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有界限才不会共生 有界限才有担当 孩子有一点儿不满意就大吼大叫? 不给买玩具就哭?一不高兴就说“都怪你”? 这是一种共生,源于亲子间的界限不清。不管是养育孩子,还是自我成长,我们都需要有界限意识。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作者在10多年的亲子咨询中发现,所谓孩子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其实绝大多数都源自家长没有界限意识,而常常把情绪和事情搅和在一起。 家长没有界限意识,就会侵害、剥夺孩子的体验权和成长权,孩子与生俱来的自主性、内驱力就会被慢慢磨灭。 家长没有界限意识,就会活在各种头脑剧情和评判里,看不见真实的孩子。而评判只会带来伤害,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家长没有界限意识,就会活在一团糨糊的状态,无法合情合理地面对孩子。于是,养育中的纠缠、内耗就出现了。时间久了,问题越来越多。 真正的爱是看见、连接,而又有界限。家长学会区分情绪和事实,才有可能看见真实的孩子。 本书收集了多年来家长咨询中典型的真实案例,帮助家长在各种养育场景中有效识别界限不清导致的各种情绪纠缠、道德绑架,学会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尊重与接纳,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海夫人(赵云清),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调好了自己孩子的抽动症,也在实战中摸索出了系统性的行之有效的康复抽动症的理念和方法。2009年1月开始在网络上分享经验和心得;2009年5月建立沐浴阳光群;2010年1月开通新浪博客海夫人,从此不断用文字的方式与广大抽动症患儿家长、包括成年妥瑞症患者交流并分享;2015年5月公众微信号(HFRCDWX)开通;2015年12月12日沐浴阳光第个抽动症分享交流会在青岛举办;2015年12月优酷视频(青岛海夫人)开通。海夫人一直致力于分享传播正确面对抽动症的理念和方法,多年来接触了无数个例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让许多家庭受益,已成为中国民间研究抽动症(妥瑞症)的先驱。 目录 第一章 边界在哪里?事实就是边界 陈述事实,事实就是边界 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礼仪 孩子为何干什么都拖延 孩子总跟我告爸爸的状 孩子经常提要求,满足还是不满足 “我不小心把复习试卷弄丢了” 如何区分及时满足和溺爱 孩子为何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 有的家长总是把“坏的自我”投射给孩子 脾气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边界 活在头脑标准里的“空心”妈妈 孩子心情不好就要我帮他穿衣服 第二章 别人怎样我不需要掌控,这就是界限 老师提问,孩子有压力 孩子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老师生气 老师批评其他同学,自己的孩子吓得直哆嗦 老师态度不好,孩子因此讨厌上这门课 谁的事情谁选择 孩子看电视要不要管 条件交换越多,孩子的幸福感越低 孩子玩手机,家长管还是不管 武术教练很凶,要不要继续上武术课 接纳情绪,告知事实 第三章 有界限才不会共生 “共生”的伤害和影响 界限模糊,家长的安慰牛头不对马嘴 “管”不等于爱 越管控越失控 共生,不是共情 孩子不想吃的东西家长硬塞 孩子因一点儿小事不满意就大发脾气 对孩子的情绪讲道理有没有用 为什么我们会急于消灭孩子的负面情绪 面对孩子的情绪,共情还是开导 孩子为什么不能自己玩,总是关注别人 第四章 零度共情 没有爱的坚持就是伤害 了解零度共情 没有看见就无法共情 妈妈不愿意,这没有错 自己没有的,就无法给予别人 真爱的格局 孩子的糗事,源头是不接纳 在睡眠训练中意外夭折的婴儿 第五章 没有界限意识的“混乱” 商场要关门了,孩子哭闹着还想玩,怎么办 孩子有一点儿不满意就大吼大叫 孩子每天哭,妈妈如何面对 孩子看到东西就要买,家里已经有不止一个 一个6岁孩子的心理问题 告知孩子事实 孩子表达感受,妈妈看不见 自虐和他虐是如何开始的 妈妈以孩子为中心 第六章 有界限才有担当 答应给女儿买游戏机,但是太贵了 上幼儿园的孩子要求家长每天中午接他回家 孩子每天闹着不上幼儿园 孩子动不动就要离家出走 什么是接纳情绪?