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人为什么一激动就爱说脏话? 一个人天生就有五万个概念吗? 新的词语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一个概念是怎样流行起来的? 为什么人们总是不爱直截了当地说话? 一个人的名字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语言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语言传递信息、游说他人。语言反映了我们对现实的领悟,不仅如此,它还是我们留在他人心目中的活生生的印象,是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史蒂芬·平克的《思想本质》将深刻地改变你对语言的看法。平克在这本书中分析了词语的真zheng含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它们;展示了我们如何用空间和运动来隐喻更抽象的概念,并揭示了进化历史塑造的人类思想的更深层次结构;还探讨了语言对情感的影响,并向我们展示了语言的全部力量。这本书告诉我们,语言是多么刺激和有趣。 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蕴含了我们对时间、空间、事件、因果关系的假设,也蕴含了人类的各种情绪和体验的表达,既有敬畏、厌恶、恐惧这样的负面情绪,也有幸福、自由这样的正面情绪。这些概念和模式构成了人类朴素的知识论框架,使得我们能够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关系,并进行社会交流。 平克结合了语言和人性这两个主题,从语言的角度揭示了人性。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表达,也是人性的展示。 目录 前言 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 引言 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第一部分 语言与思想 01 动词的奥秘 动词决定句子的意思 贝克悖论:儿童似乎在学习不可学习的知识 相同的场景,不同的框架 动词与思想 1:内容移动,还是容器状态改变 动词与思想 2:使其移动,还是使谁拥有它 动词与思想 3: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 智慧的说话人还是智慧的语言?语言的进化 思想的语言 奇怪的人类认知 02 一个人真的天生有5万个概念吗 极端天赋论 激进语用学 语言决定论 第二部分语言与现实 03 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物体思维和物质思维 空间思维 时间思维 因果关系思维 纯理与应用 04 隐喻之隐喻 煞风景论与弥赛亚论 隐喻的重要作用 隐喻的弥赛亚论 隐喻的背后 善、恶、丑 隐喻与心智 第三部分语言与社团 05 名为何物 词的含义栖身何处 新词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未命名,还是无以为名 引爆流行的神秘力量 第四部分 语言与情感 06 7个电视禁忌语 有语言存在的地方,就有脏话存在 禁忌语最擅长捕获人们的注意力 咒骂语义学 诅咒的 5 种方式 关于诅咒的利弊权衡 第五部分 语言与社会关系 07 直截了当地说话不好吗 会话 4 准则:数量、质量、方式、关联 礼貌的逻辑:以请求的方式下达命令 模糊的逻辑:在博弈中受益 人际关系的 3 种模式:分享、等级、交易 “间接言语”真的那么奏效吗 理性无知:故意不去了解一些事情 结语 逃离心智洞穴,发现真实人性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序言 引言 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2001 年 9 月 11 日上午 8 时 46 分,一架遭恐 怖分子劫持的客机突然撞入纽约世贸中心的北塔楼。上 午 9 时 03 分,又一架飞机冲进了南塔楼。炼狱般的 袭击瞬间便摧毁了这两座摩天大厦,在燃烧了 1 小时 2 分钟之后,南塔楼以排山倒海之势迅猛地坍塌下来。 23 分钟之后,北塔楼也相继轰然倒塌。发动此次袭击 事件的主谋是“基地”组织领导人、恐怖分子头子奥萨 马 · 本 · 拉登。本 · 拉登希望借此暴力袭击事件 胁迫美国政府结束在沙特阿拉伯的驻军和对以色列的支 持,并以此联合伊斯兰国家,为恢复伊斯兰王权做好准 备。 我们把发生在那天的事件称为“9 · 11”恐怖袭 击事件,它代表了迄今为止发生在 21 世纪最重大的一 起政治与暴力事件。“9 · 11”事件引发了大量的争 议话题:如何缅怀遇难者;如何重建曼哈顿;袭击事件 到底源自古代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还是现代革命风潮; 袭击发生前,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以及针对此次袭击事件美国应做出什么反应;如何妥 善地平衡反恐与尊重民权之间的关系;等等。 不过,这里我最感兴趣的却是一场“9 · 11”事 件所引发的鲜为人知的辩论:9 月 11 日的那个早上, 纽约到底发生了几起事件? 有人可能会说,很显然,就一起啊。按照这种说法 ,世贸双塔的恶性袭击事件不过是某个人为了某个议事 日程所设计出的某个计划的一个部分而已。恐怖分子瞄 准了目标:一个由同一楼名、一套设计方案、一个所有 权主体构成的复合体建筑物,袭击便在几分钟内、相距 仅数米的地方发生了,其后还引发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 的辩论和冲突。 还有一些人认为,这起事件是由两个事件组成的。 众所周知,北塔楼和南塔楼是两个分开的玻璃钢架建筑 物,而且它们并不是同时遭到袭击,楼体的倒塌也是相 继发生的。目击者拍下的视频显示,当第二架飞机接近 南塔楼时,北塔楼已经浓烟滚滚。这一录像再次证明: 在那个令人恐怖的时刻,灾难接踵而来,一波未平,一 波又起。其实,那一天还险些发生第三起袭击事件—— 在机上乘客的奋力抵抗下,第三架被劫持的飞机在未抵 达目标华盛顿五角大楼之前便坠毁了。这件事情令人们 对另一种可能性浮想联翩:要是世贸中心的两个塔楼也 能免遭袭击该多好啊!