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张艺谋反映当代中国农村状况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映后即引发广泛讨论。1996年,苏力发表《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以法学角度探讨这部作品,试图从虚构文本通向现实批判,开创了“法律与文学”学术范式,探索改革开放后现代法治与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新道路。二十多年来,一批法律学人着眼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性与复杂性,不断深化“秋菊”研究及该范式,将电影解读的角度扩展至古典与现代、礼治与法治、国家与社会和本土与世界等多个富有张力的问题域,最终形成影响巨大的一种法理学解释传统与一场批判法律运动。 编者从过去上百份探讨相关问题的中外法学文献里,精选十余篇代表不同关切面向的研究汇成本书,力求通过呈现“法律与文学”在中国的推进与取得的成果,为秋菊曾经的困惑解惑,也为未来的法治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回北大法学院执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先后发表论文、书评200余篇,出版《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等个人专著、文集和译著20余部。 目录 序言 “秋菊的困惑”与批判法律运动 强世功 导言 秋菊的困惑与解惑 “法律与文学”在中国 陈颀 上编 秋菊的困惑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 苏力 附录:从文学艺术作品来研究法律与社会? 秋菊的困惑和织女星文明 冯象 要命的地方 《秋菊打官司》再解读 赵晓力 “秋菊的困惑” 一个巧妙的修辞 桑本谦 秋菊的“气”与村长的“面子” 《秋菊打官司》再解读 陈柏峰 秋菊的错误与送法(律知识)下乡 缪因知 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 从《秋菊打官司》的角色隐喻切入 尤陈俊 下编 秋菊的解惑 喜剧与文化 阿兰·斯通 叙事、文化与正当性 《秋菊打官司》中的重复与独一性 张旭东 村长的困惑 《秋菊打官司》再思考 凌斌 教化权、官员伦理与秩序变迁 以《秋菊打官司》中的李公安为分析对象 徐斌 秋菊二十年 反思“法律与文学” 陈颀 从秋菊到WTO 国际体系与超前立法 章永乐 法律多元主义的重构 秋菊的困惑与中国法治的道路 强世功 附录 《秋菊打官司》研究文献目录选编(1992—2023) 序言 1995年,苏力发表了《 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一文,1996年,又发表了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 剧》一文,由此展开对主流 法治理论的批判。这标志着 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法治兴 起而成长起来的法律社会学 研究迎来了第二波,甚至可 以看作开启了中国的批判法 律运动。苏力的成名作《法 治及其本土资源》书名即来 自第一篇文章,以致他常常 被看作“本土资源派”。第二 篇文章则因率先讨论《秋菊 打官司》引发学界(主要是 法学界)对这部电影的持续 关注,从而形成了一个法理 学的解释传统。我们编选这 本著作就是希望对过去二十 多年来围绕《秋菊打官司》 的法理学阐释传统进行初步 的整理,以此理解中国法学 理论发展的内在理论脉络及 其与中国法治发展进程的关 联。 围绕《秋菊打官司》所 展开的讨论往往被纳入“法 律与文学”的学术范式中。 本书的编者之一陈颀就是从 这个角度来理解上述讨论, 从而展示“法律与文学”这一 研究传统与中国现代法治建 构过程的复杂关联。法律与 文学乃是一个古老话题。文 学教化与政法秩序互为表里 ,共同塑造一个国家或文明 的政教体系。其中,文学对 于社会风尚的引导和人心向 善的塑造远远高于法律,法 律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用 现代理论家的话说,古典法 律秩序乃是以宗教法或道德 法进行统治,文学乃是宗教 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而 理性化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 。然而,现代社会既意味着 理性的兴起,也意味着法律 的兴起,法律与文学的关系 走向分离甚至颠倒,法律在 公共生活领域中获得了绝对 的权威地位,而文学逐渐从 公共政治领域中隐退进入私 人生活,成为审美艺术的一 部分。 在这种现代处境下,法 律与文学的关系变得非常微 妙。一种以努斯鲍姆的主张 为代表,她希望恢复文学的 公共政治功能,从而通过文 学的力量来矫正理性化的“ 铁牢笼”带来的人的“物化” 或“异化”的弊端,这就意味 着我们在法律理性化所推动 的“程序正义”的基础上,要 借助文学的力量来探求一种 更符合人的情感想象的“诗 性正义”。另一种以波斯纳 的主张为代表,他用更为超 然和理性化的眼光来看待法 律与文学的关系。他认为在 法律与文学的关系中,存在 四个不同的问题域:“法律 中的(in)文学、作为(as )文学的法律、通过 (through)文学的法律以 及有关(of)文学的法律。 ”在这四个不同的问题域中 ,法律与文学的关系也各不 相同。波斯纳对这四个问题 域中法律与文学的关系进行 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努斯鲍 姆提出的重建法律与文学的 关系实际上涉及第二个问题 域和第三个问题域。“作为 (as)文学的法律”尤其体 现在司法判决书的书写中, 即如何将文学修辞带入司法 判决,让判决书直接打动人 心,增强公共说服力和认可 度。而“通过(through)文 学的法律”则是对法律人进 行文学教育,让法律人拥有 丰富的情感以平衡法律冰冷 的理性化力量,增加情感和 诗性的成分。然而,波斯纳 对文学的这种功能表示怀疑 ,毕竟文学在告诉你善的同 时也在教育你恶,文学带来 的心理学效果不能混同为道 德效果。 …… 在苏力开创批判法律传 统之后,形成了两个批判的 高峰。一个是冯象所代表的 左派思考,它坚持人类大同 的理念并对右翼自由主义思 潮展开批判,尤其始终对全 球正在兴起的资本-权力-法 治综合体展开批判。另一个 就是赵晓力所隐含的文化保 守主义,一种基于中国传统 “经学”对于人类生存意义和 秩序安排的阐述,对西方价 值观念和生存秩序展开批判 。之所以说是两个批判的高 峰,就在于他们超越于民族 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价值和 精神层面上对中国可能朝向 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展开批判 。在此之后,批判法律运动 走向衰退,到了章永乐和徐 斌则完全放弃了批判意识而 走向了综合,而且在法治秩 序建构中试图安顿并综合三 种法治传统。 批判法律理论从批判走 向综合的这二十年中,源于 西方的现代法律曾经作为一 种移植的异质要素逐渐融入 中国社会生活,如今已经成 为中国人生活方式中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批判法律运动 的衰退或许可以证明法律现 代化理论及其预设的“变法 模式”或“超前立法”的正确 性。也许正是预见到了这种 现实的后果,法律现代化理 论的鼓吹者很少在理论上认 真回应批判法律理论,这从 本书选编的相关文章就能看 出来。或许他们从一开始就 将其目标锁定在现实制度的 改革和安排上,而非思想理 论的表述上。因此,他们更 乐于占领面向大众的公共舆 论,更乐于将自由主义法治 理论塑造为与权力和制度纠 缠在一起的大众意识形态, 而始终缺乏动力或能力来回 应批判法律理论,并思考如 何建构更加美好的法治秩序 。因此,尽管围绕《秋菊打 官司》形成了一个批判法律 理论传统,但它在法学界乃 至更大的法律职业界始终是 极少数学者讨论和关注的话 题。这无疑是民主时代的一 种常态。然而,我们不要忘 记,当移植的西方法律成为 完善中国法治秩序的丰厚质 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