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绿色青春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兆林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通过主人公柳直由学校到军营,从支农到调防、野营拉练、走上战场的一系列的场景变换中,对人们的思想、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做了全景式、漫画风格般逼真描写,看似幽默、实则冷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刘兆林,生于黑龙江省巴彦,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发表长篇作品《不悔录》《绿色青春期》《雪国铁梅》《儒林怪杰》,中、短篇小说集《啊,索伦河谷的枪声》《雪国热闹镇》《三角形太阳》《违约公布的日记》,散文集《高窗听雪》《和鱼去散步》《父亲祭》《在西藏想你》《脚下的远方》等。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冰心散文奖、八一文艺奖、庄重文文学奖、东北文学奖、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等。 目录 写在前面 1月篇 2月篇 3月篇 4月篇 5月篇 6月篇 7月篇 8月篇 9月篇 10月篇 11月篇 12月篇 又年1月篇 又年2月篇 后记 《绿色青春期》的诞生 附录 美在生活 张志忠 绿色青春的咏叹 李炳银 刘兆林主要作品获奖情况 刘兆林主要小说作品目录 序言 假如哪天我突然死去—— (我不是瞎假如,我亲眼见 过活泼泼如一只小狗般可爱 的小弟弟头天晚上还在炕上 咿咿呀呀地玩着爬呢,第二 天早晨竟咽气了,因感冒发 烧突然被一口黏痰憋断气的 ;我还亲眼看见一位健康得 五十多年连重感冒都没得过 不知打针啥滋味的同事因扛 一口袋大米上五层楼,便使 心脏停止了跳动并再没跳动 起来……还听说一个新郎正 高高兴兴在街上走忽然被一 个醉汉从楼窗口顺手扔下的 酒瓶子击中头颅而倒地身亡 ……就不用说那些同敌国作 战的勇士怎样行军路上便中 了枪子或弹片,也不用说偶 遇歹徒劫持良家妇女而见义 勇为被歹徒刺死者等等例子 了)——悼词中关于工作经 历那部分,只需一句话就行 :我是一个兵! 一个兵算狗屁? 也许会有自己虽也当过 兵但并没当出啥名堂,或一 天兵没当过却干出了大名堂 者,这等口气反问我时,我 定会理直气壮回答:——算 ——我——的——文——化— —! 不懂经历也是文化吗? 离开学校成为公民后的全部 经历,我都是穿着军鞋走过 的!每个脚印都带有军鞋底 儿那特制的花纹啊!!最难 忘当兵岁月我的青春时光— —绿色而赤诚,真实又恍惚 的青春期哟!!! 导语 《绿色青春期》里活动的主人公们,他们本来是奔向绿色的军营寻找青春的创造、青春的光华的。但遗憾的是,处在非常岁月中的军营却使他们这种想望变得虚无,变得缺少价值,乃至成了一次次感伤的体验。用生不逢时的话来看待这一代人,或许是十分妥当的。他们的青春期正赶上中国政治疯狂的时期。 后记 美国人写的一本书中有 这样的说法:文化是“社会 成员内在和外在行为的规则 ”,是“复杂的生活方式,是 大群人的行为特征的风格” ,“文化是历史的投影”。 那么,一定的文化就都 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变化 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小说注 意没注意到这一时期的文化 注入了哪些新因素,这些新 因素和旧传统发生了怎样的 矛盾冲突,冲突复杂、激烈 、艰难与否,冲突的发展趋 向如何,一篇小说对新文化 因素的产生有没有所反映, 它的价值就不同了。如鲁迅 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风 波》中对辫子的描写,就有 很深的文化思考。如果单是 写围绕一条辫子发生的非文 化原因的迭出悬念、离奇情 节、惊险打斗,而不注意描 写人对辫子的复杂心态,辫 子所联系着的古老民风民俗 ,那就只是具有娱乐价值的 通俗故事了。 近些年来我总是固执地 认为并多次借各种机会申诉 ,在众多的文化专有名词如 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南方 文化、北方文化、中原文化 、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民 族文化、食文化、性文化、 酒文化及各种行业文化等等 之中还应醒目地列入一个“ 军营文化”。