是否要无限满足孩子 孩子的刻板行为 有界限才有尊重 怎样让孩子知道家里条件有限又不压抑他 跟风补课的背后 动机就是你的格局 序言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 才能长大 做家长的你,当你的孩 子不听话、不安分、注意力 不集中,他这也不好、那也 不行却想要很多东西时,你 该怎么办? 做孩子的你,当你的父 母管制你、责骂你,永远觉 得你有错却觉得自己很委屈 ,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回答不了这两个 问题,那么我想你该看看这 本书,它将成为你的指南。 实际上,我曾经在很长 一段时间内以为界限是一个 有距离感的词,以为它意味 着我们并不亲近,我们要拉 开距离,你有你的世界,我 有我的世界,我们各司其职 、各在一方,却也能相亲相 爱、安然度过。这与我所理 解的亲子关系是不同的,我 一度以为血缘,就意味着父 母可以控制子女,为所欲为 ,子女只能压抑自我,顶着 孝顺,揣着委屈。 而这本《养育界限》则 是站在一个不偏向家长也不 偏向孩子的角度上,提出生 活中时时处处存在又实实在 在难解的难题,告诉我们如 何找到爱的途径,维持好亲 子关系天平的平衡。 比如,书中提到,孩子 不想去学校该怎么办,我就 曾经是那个不想去学校的孩 子。海夫人提出,在孩子头 脑中,存在着“不想去学校” 和“不去学校是不对的”两种 矛盾的思想。我不禁感慨, 她就像钻进我的脑袋中看到 了一样。而家长要“看见”孩 子,接纳孩子,才能知道如 何给子孩子支持和帮助,而 非一味责怪孩子。这里的界 限,是一种保护。 再比如,有一个家长问 了关于孩子拖延的问题,海 夫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 家长干预孩子太多,孩子在 用这种方式反抗。 书中说“人天生就具有自 主性和内动力,这二者就像 饥饿和干渴属于人的本能。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 地拥有足够的成长权、体验 权和空间权,让自主性、内 动力自然生长。如果养育者 没有界限意识,常驻’在属 于孩子的空间里,侵害或者 剥夺孩子的体验权和成长权 ,那么原本与生俱来的自主 性、内动力会慢慢折损、消 耗甚至消失”。 对这一段分析我认同, 因为我就是一个拖延者,直 到今天,我依然无法摆脱父 母的期待和干预,在他们的 期待无法达成时,我也在用 拖延这个方法去应付。海夫 人在这里再次提出了要明确 界限,要给孩子爱和自由, 这里的界限,是放手。 在这本书里,表面上提 问的是家长,一个个无助的 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养育孩 子,在左和右、黑和白、这 样和那样等世间种种天平中 ,难以平衡。而我在这本书 里看到的则是一个个孤立无 援的孩子,他们只能像一个 空空的口袋,等待被家长的 情绪填满。 海夫人告诉我们:妈妈 要做家里情绪的定海神针, 告诉我们:“事实”在哪里, 边界就在哪里。这是一种中 正、理性、明智的教养方式 。海夫人还一再强调,不需 要用情绪去左右言行举止, 而应该看到事实,中正、客 观地与孩子商量。在这里, 坚守边界也是能力,是一种 内观、自律、自省的能力。 这些能力何其重要,又 何其难以获得。我已经是一 个成年人,但我时常以孩子 的内心和视角去度量大人的 世界。在我看来,有的家长 刻薄又自私,情绪反复无常 又爱推卸责任,他们把生活 的沉重转嫁到孩子头上,通 孩子接受大人的愤怒、无助 和狭隘,使孩子怀着各种痛 苦长大。这些孩子再成为同 样的家长,代代重复。 是时候终结这一切了, 是时候有一本父母的指南出 现了。 这个时候,恭喜你,找 到了海夫人的书。它并不仅 仅是一本指导父母如何做父 母的手册,也不仅仅是一本 亲子问题合集,它还是一条 抵达爱与包容的道路。让你 在这条道路上找到家长与孩 子之间一个刚刚好的距离。 “界限”怎么会是冷冰冰 的隔膜?界限分明是真理。 鲍勃·迪伦说:“一个人要 走多少路,别人才能把他称 为人。”而我想把它改为“一 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长大 。” 长大是一种微妙的奇迹 ,因为内在小孩那么脆弱、 柔软,那么容易步人歧途又 容易受伤,请你慎重地选择 成为父母一这真的是世界上 责任最重大的工作之一。 好了,现在,恭喜你, 找到了这本指南,拿着它, 向前吧。 于潇湉 2023年10月19日 导语 《爱是最好的良方》《看见才是爱》作者新作! 聚焦儿童常见问题,给家长的剖析及对策。它不仅是一本指导父母如何做父母的手册,也不仅是一本亲子问题合集,它还是一本让父母重塑亲子关系的佳作。因为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自由绽放!亲子沟通也才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内耗。