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大国治理,以人为本,治水为要;治水之道,集权为本,协同为要。《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治水图景,回答了水环境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有效等关键问题,揭示了协同治理下河长制的巨大潜力与深刻启发。 本书研究不仅聚焦于水环境治理协同机制创新,更是对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深刻解读。书中严密的逻辑、丰富的实证和深刻的分析,将为推动我国水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实现水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参考。 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治理现代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深入阅读的著作。 作者简介 颜海娜(1977— ),广东省茂名人。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赴美国加州大学富尔顿分校公共行政研究所访学一年。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行政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担任广东省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是全围港澳研究会、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的会员。长期从事政府组织与绩效管理的教学科研工作,曾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以及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青年项目等。近年来,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社会科学》、《东北大学学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澳门研究》、《澳门理工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2011年论文《制度选择的逻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演变》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水环境现状与河长制的实施 1.2 水环境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变革 1.3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上篇 科层驱动:水环境“中国之治”的基础 第2章 “上下同治”:层级协同治水机制创新 2.1 科层协同治水中的政治权威及其作用机制 2.2 河长制如何推动“上下同治” 2.3 层级协同中的治水“最后一公里” 2.4 层级协同中的基层河长政策执行力 2.5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部门联治”:横向协同治水机制创新 3.1 河长制能否促进“一龙治水”:积极论与消极论 3.2 基于“结构—程序—技术”的跨部门协同治水机制 3.3 河长制如何推动“九龙治水”走向“一龙治水” 3.4 河长制促成了“一龙治水”吗 3.5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实证检验:河长制下的跨部门协同治水网络 4.1 河长制: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的“第三条道路” 4.2 跨部门协同治水的社会网络分析 4.3 跨部门协同治水网络何以可行 4.4 结论与讨论 本篇小结 中篇 社会吸纳:水环境“中国之治”的助力 第5章 社会组织治水参与:政社协同治水机制创新 5.1 社会组织治水参与:何以可能 5.2 社会组织治水参与:何以可为 5.3 专业环保组织在治水中的政策倡导:单案例研究 第6章 企业的治水参与:从污染者到河湖守卫者 6.1 企业治水参与:何以可能 6.2 企业治水参与:何以可为 6.3 企业治水参与:来自S市的实践探索 第7章 民间河长治水参与:填补官方河长注意力转移的空缺 7.1 民间河长治水参与:何以可能 7.2 民间河长治水参与:何以可为 7.3 民间河长治水参与:来自S市的实践探索 本篇小结 下篇 技术赋能:水环境“中国之治”的支撑 第8章 技术赋能协同治水:单案例研究 8.1 技术协同治水:“技术—行动者—制度”的三角互动关系 8.2 “互联网+”治水:技术如何嵌入协同治水 8.3 执行边界:技术嵌入协同治水的限度 第9章 技术赋能公众治水参与: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分析 9.1 “期望—手段—效价”理论驱动下的“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 9.2 研究设计 9.3 数据结果与分析 9.4 结论与讨论 本篇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水环境协同治理的未来——大数据驱动水污染风险防控 10.1 后河长制时代水环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10.2 敏捷治理:大数据驱动水污染风险防控 10.3 大数据赋能风险治理——S市河长制改革探索的“第三条道路” 10.4 大数据赋能水污染风险治理的机制分析 10.5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