因为事实上军 营文化是独立存在独具品格 而又没被正式列入名册的一 种特殊文化(把它鲜明地提 出来不是没有意义的)。不 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性 别、不同年龄的人,不论这 些人原来由什么样的文化乳 汁哺育长大,具有何种生活 习惯,一迈人军营都会感到 有一种力量扑上来陶冶你改 造你,不管你情愿与否,这 力量都会纠缠着你,使你无 法摆脱无法抗拒,这力量简 直比汉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 同化力量还要强大,几年之 后,这些人就都发生了显著 变化,衣食住行、言谈举止 、礼节礼貌以至生存心态都 重新具有了与原先大不相同 又非常一致的习俗特点,这 就是军营文化的作用。这种 作用尽管受社会政治生活影 响会发生某些形式上的变化 ,但本质规律是不变的。我 从十九岁开始,二十多年来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生 活过来的,东北、西北、西 南、东南沿海和内地一些部 队的生活我都或多或少体验 过,因而对军营文化自然要 产生深厚而复杂的感情。记 不准是哪国人曾在一个幽默 的假设里刻画了中国人的道 德观念:一栋大楼突然起火 了,住在楼里的犹太人首先 会抢救钱财,法国人首先会 抢救情人,而中国人则会首 先抢救自己的母亲。那么一 个军人呢?根据我的体验一 定是:上级命令你先抢救什 么你就先抢救什么,不管内 心愿不愿意,都得一往无前 去做,做出成绩来。因而, 绝对服从、整齐划一、争强 好胜、崇尚武力、吃苦耐劳 、不惧死亡、忠勇刚烈、建 功立业、斗智用计、英雄主 义等等,都是军营文化鲜明 的重要的特有的元素。这些 元素的化合作用可以产生打 击力、征服力、破坏力、摧 毁力、捍卫力、突击力…… 综合起来就是独特的战斗力 。这种能产生战斗力的军营 文化养育了无数英雄人物, 这里不必列举了,这是它的 科学性、进步性所在。但它 也有局限性。我们国家,各 地区、各民族、各阶层、各 行业曾经受过和正在受着、 将要受到军营文化陶冶的人 简直不计其数,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兵嘛,光是国家领导 人和各界知名人士中就不胜 枚举。他们在各种岗位上工 作着,不可能不将军营文化 有意无意带去而对其他文化 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所以正 视军营文化的存在,认识它 的地位和作用就不是没有意 义的了。事实证明,中国独 具特色的军营文化,在中国 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 大,在新中国的建立以至新 中国建立后的每一重大转折 和发展变化中,都留下了不 可磨灭的历史投影和不容诋 毁的丰功伟绩。但是,如果 把军队特殊职能所决定的军 营文化的特殊性完全等同于 科学性先进性无限制地张扬 ,并企图使之在民族文化中 占统治地位,必将有大悲剧 发生。如“文化大革命”的“ 全民皆兵”,全国上下从工 厂、学校、机关、农场到农 村都实行班、排、连、营的 军事化和类似的制度等等, 使全国十亿人口一个步伐、 一个口号、一个头脑,必然 导致全民族的机械、肤浅、 简单而落后。所以我选择了 军营文化恶性膨胀、全国陷 入军装崇拜旋涡的“文化大 革命”作为时代背景,以一 群红卫兵入伍的青年士兵为 主要人物,描绘军营意识形 态和道德风情,写成《绿色 青春期》这样一本军营风俗 画,惟愿给对军营生活进行 文化思考的读者提供一份文 学材料。文学作品应是作家 对人生体悟赋予的一种艺术 形式。我有过如书中描写的 那种人生体验,我把那段体 验赋予了一种并不复杂的文 化思考之后便成了这本小书 。 作品的真实感是一种力 量。为了造成真实感我才选 择了朴实真诚的第一人称的 ,否则没经历过那段荒诞岁 月的人们是难以相信那些真 实的荒诞的。我以真实的手 法写荒诞,是真实的荒诞, 便于读者毫无距离地去玩味 那些荒诞的真实。顺时而下 平铺直叙的生活流也有助于 真实感,我便将生活流这一 手法和用来写长篇容易显得 单调的第一人称同时用上了 。看去真实得近乎我的自传 ,其实不然 精彩页 1月篇 若不是北国那个奇寒的早晨心血来潮搞什么长征,我肯定不会看见解放军被一个赤身裸体的疯女人当街抱住狂亲乱吻而差点被惊车撞死,因而肯定也就没有这部长篇小说了。一切都是机缘所致,或者还需加引一句一位大文豪的话——性格即命运。 一 那个早晨我几乎无法形容它有多么冷。