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数字交往论》作为“传播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杜骏飞继《弥漫的传播》(20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之后所推出的重要续篇。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Web 2.0以来人类交流的全新思考,讨论了与未来数字生存有关的基本问题。本书植根于数字实践论,探索了一种结构性的交往理论以期迭代传播学认知,并试图以“数字交往”为方法,以新人类的“数字团结”为旨归,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广泛对话。 本书的思想线索包括但不限于:交流一行动,与交往的实践性;交往具身,与分身认知;互利共生主义,与数字公正;普遍联结,与数字团结;未托邦,与可知论的怀疑主义;数字人类世,新人类观,与多项式生命本体。 作者简介 杜骏飞,南京大学传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前身)创会会长,《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创刊人,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发起人。研究领域:互联网传播,媒介理论。 目录 导读 数字交往作为方法 一 从传播到数字交往 二 交往与分身 三 交往与共演 四 交往与普遍联结 五 未托邦 六 数字人类世问题 附录 一 传播学的解放 二 数字交往论小词典 概念索引 后记 序言 《数字交往论》是传 播人三部曲的第二部,阐 述了我对Web 2.0以来人 类交流的思考。屈指一算 ,三部曲中第一部《弥漫 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2)的出版 ,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 开宗明义,写作本书 的初心是:借“数字交往” 的理论分析,讨论一个巴 别塔式的问题——新人类 世中的数字团结。如我在 文中所述,针对“数字交 往”中的“交 往”(association)一词的 意涵,拉图尔(Bruno Latour)(2005:14)认 为,“行动者网络理论”( Actor—Network-Theory ,ANT)是对塔尔德 (Gabriel Tarde)联结原 则的延续,即社会的本质 在于association。跟随着 这一指引,我认为,在这 个超越传统传播的数字化 生存时代,社会交流的本 质正稳定地从 communicating向 association演进,同时, 那种面向未来的传播研究 ,也当聚焦这一方向。“ 交往”——才是对 association的最好翻译, 并且,“交往”也是“传播” 的原初含义之一。 从“交往”这一逻辑起 点出发,我讨论了一些与 人类数字生存有关的基本 问题。这些讨论,与其说 是在阐述结构性的理论, 不如说是以“数字交往”为 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思想 方法。我将以此重新评估 当下被数字技术所支配的 生活,并试图擦亮数字实 践的常识之灯。 在本书的不同章节, 我讨论了“数字交往”的诸 种意涵,并分析了它应有 的思想精神,诸如:交流 一行动,与交往的实践性 ;交往具身,与分身认知 ;互利共生主义,与数字 公正;普遍联结,数字团 结;未托邦,与可知论的 怀疑主义;数字人类世, 新人类观,与多项式生命 本体。 第一,数字交往论是 一种实践论。“交往”的本 义,是交流一行动。我以 “数字交往”一词指代虚拟 时代的人类交流图景:“ 交流即行动”。这一判断 的意涵在于,数字实践已 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流动, 而是一种交流一行动复合 体。以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概念“脱域” (dis-embedding)来阐 述: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 ,是人、信息、媒介与社 会的“脱域融合”。在脱域 融合的基础上,万物得以 互联,虚拟社会得以演进 。同时,“传播”转向“交 往”,也成为人类生存与 人类心灵双重意义上的新 起点。 作为一种还原式的讨 论,我以数字交往在交流 一行动上的同一性,回应 了“精神交往”意义上的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亦 以数字交往实践的泛在性 ,回应了有边界的“交往 行动理论”。这些回应大 致说明了:数字时代所要 求的交往论(数字交往论 ,Digital Association Theory,DAT),可以为 交往哲学的传统增添一些 新的思想线索。 交流即行动,媒介即 我们。对我而言,从讨论 “信息的传播”,转向阐释 “行动的交流”,是一种困 难的理论转型;而学科之 外的读者,则不妨自然地 将它视为实践理性转向之 余波。回顾自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的“结 构主义建构论”、吉登斯 的“结构化”到20世纪90年 代科学技术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领域的“实践转 向”,及至媒介研究领域 中库尔德利(Nick Couldry)要把“以媒介为 面向”(media-oriented) 的实践行为作为研究起点 的主张,读者应能看到, 这里的讨论是在追随他们 前行。 如果说我有什么要强 调的,那或许是:要以实 践化的“数字交往,,涵 盖既往的“传播”,而不仅 仅将实践作为起点而已。 我认为,只有在这个意义 上,人类社会从媒介化到 共同演化才是可能的,数 字人类世的危机才是深刻 的,未托邦的怀疑论才是 现实的,同时,数字团结 和普遍联结才是至关重要 的。借此,传播学的讨论 也才可能真正焕发人类精 神。 第二,数字交往论是 一种复杂主体论。现实一 虚拟情境将重新塑造关于 人类主体的认识,以及— —被我称为“分身化”的认 知方式。我谈到,在混合 现实(Mixed Reality,MR )中交往的人,由于面对 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 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 身性;而分身性,则形成 了人在技术中“向内生长” 的新的可能——它是意识 的扩张,也是自我的分离 。 未来人类的媒介化生 存,很可能将超越技术现 象学的诠释。对那种极致 数字化的生存体验,被我 定义为跨体系(cross- metaverse)、变维 (trans-dimension)、多 重分身(multi-separation )的虚拟生存模式: MDSs。身处MDSs式的情 境,交往人不止有技术具 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 实相问,且其身份之间是 可联结、可接替的。这就 是数字交往的分身性。 欲离实在我,询唤以 分身。分身性的认识论意 义或在于:人对世界的认 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 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 也因此,分身性有望成为 一种调谐或演化的生成。 为此,我试图将其发展为 分身认知思想。其中,数 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 对话,是要给出更坚实的 后现象学阐释,也是要力 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 。 …… 为此,我想以前述关 于“分身”的话题作为一个 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