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透过在华洋人的视角看历史,将中国史置于世界史视野下。
本书主要从洋人的动机、心理等角度来观察清末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本土记录的独特视角。既不是费正清“冲击—回应”的延伸,也不是柯文“中国中心观”的后续,它更像是对这两种范式的补遗。更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史视野之下,考察列强瓜分世界狂潮中,中国近代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有着怎样的意义。
◆林赛、律劳卑、巴夏礼、李泰国、马嘉理、赫德、李度,这些贯穿中国近代史始末的人物笔下的清末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了解西方人眼中的清末中国,以及他们发动一系列挑衅、战争的各种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
②大量第一手资料,从国家层面到个人野心,面面俱到。
本书的论据都是当时在华洋人的日记、与亲人的书信、留存的报刊及档案等。不仅展示了西方列强在国家层面企图从中国获得什么,也细致描写了鼓动侵华的战争贩子个人的政治野心。这是以往近代史读物中不多见的。
◆林赛在1840 年进入国会,立志为自己发声。渣甸则是另一名鼓吹者,马地臣也于1843 年进入国会。他们不再满足于印刷小册子和各种刊物、会见英国政治家、在三角洲游说义律采取行动,他们想在议院里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在英国—大英帝国的中心,提出他们对中国的关心和要求。对于一心追逐名利的商人来说,选择这条路并不算稀奇,但是他们主要还是希望能够借此在关键时刻对当局施加影响力,而非纯粹地追求自身地位。
③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生动还原历史细节,可读性强。
没有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宏大的叙事,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丰富的细节,以小见大,直观地呈现当时社会和人物的真实面貌。
◆张之喜9岁的弟弟“五儿”失踪了……他来到领事馆,“携带长矛一杆”,提出如果愿意释放弟弟,他将会拐带另一个男童作为替代。……你或许会问,外国人拐带五儿,究竟想干什么?张之喜肯定会告诉你,他们打算挖出五儿的眼珠。人人都知道,这是外国人干的勾当——他们挖出中国人的眼珠,用来制作药物,他们还挖出中国人的心脏充当同样的用途。
类似的事件如何一层一层扩大范围,在通商口岸引起更大的冲突,并最终导致战争,本书中有着生动的记录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