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山万里梦依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浦丽琳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系著名政治学家浦薛凤之女浦丽琳(心笛)的回忆性散文随笔集。浦丽琳出生于清华园,漂泊海外半个多世纪。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来所撰写的回忆故人往事的散文随笔和海外见闻,包括“深深的怀念”“难忘的记忆”“远去的白马社”“永远的中国心”“海外情思”等五个篇章。既有对父母深切的想念,也有对两代留美学生的追忆;既有与周策纵、黄伯飞、王辛笛的过从,也有对梅贻琦、胡适、顾毓琇、杨联陞等大家的景仰,还有对冰心、张爱玲、丁玲、凌淑华、卞之琳等作家的怀念。
作者简介
浦丽琳,1932年生,笔名心笛。祖籍江苏常熟,出生于北平清华园。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硕士,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学硕士,曾任职于南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她是胡适大加赞扬的白马文艺社元老,还是发现、考证张爱玲翻译清代小说《海上花》珍贵手稿的功臣,出版有诗集《贝壳》《折梦》《提筐人》《我是蒲公英白球里的伞》等,编著有《海外拾珠:浦薛凤家族收藏师友书简》。其父浦薛凤,著名政治学家,历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也是联合国成立筹备会中国代表团成员,《联合国宪章》起草人之一。
目录
深深的怀念
清华经历竟疑梦——怀念我的父亲浦薛凤
父亲的十四行诗
抗战诗情
不平凡的母亲
母亲,勇气的代表
永远的悲痛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家书——我早逝的哥哥浦大昌
我的大弟浦大邦
难忘的记忆
我的干妈冰心
星光隐退
凌叔华的漂泊之苦
远去的白马社
白马啸西风——回忆白马文艺社兼忆胡适先生
诗缘书缘——回忆周策纵先生
黄伯飞,白马社诗人
回忆唐德刚先生
永远的中国心
两代中国学生留学史
敬爱的梅贻琦校长和他的夫人
海外遗珠——新发现的胡适信
回忆顾毓琇伯伯
汉学大师杨联陞
美的漂泊——张爱玲作品手稿展及其他
收藏张爱玲信件始末
迟圆的梦——张爱玲英译《海上花》的出版
忆丁玲
满脸忧郁的诗人卞之琳
白花雨中哀巨笛——悼念辛笛先生
海外情思
窗外山
没穿鞋的脚
都市缘
高速公路
太阳旗与九头鸟
树干,像中年人
假如没有树
院中李树
残鹤
脚步声
中国近代史的海外宝库——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图书馆档案珍藏
绿丛中的圣玛利亚学院
后记
序言
岁月流沙,时光在俯仰
之间不经意中从我们指尖滑
落;岁月流金,光阴在云起
云落的当儿,世人创造了多
少辉煌的业绩,铸就了社会
的文明与进步。流沙是岁月
之花,流金是岁月之果。
我们出版这套“流金文丛
”,旨在爬梳剔抉现当代文
人墨客的“流金”——性情之
作,即闲适的零墨散笺。这
些作品多为作者在月光里、
芭蕉下、古砚边搦管挥毫的
闲情偶寄,或是在花笺上信
手点染的斗方小品。这些佳
构华章,曾星散在历史卷宗
的字行间,有的不大为人注
目,我们将这些吉光片羽珠
串结集于斯。丛书内容丰赡
、题材多样:书简、日记、
随笔、辞章或其他,类盘中
的珠玉,似掌上的紫砂,如
心中的玫瑰,可赏可玩可品
;然又不失思想,不阙情趣
,不乏品位。
我们多么希望这套“流金
文丛”能流人阁下的书斋,
站在你的书架上。
导语
本书列入“流金文丛”第四辑。本书不仅具有可读性,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带有学人的手温和性情趣味,可见百年中国历史演进的一个片段。本书同时收录浦丽琳私人收藏的珍贵照片和众多名家的书信影印件。
精彩页
清华经历竟疑梦
——怀念我的父亲浦薛凤
清华经历竟疑梦,
梦里清华自不真。
旧地重游会有日,
依稀物我可通神。
这首“回忆清华”的诗,是父亲浦薛凤先生题大学第五级三十五周年纪念册时所写的,印在他《沙里淘金沧桑鸿爪——浦薛凤诌占集》(1984年初版)第167页上。