反正人在屋外站一小时不动地方准会冻成僵尸。我们的血却热得燃烧了,火焰熊熊足能烤化一堆又一堆冰块。 离县城十来里远的松花江冻有三尺多厚的坚冰,同时上去十几挂马车几十辆汽车保险压不塌。可寒冷那鬼东西却像有把神刀似的,毫不费力就把钢铁样的冰层割开几里长几里长的大口子。江冰开裂时传出巨人受了刀割而宁死不屈般的沉重呻吟声,我们在城里都听得见。从大江上分出来的小河只剩浅浅一点水在冰下流,小河上分出的那些细汊子干脆就冻实心了,冻死的小鱼嵌在透明的冰里看去活生生的,准是正游着突然就冻住了的。最厚实最能忍耐的大地也冻裂了,甚至有些人家的单层窗玻璃也会冷丁嘎巴一声冻裂了纹儿。好出风头的风冻住不刮了,老是呼啦啦响的无数面红旗冻住不飘了,不管是家家的白色炊烟还是工厂的黑烟都像快要冻僵了,像一条又一条奄奄一息的黑龙白龙无力地向天上爬。麻雀那最没出息只会在热闹时凑热闹的小贼东西怕冻破了胆似的躲在屋檐下的窝里不敢出来。屋檐下一挂一挂的大冰溜子被冻急了眼,谁的手一碰到它立刻就会被咬住。为人遮风挡寒的门冻得最可怜,一推或一拉它就发出哭一样的吱吱声。太阳的光芒不知是冻掉了还是收回去暖和自己了,冷冷地缩成一个月亮。比啥都精神的正常人当然不会在这时候出来踱方步的。 我啰嗦这么一大通天气是想说明当时我们的血有多么热。我们二十几个红卫兵人人都穿着军上衣,扎皮带背行李,左膊戴红袖标右膊系白毛巾,半夜一点多钟就集合起来急行军,冒大雪绕县城走了两圈,二十多华里。吃饱撑的吗?一伙高中生还是住宿生,一月十几元伙食费无论吃什么也撑不着就是了,纯粹因为一腔热血烧的。一年前的今天是我们徒步长征去北京出发的日子,这次夜行军就是为纪念长征一周年搞的。 太阳刚露头时我们刚好来到西城门下。骄傲的我们觉得太阳用谦逊的眼光瞅着我们是应该的。虽然路上冷冷清清一个行人没有,我们内心一点不觉冷清。太阳在迎接我们,就是太阳在迎接太阳。我们不就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吗?我们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光辉业绩。昨天我们刚帮学校食堂的王师傅把他被拐跑的老婆和老婆带走的所有东西抢回来,还把拐王师傅老婆那老头子游了一顿街,看在那家伙贫农出身的分儿才没打他,只往他脖上挂了双破鞋拉倒。一个大字不识又瞎了一只眼有点瘸的王师傅买了好几张大红纸求人写大字报感谢我们。前天公审大会后枪决一个强奸老师又将老师杀死的流氓学生,是我们和公安人员一块把那家伙押上刑场的,执行枪决时我和另一个长征队员还参加了实弹射击……我们长征出发时,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送行,除了两个女同学,我们十个男队员都理成了平头在宣誓了。别看我们人不多,打的旗帜却是“中国黑龙江学军长征队”,旗号之大可以想见我们雄心之大,或者说可以想见我们是怎样的不知天高地厚。当时县党政军第一把手都穿了军装亲自把我们送出这座城门。城门高翘的飞檐上风铃叮当作响,我们狂热的心里竟萌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当时我们计划是经著名现代女作家萧红的故居呼兰过松花江进哈尔滨再到长春,奔四平至沈阳、锦州入山海关跨秦皇岛进北京,然后横穿整个中国到中越边界的友谊关,当抗美援越的国际主义红卫兵。计划只完成了一半,就被国务院“打回老家去,就地闹革命”的通知截回来,唯有一人只身从北京南下到了友谊关,虽然也没去成越南而复返了,毕竟是我们黑龙江长征红卫兵。 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地步入古式城门了。感觉良好到什么程度可以从走步的姿势和喊口号的表情上看出。使走步变成用力跺脚的齐步,“一二三四”喊得雄壮而节奏分明。加上城门四面的回音更以为那震耳的效果是因为我们个个有一鸣惊人的力量。我联想着解放大军进北平、进山海关、进大上海、进友谊关等情景。幼稚啊,由日本人监修的样式虽古却建于做亡国奴时代的小城怎能与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城大关同日而语呢。 一进城门我们唱起毛主席的《长征》来。腰带束着的十几张肚皮努力鼓动着,一起一伏,嘴中便相应喷出一强一弱的歌声和一股一股的白气。 像有意和我们比试高低,城里迎面走来一支队伍。从队列口号的响亮程度和步伐的气势,分明觉出人家训练比我们有素多了。县城那些烂蒜我们全见过,没有这样的。哪路毛贼跑太岁爷头上动土了?我们不甘逊色,急忙停下将裤带紧束一扣,振作精神叫齐步子迎了上去。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