据此,人们辩称,由于每个“可 能”的世界中只能有一起事件发生,因此在我们“现实 ”的世界中,那天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肯定是由两件组 成的,这个数字就像“1+1=2”那样,毋庸置疑。 在如此重大的“9 · 11”事件面前,整个讨论似 乎显得有些苍白,甚至让人觉得荒诞无稽,这简直就是 我们常说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辩论一颗大头针帽上 能容下几个天使跳舞的纯“语义学”问题。是啊,别忘 了,本书就是一本关于语义学的论著,不过请注意,我 之所以要唤起大家对这场辩论的关注,就是因为我坚信 这样一个事实:语言与我们内、外世界关系的本质就是 心智幻想与现实世界的价值问题。 通常情况下,“价值”这个概念是很难被量化的, 不过,针对“9 · 11”事件这一案例,却可以给它一 个精确的价格:35 亿美元。这笔巨款是用来支付世贸 中心承租人拉里 · 西尔弗斯坦(Larry Silverstein )的保险理赔金。这个数字是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庭审 辩论才得以裁定下来的。按照保险单条款的规定,世贸 中心遭受任何一次毁灭性“事件”,西尔弗斯坦都将得 到一笔最高金额的赔偿。现在的问题是,假如“9 · 11”事件是一起事件,那他就将获得 35 亿美元的理赔 。假如“9 · 11”事件包含两起事件,那他将可以获 得高达 70 亿美元的理赔。庭审过程中,律师们就“事 件”(event)一词的适用性意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唇 枪舌剑。站在租赁人一边的律师采用物质术语对“事件 ”进行定义(两次坍塌);站在保险公司一边的律师则 利用心理术语对其进行界定(一次策划)。看到了吧, 这不再是什么“纯粹”的语义学问题了吧 ! 由此可见,我所关注的这个话题绝不是个什么微不 足道的智力游戏。很清楚,这场关涉“9 · 11”事件 赔偿底数的辩论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澄清那天所发生的 物质事件,而是要讨论物质事件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当 然,这个问题应该说一直都备受关注,举例来说,一些 对“9 · 11”事件持各种阴谋论观点的人认为,世贸 双塔很可能是美国自己用导弹或是目标管理信息系统炸 毁的,也可能是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以色列间谍或某个 精神科医生一手策划出来的。不过,除这些疯子以外, 绝大多数民众还是尊重事实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 了人们之间这种迥然不同的看法的呢?我认为这个罪魁 祸首就是人们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识解方式,换句话说,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心智到底该如何对空间上错综复 杂的事件关系进行概念化的问题。正如我们在后面将要 看到的那样,由于这场辩论所涉及的那些概念范畴遍布 于我们大脑对现实的表征中,因此它们在语义中随处可 见。 导语 《纽约时报》畅销书。 当代思想家、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探讨语言与人性关系的经典力作。 本书是一次针对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论述,是一场关于思想之本质的探索之旅。书中到处可见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严谨性和趣味性并重。 外语学界前驱、北京大学教授胡壮麟,知名语言学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梅德明,知名生物学家、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教授罗宾·莱考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认知科学教授、畅销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作者侯世达联袂重磅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思想本质》是史蒂芬·平克继《语言本能》 之后的另一部关于语言与人性的名作。史蒂芬·平 克用丰富的证据进一步证实: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 之窗。平克教授通过分析词语和思想以及周围环境 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其对自我本体的了解,以致 词语表达的意义远胜于我们zui初的理解。同时,这 也是一部为普通读者而写的有关语言和认知的科普 书籍。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对这一主题进行了 科学论证,为我们揭示了语言风格的本质。本书的 章节安排和叙述方式,给人以深入浅出、如谈家常 的亲切之感。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胡壮麟 外语学界前驱,北京大学教授 与我同年同月出生的史蒂芬?平克教授是我们这 一代语言研究工作者的骄傲。作为继乔姆斯基之后 认知科学领域研究语言与心智关系的领军人物,平 克在其可读性ji强的著作中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进入 人类心智本性的大门。 梅德明 知名语言学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平克是一颗明星,有他实乃科学界之幸。 理查德·道金斯 进化生物学家,畅销书《自私的基因》《基因 之河》作者 这是一本读起来非常过瘾的书,幽默而又妙趣 横生。《思想本质》不但让平克的同行们受益匪浅 ,也给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认知科学课。 侯世达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认知科学教授,畅销书《哥 德尔、艾舍尔、巴赫》作者 是平克在一个令人生畏的研究主题中引入了迷 人和诙谐的风格。