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马伯乐》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廼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目录 马伯乐 第一部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二部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导语 《马伯乐》是萧红后期创作的一部幽默讽刺长篇小说。作品描画了抗战初期以马伯乐为代表的一部分思想麻木的人,他们是时代的旁观者、多余的人,怯弱、自私、多疑、平庸,满腹牢骚,永远都在想,从来不去做。全书将作者的创作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文学价值与创作水平,丝毫不逊色于《呼兰河传》。 精彩页 他拿了一个杯子来。他想了半天才想出这个方法来,把饼干泡到杯中,孩子喝水时不就一道喝下去了吗? 从热水瓶倒了一些开水,用一只小匙子呱嘟嘟地搅了一阵,搅得不冷不热,拿到他自己嘴上尝尝。吃得了,他端着杯子在旁边等候着,好像要把杯子放下,要用的时候就来不及了。等了半天,孩子没有醒,他等得不耐烦就把孩子招呼醒,问他:“要喝水吗?” “不,我要尿尿。” “快喝点水再尿,快喝点……” 他用匙子搅了一下泡在杯中稀溜溜的东西,向着孩子的嘴倒去,倒得满鼻子都是糨糊。孩子往鼻子上乱抓,抓了满手,一边哭着,一边把尿也尿在床上了。 “这算完。” 马伯乐骂了一声,他去招呼孩子的妈妈去了。 临去的时候,他拿起那糨糊杯子,自己吞下去了。那东西在喉管里,像要把气给堵断了似的,他连忙把脖子往长伸着,并用手在脖子上按摩了一会,才算完全咽下去了。 孩子不生病的时候,他很少买给孩子什么东西吃,就是买了也把它放到很高的地方,他都是把它放在挂衣箱上,馋得孩子们搬着板凳,蹬着桌子,想尽了方法爬到挂衣箱上去。 因此马伯乐屋里的茶杯多半是掉了把柄的,那都是孩子们抢着爬挂衣箱弄掉地下而打去了的。 马伯乐最小的那个女孩——雅格,长得真可爱,眼睛是深黑深黑的,小胳膊胖得不得了,有一天妈妈不在家里,她也跟着哥哥们爬上挂衣箱去。原来那顶上放着三个大白梨。 正都爬到顶上,马伯乐从走廊上来了。隔着玻璃窗子,他就喊了一声:“好东西,你们这群小狼崽子!” 由于他的声音过于大了一点,雅格吓得一抖从高处滚下来,跌到痰盂上了。 从那时起,漂亮的雅格右眼上落了一个很大的伤疤。 马伯乐很胆小,但他却机警异常,他聪明得很,他一看事情不好了,收拾起箱子来就跑。他说:“万事总要留个退步。” 他之所谓“退步”就是“逃跑”。是凡一件事,他若一觉得悲观,他就先逃。逃到哪里去呢?他自己常常也不知道,但是他是勇敢的,他不顾一切,好像洪水猛兽在后边追着他,使他逃得比什么都快。 有一年他去上海就是逃着去的。他跟他父亲说,说要到上海××大学去念书。他看他父亲不回答,第二天,他又问了一次,父亲竞因为这样重复地问而发怒了,把眼镜摘下来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他一看,不好了,这一定是太太在里边做的怪。而他那时候恰巧和一位女子谈着恋爱,这事情太太也和他吵了几次。大概是太太跑到父亲面前告了状吧?说我追着那女子要去上海。这若再住在家里不走,可要惹下乱子的。 他趁着这两天太太回娘家,他又向父亲问了一次关于他要到上海读书的问题,看看父亲到底答应不答应。父亲果然把话说绝了:“不能去,不能去。” 当天晚上,他就收拾了提包,他想是非逃不可了。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