读史感怀
异域依稀故国家,
声声爆竹岁时花。
童年情景况如昨,
元旦争尝橄榄茶。
洋溢于诗行间的,是父亲对清华之恋,对故国故土之情。可惜的是,父亲在有生之年,却没能再“旧地重游”回清华,回到深爱的故国土地上。
清华,对父亲而言,是除了他故乡江苏常熟之外,最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清华,是他求学成长的地方。清华,是他任教十年的地方。清华同学好友的妹妹,他娶为妻子。在清华,他将妻子的名字陆冶予(野鱼))改取为佩玉。在清华,他生儿育女。在清华,他结交了许多终身的好友。他的政治五因素论,他历久不衰的著作《西洋近代政治思潮》一书,均是在清华时着手撰述的。在父亲的生命里,清华是一个美丽而又不寻常的地方。
在父亲的诗集里,夹有一首《应聘母校准备授课》的诗:
应聘清华喜感恩,
宛如鱼跃跳龙门。
课程教法精筹备,
标准提高上上论。
再有一首《考取北京清华学校》的诗,是父亲十四岁时作:
考取清华愿竟偿,
阖家欢笑喜洋洋。
家君训勉窗楼坐,
圆月光辉照满房。
父亲1900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他的父亲,浦公光薛,字雪珊,号锡山,是清朝的秀才(又有人说是拔贡),曾应翁相国同龢之后代翁惠甫之聘,担任翁府的家庭教师。父亲自小,先由祖父母教读认字,后随祖父去翁家“之园”读书。七岁时读《左传》、唐诗及通鉴纲目之讲解。父亲在八九岁时的作文,其字之秀、其笔之佳,令我看了吃惊,有数页印在《万里家山一梦中》——父亲的回忆录里。直到辛亥革命以后,父亲才由祖父亲自教读,插班进入县立塔前高等小学,正式接受学校教育。
1914年,父亲考取了清华学校。那时的清华是八年制,学子来自全国,毕了业可以出国留学,并免费读书。秋季人校,复试结果是父亲插入中等科二年级,等于跳了一班。清华学校的教育,注重智德体三方面的发展。除分数严格、师资优秀外,重视道德的培养,强迫运动,鼓励组织、自治民主,并多数以英语教学。校长为受师生尊敬的周诒春(寄梅)先生。暑假父亲回到常熟时,祖父仍亲自指导父亲补读经史子集,并练字作文。
闻一多先生与父亲是清华同窗好友,两人在文艺上都有才华,毕业那年又曾同住一室,两人均先后当过《清华周刊》的总编辑,并组织了一个美术团体,称之为“美司斯”。有一年暑假时,父亲寄怀闻一多级友之诗云:
才华洋溢孰能俦, 窃喜同窗益友求。
铁划银钩书法遒,
金声玉振赋文优。
铅描水彩画图俏,
谈笑风生豪气流。
夏夜乘凉星月皎,
思君一日如三秋。
闻一多致父亲的诗中有:
葱汤麦饭撑肠食,
明月清风放胆眠。
自是读书非习政,
不妨避世学逃禅。
父亲译美国诗人长卿氏(H.W.Longfellow)的长诗“Evangeline”为散文,命题《红灯怨史》,先刊《清华周刊》,后载上海之《小说月报》。那时校中的《清华月报》,父亲也任过编辑。
白话文与白话诗流行之后,许多人不屑读古诗。1920年,父亲浏览了《全唐诗》,选辑了一本《白话唐人七绝百首》,由上海中华书局于同年出版,北大校长蔡元培和清华代理校长严鹤龄写序。父亲在自序中说:“近年来中国底文学革命在文底一方面,已产出一个新的雏形;在诗底一方面,却还不能说有什么成就。现在中国底诗——旧枝萎枯得很快,新的枝叶还没有长——确有饥荒底现象。我怕,我们学生,将来都抱‘贫诗病’,所以不揣浅陋,拿这最简单,又最短的一百首七绝,介绍给大家。”那时国家局势危殆,父亲选了《述国亡诗》《读勾践传》《从军行》等以警示读者。
五四运动时,父亲和其他北京学生一样,参加示威游行,暑假回乡后,并当选为常熟旅外学生联合会会长,初尝“学生政治”的滋味。1921年5月中旬,接近毕业,因同情北京城内大学风潮,清华发生同情罢课,父亲班上有三分之一学生拒绝参加大考,因而留级,晚一年毕业留洋。七载清华,清华的风气深深地影响了父亲,父亲立志向智德体各方面发展,于1921年赴美留学。
由于父亲是独子,当他游学美国并取得翰墨林大学(Hamline University)与哈佛大学的学士与硕士学位后,祖父母就觉得他们年事已高,希望父亲尽早回国。父亲于1926年返国,先后在东陆大学、浙江大学执教,于1928年回母校清华教书。
在浙江大学时,父亲认识了在杭州教书的母亲,清华高一级的好友陆梅僧的妹妹陆冶予小姐。(后父亲为母亲更名佩玉,恐冶予“之发音被众人误解”。)母亲的簪花小楷、学历见识及端秀等使父亲倾心,父亲的诗可以为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