这是一本有趣又很有分量的著作 。任何对语言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思想本 质》。 罗宾·莱考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教授 精彩页 引言 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2001 年 9 月 11 日上午 8 时 46 分,一架遭恐怖分子劫持的客机突然撞入纽约世贸中心的北塔楼。上午 9 时 03 分,又一架飞机冲进了南塔楼。炼狱般的袭击瞬间便摧毁了这两座摩天大厦,在燃烧了 1 小时 2 分钟之后,南塔楼以排山倒海之势迅猛地坍塌下来。23 分钟之后,北塔楼也相继轰然倒塌。发动此次袭击事件的主谋是“基地”组织领导人、恐怖分子头子奥萨马 · 本 · 拉登。本 · 拉登希望借此暴力袭击事件胁迫美国政府结束在沙特阿拉伯的驻军和对以色列的支持,并以此联合伊斯兰国家,为恢复伊斯兰王权做好准备。 我们把发生在那天的事件称为“9 · 11”恐怖袭击事件,它代表了迄今为止发生在 21 世纪最重大的一起政治与暴力事件。“9 · 11”事件引发了大量的争议话题:如何缅怀遇难者;如何重建曼哈顿;袭击事件到底源自古代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还是现代革命风潮;袭击发生前,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以及针对此次袭击事件美国应做出什么反应;如何妥善地平衡反恐与尊重民权之间的关系;等等。 不过,这里我最感兴趣的却是一场“9 · 11”事件所引发的鲜为人知的辩论:9 月 11 日的那个早上,纽约到底发生了几起事件? 有人可能会说,很显然,就一起啊。按照这种说法,世贸双塔的恶性袭击事件不过是某个人为了某个议事日程所设计出的某个计划的一个部分而已。恐怖分子瞄准了目标:一个由同一楼名、一套设计方案、一个所有权主体构成的复合体建筑物,袭击便在几分钟内、相距仅数米的地方发生了,其后还引发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的辩论和冲突。 还有一些人认为,这起事件是由两个事件组成的。众所周知,北塔楼和南塔楼是两个分开的玻璃钢架建筑物,而且它们并不是同时遭到袭击,楼体的倒塌也是相继发生的。目击者拍下的视频显示,当第二架飞机接近南塔楼时,北塔楼已经浓烟滚滚。这一录像再次证明:在那个令人恐怖的时刻,灾难接踵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实,那一天还险些发生第三起袭击事件——在机上乘客的奋力抵抗下,第三架被劫持的飞机在未抵达目标华盛顿五角大楼之前便坠毁了。这件事情令人们对另一种可能性浮想联翩:要是世贸中心的两个塔楼也能免遭袭击该多好啊!据此,人们辩称,由于每个“可能”的世界中只能有一起事件发生,因此在我们“现实”的世界中,那天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肯定是由两件组成的,这个数字就像“1+1=2”那样,毋庸置疑。 在如此重大的“9 · 11”事件面前,整个讨论似乎显得有些苍白,甚至让人觉得荒诞无稽,这简直就是我们常说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辩论一颗大头针帽上能容下几个天使跳舞的纯“语义学”问题。是啊,别忘了,本书就是一本关于语义学的论著,不过请注意,我之所以要唤起大家对这场辩论的关注,就是因为我坚信这样一个事实:语言与我们内、外世界关系的本质就是心智幻想与现实世界的价值问题。 通常情况下,“价值”这个概念是很难被量化的,不过,针对“9 · 11”事件这一案例,却可以给它一个精确的价格:35 亿美元。这笔巨款是用来支付世贸中心承租人拉里 · 西尔弗斯坦(Larry Silverstein)的保险理赔金。这个数字是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庭审辩论才得以裁定下来的。按照保险单条款的规定,世贸中心遭受任何一次毁灭性“事件”,西尔弗斯坦都将得到一笔最高金额的赔偿。现在的问题是,假如“9 · 11”事件是一起事件,那他就将获得 35 亿美元的理赔。假如“9 · 11”事件包含两起事件,那他将可以获得高达 70 亿美元的理赔。庭审过程中,律师们就“事件”(event)一词的适用性意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剑。站在租赁人一边的律师采用物质术语对“事件”进行定义(两次坍塌);站在保险公司一边的律师则利用心理术语对其进行界定(一次策划)。看到了吧,这不再是什么“纯粹”的语义学问题了吧 ! 由此可见,我所关注的这个话题绝不是个什么微不足道的智力游戏。很清楚,这场关涉“9 · 11”事件赔偿底数的辩论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澄清那天所发生的物质事件,而是要讨论物质事件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当然,这个问题应该说一直都备受关注,举例来说,一些对“9 · 11”事件持各种阴谋论观点的人认为,世贸双塔很可能是美国自己用导弹或是目标管理信息系统炸毁的,也可能是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以色列间谍或某个精神科医生一手策划出来的。不过,除这些疯子以外,绝大多数民众还是尊重事实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人们之间这种迥然不同的看法的呢?我认为这个罪魁祸首就是人们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识解方式,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心智到底该如何对空间上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进行概念化的问题。正如我们在后面将要看到的那样,由于这场辩论所涉及的那些概念范畴遍布于我们大脑对现实的表征中,因此它们在语义中随处可见。 语义学是关于词语间关系作用于思想的科学,当然它也关注词语关系对人们所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