 以设计沟通的对象为中心 4.3.2 设计构想沟通的策略 4.4 沟通的艺术 4.4.1 察言观色 4.4.2 自我展现 4.4.3 情绪管理 4.4.4 处理冲突 4.5 构想沟通的案例分析 4.5.1 “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 4.5.2 内衣专利研发案例 5 团队合作的设计技术 5.1 团队发展理论 5.1.1 团队形成的基础 5.1.2 团队发展的心理形态 5.1 _3团队的发展阶段 5.2 团队效能与表现 5.2.1 创造力领导 5.2.2 冲突管理 5.3 提升创新团队效能的设计技术 5.3.1 追求目标一致性的团队建设 5.3.2 成员角色定义与创造力领导 5.3.3 延迟批评的冲突管理 5.4 设计技术实施案例:“内时尚”设计团队 5.4.1 透过市场调查确立一致的创新目标 5.4.2 运用同理心地图描绘目标用户 5.4.3 运用次级资料研究建立共同知识背景 6 跨领域的设计技术 6.1 知识领域与功能领域 6.2 设计的跨领域整合本质 6.2.1 多领域 6.2.2 界领域 6.2.3 跨领域 6.3 知识异质性与跨领域技术策略 6.3.1 同质领域的竞争、互补 6.3.2 异质领域的沟通、衔接 6.4 跨功能整合的设计活动 6.4.1 跨功能合作的绩效促进效果 6.4.2 跨功能合作的机制与关键因素 6.5 促进跨功能合作与跨领域沟通的设计技术 6.5.1 一致的文化:环境文化与组织因素 6.5.2 信任与凝聚力:组织因素与程序因素 6.5.3 伙伴关系:程序因素与心理因素 6.6 设计技术实施案例:跨领域的内时尚设计团队 6.6.1 利用历史研究法建立一致的团队文化 6.6.2 信任与凝聚力 6.6.3 伙伴关系 7 模拟测试的设计技术 7.1 构想的具体化进程 7.2 模拟测试的意义 7.3 模拟测试的构成要件 7.4 模拟测试的方法工具 7.4.1 意识阶段的模拟测试 7.4.2 概念阶段的模拟测试 7.4.3 模型阶段的模拟测试 7.4.4 原型阶段的模拟测试 7.4.5 产品阶段的模拟测试 7.4.6 商品阶段的模拟测试 8 创新管理的设计技术 8.1 设计管理与创新管理 8.2 动态发展的创新管理 8.3 创新管理理论阶段观 8.3.1 产品生命周期 8.3.2 技术发展S形曲线 8.3.3 造形发展J形曲线 8.3.4 创新采用与扩散理论 8.3.5 企业创新目的 8.3.6 创新策略的管理模式 8.4 知识产权的创新策略 8.5 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 附录 序言 设计行业是一种知识与 创意密集的服务业,设计工 作的本质是知识整合与创新 应用,与工程领域不同的是 ,有许多的设计知识内涵是 来自设计师与客户及用户在 信息内容不完整情况下所进 行的“信息共创行为”或“知 识创价活动”。信息如同种 子般地通过设计增值逐渐成 长为知识,通过技术转化成 产品与服务系统,经商业媒 体进入目标群众生活,产生 各种文化与文明。商品,在 适合的市场里才显得美,才 会散发魅力;而设计,像珍 馔般具有赏味期,过期就失 去原有的风味与效用了。 设计学是一种跨领域知 识整合创新的科学工艺,协 同企业客户与目标用户,运 用各种科学方法,洞察需求 、研发新知、解决问题、创 造商机、造福人群。各阶段 知识加工的产出,具体表现 在商品设计、服务体验、技 术创新、知识产权、技术附 加值、生活美学、时尚文化 等多元面向。不论人文科学 还是自然科学,均在寻找人 际、物际和宇际的定律、法 则及规范,因其求律求定, 故可视之为一种“定科学”; 设计科学则是一种研究如何 求新求变的“新科学”,聚焦 差异化应用和多样化转换的 “变科学”。因此设计者需要 灵巧地整合运用相关“设计 计策与设计技术”,方能成 就其功。为此,本书特别创 一新字“Designology”(设 计技术),冀能透过新词汇 、新观念,促进新理念、新 科技的发展,为知识创新开 创新的空间与里程碑。本书 之亮点,主要在于创新提出 : 新观念——设计是整合运 用各种科学方法的“用计之 术”。 新论点——设计是知识整 合创新应用的一种“平台技 术”。 新论述——设计是有意识 地创造价值知识的“科学工 艺”。 新学科——设计是从人性 科学探究如何创新的“变科 学”。 新应用——设计是考虑利 益相关者的“创造性生产活 动”。 新案例——以“内时尚”产 业产品服务系统为例贯穿解 说。 本书以设计学角度论述 未来产业发展所需掌握的设 计计术及设计技术,包括需 求分析、市场策略、产业创 新、设计研究、知识产权、 项目管理、技术整合、创意 营销、构想沟通等,适合与 设计学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士 阅读及学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 书由“祖孙三代”共同完成, 共同作者吴启华为第一作者 陆定邦在台湾成功大学退休 前所指导毕业的最后一位设 计学博士,他随同陆定邦前 往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 学院任教。在参与本书编撰 的12位研究生中,有几位是 吴启华的学生,属第三代孙 辈。本书两位作者均来自中 国台湾地区,因台湾地区的 许多词汇语义与大陆地区有 所差异,所以博士生孙悦协 助转换词汇语义与排版校对 等工作,特此鸣谢。最后, 感谢方海院长以及胡飞执行 院长邀请参与本书写作活动 ,方有此机缘以此书和出版 社及读者结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