给孩子的健康身心养育指南。 作家长养育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边界感,与孩子的界限不清,这是造成亲子沟通不良的根本原因。本书对很多亲子问题的真实案例进行了分析及对策指导,既典型又让人印象深刻。 精彩页 陈述事实,事实就是边界 一位家长在群里咨询,说孩子总想买玩具,不给买就哭。这位家长不想看到孩子哭闹,不愿孩子陷入糟糕的情绪,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特别纠结。海夫人建议这位家长去看海夫人的《看见才是爱》一书。以 以下是一段群聊的记录。 如烟:海夫人,孩子每次经过玩具店都要买玩具,不给买就哭闹。我的解决办法是先让孩子闹,之后告诉孩子“我知道不给你买玩具你很生气,我知道的”,等孩子哭够了,再安慰他,给他解释“玩具太多了,再买就是浪费,你这样是不对的”,请问这样做对吗? 海夫人:只给孩子陈述事实就好,如果你的钱不够就直接说钱不够;你不想买就直接说不想买,如实地表达自己,而不要说教孩子“玩具太多了,再买就是浪费”,更不要评判孩子“你这样是不对的”。 孩子是否哭闹,是由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成熟水平决定的。孩子表达的是最真实的自身状态,家长也应该真实地面对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接纳孩子的真实状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对孩子讲道理、做道德评判或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孩子。 家长之所以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其实就是因为边界模糊。有的家长没有界限意识,无法正确面对孩子的情绪,孩子一哭闹,家长就觉得需要对孩子的情绪负责,并想办法让孩子不哭闹,让孩子开心起来。他们因此无法引导孩子确立清晰的界限。孩子之所以胡搅蛮缠,也正是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此时,家长如果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困惑,因为孩子触碰不到真实的家长。 情绪是没有对错的,孩子在那个当下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家长接纳就好。买玩具,这是孩子的想法和心愿,孩子有表达的权利。家长不想买可以明确告知孩子。“玩具太多了,再买就是浪费,你这样是不对的”,这些话并没有表达出家长自己的主张和担当。家长可以这样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妈妈不想给你买”“家里有很多玩具,妈妈觉得再买就是浪费”。 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妈妈如果不同意孩子的请求,就应该干脆、直接、明了地拒绝孩子,而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任何道德评判和谴责。 在这件小事上,这位家长本可以帮助孩子确立清晰的界限,让孩子知道事情的边界在哪儿,但是很明显,她并没有这样做。 实际上,孩子的哭闹是正常的情绪表达,妈妈只需要看到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然后尽可能及时地回应,这样就够了。不是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必须为孩子的情绪负责。 来看另一个家长的分享。 白开水:我家孩子每次去超市都想买玩具,我会看情况买,不买时我会说“妈妈不想买,妈妈觉得家里玩具太多了,这种玩具你已经有很多个了。另外,这个玩具太贵了”。然后孩子就说“好吧”。 海夫人:这个家长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体会和想法,而没有借此抬高自己,贬低孩子。这种方式不会打击孩子,孩子也能接受。这就是非常简单的“陈述事实,告知边界”,事实就是边界。 “妈妈不想买”,这里的主语是妈妈,表达清晰。 “妈妈觉得家里玩具太多了”,这是妈妈的感受,妈妈把这个真实感受告诉孩子即可。 有的家长会继续追问。 美美:请教海夫人,如果自己的真实想法就是“家里玩具太多了再买就是浪费”呢?是不是说“浪费”就是在评判孩子的行为?说“家里玩具太多了”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