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更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任务。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以来,我国扶贫事业迅速推进,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本书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作为中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的光伏扶贫项目的减贫机制和减贫效果进行验证。基于全国8省9县的1112户农村家庭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重要性-绩效映射图分析、多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概率分布比较、均值比较、独立样本检验、双重差分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光伏扶贫项目实施前后农村家庭生计资本的变化,量化了光伏扶贫项目的实际减贫贡献,并针对我国光伏扶贫项目可持续减贫风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刘婧,女,管理学博士,武汉工程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农村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扶贫、生态经济等领域相关研究。202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在《当代经济》等国内外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15篇。获2018—2019年度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 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并以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被邀请为社会科学领域SSCI期刊审稿人。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贫困与反贫困 1.2.2 可持续生计 1.2.3 光伏扶贫项目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文献回顾及述评 2.1.1 减贫相关的文献综述 2.1.2 可持续生计的文献综述 2.1.3 清洁能源与扶贫的文献综述 2.1.4 光伏扶贫项目的文献综述 2.1.5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行能力理论 2.2.2 赋权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参与式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光伏扶贫项目减贫机制的理论模型 3.1 基于内生动力的可持续生计理论拓展 3.1.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内涵 3.1.2 基于内生动力的可持续生计理论拓展 3.1.3 光伏扶贫项目减贫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3.2 光伏扶贫项目减贫机制的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2.1 光伏扶贫项目促进减贫直接作用的研究假设 3.2.2 光伏扶贫项目促进减贫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 3.2.3 光伏扶贫项目减贫机制的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扶贫项目减贫机制的实证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与项目概况 4.1.1 数据来源 4.1.2 项目概况 4.2 问卷设计与指标选取 4.2.1 问卷设计 4.2.2 指标选取 4.3 问卷的发放和收回 4.3.1 问卷的预调研 4.3.2 样本选择 4.3.3 问卷的正式发放与收回 4.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4.1 指标处理 4.4.2 受访家庭的描述性统计 4.4.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扶贫项目减贫机制的实证检验 5.1 数据检验 5.2 模型检验 5.2.1 测量模型检验 5.2.2 结构模型检验 5.2.3 中介效应检验 5.2.4 重要性一绩效映射图分析 5.3 基于贫困家庭特征的多组对比分析 5.3.1 贫困家庭特征对光伏扶贫项目减贫的影响与假设 5.3.2 基于贫困家庭收入结构特征的分析 5.3.3 基于贫困家庭节能习惯特征的分析 5.3.4 基于贫困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特征的分析 5.3.5 基于贫困家庭平均年龄特征的分析 5.4 基于认知维度的多组对比分析 5.4.1 认知维度对光伏扶贫项目减贫的影响与假设 5.4.2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认知的分析 5.4.3 基于光伏扶贫项目认知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伏扶贫项目的减贫效果评价 6.1 评价方法与模型 6.1.1 双重差分法 6.1.2 光伏扶贫项目减贫效果评价模型 6.2 样本数据和评价指标 6.2.1 样本数据选择 6.2.2 评价指标构建与研究变量 6.3 基于贫困家庭生计资本变化的光伏扶贫项目减贫 效果评价 6.3.1 基于贫困家庭生计资本变化的概率分布比较 6.3.2 基于贫困家庭生计资本变化的均值比较 6.3.3 基于双重差分的光伏扶贫项目减贫净效应 6.3.4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光伏扶贫项目可持续减贫风险分析 7.1 投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7.2 招投标环节风险分析 7.3 电站建设质量和产品质量风险分析 7.4 电站运维管理风险分析 7.5 项目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光伏扶贫项目减贫关键人物访谈问卷 附录B 光伏扶贫项目减贫农户问卷 序言 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可 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更是 我国进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非常重要的经济 和政治任务。自2015年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 以来,我国扶贫事业迅速 推进,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 。光伏扶贫项目是我国精 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 是实现新能源发展、扶贫 目标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的农村绿色发展新路子。 然而,将大规模的光伏产 业用于农村扶贫与建设受 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 我国光伏扶贫项目的快速 发展和过度扩张,诸如收 益分配方式混乱、发电系 统质量低下、农村并网困 难、忽视项目后期运维等 问题凸显,使得社会公众 对光伏扶贫项目能否实现 扶贫与发展预期目标产生 怀疑。就我国的光伏扶贫 项目而言,即使政府投入 了很大的资金,贫困家庭 能否受益以及如何受益在 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的。 此外,在国内外以太阳能 光伏技术促进减贫的研究 中.较少从可持续生计视 角分析光伏扶贫项目对贫 困农户的减贫作用和效应 。因此,探索以贫困人口 生计可持续为目标的光伏 扶贫项目减贫机制势在必 行。 在上述背景下,本书 致力于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影响光伏扶贫项目 减贫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2)光伏扶贫项目对贫 困人口减贫的机制是怎样 的?(3)不同类型的贫困家 庭在光伏扶贫项目减贫路 径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4)光伏扶贫项目对贫困 家庭生计资本改善的实际 贡献如何?(5)光伏扶贫项 目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风险有哪些?(6)能否得 到促进光伏扶贫项目可持 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以进 一步巩固农村脱贫成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书将从理论探索和实证 检验相互验证的角度出发 ,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 结合的方式,通过农户问 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于 2018年4月至9月获取全 国9个贫困县(包括宁夏永 宁县、海原县、内蒙古察 右中旗、青海共和县、甘 肃通渭县、山西天镇县、 湖北长阳县、河南上蔡县 、安徽金寨县)的1112户 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施光 伏扶贫项目的基本数据, 探索了我国光伏扶贫项目 的减贫机制。主要研究工 作包括:(1)查阅国内外 相关文献,设计整体研究 方案;(2)界定相关概念 、梳理相关理论并进行文 献综述分析;(3)基于相 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提炼内生动力的测量维度 ,从内生动力视角对可持 续生计理论进行理论拓展 ,并围绕生计资本、内生 动力、生计策略、生计结 果构建光伏扶贫项目减贫 机制的概念模型:(4)采 用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 应分析、多组对比分析等 方法,验证光伏扶贫项目 减贫的研究假设,分析基 于不同类型贫困家庭光伏 扶贫项目的减贫差异,并 识别光伏扶贫项目减贫因 子:(5)通过概率分布比 较、均值比较、独立样本 检验、双重差分回归模型 等方法分析光伏扶贫项目 实施前后农村家庭生计资 本的变化情况,量化光伏 扶贫项目的减贫效果; (6)通过案例研究法对光 伏扶贫项目可持续减贫风 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 我国光伏扶贫项目可持续 减贫的政策建议,为我国 相关政府部门和光伏企业 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上述理论探索与 实证检验,我们发现: (1)光伏扶贫项目对农村 贫困家庭生计改善产生显 著的正向影响。(2)光伏 扶贫项目对农村贫困家庭 生计结果的影响,部分通 过中介变量生计资本、内 生动力以及生计策略来实 现。(3)对于非农型农户 、高节能习惯家庭、高学 历水平的贫困家庭而言, 光伏扶贫项目对生计结果 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对于 非农型农户、低节能习惯 家庭、低学历水平的贫困 家庭来说,光伏扶贫项目 对生计资本的影响相对显 著。(4)对于高光伏发电 认知和高光伏扶贫项目认 知家庭来说,光伏扶贫项 目对生计资本、思想动力 和生计策略的影响相对显 著,且对高认知家庭生计 结果的影响,部分通过中 介变量思想动力来实现。 (5)我国光伏扶贫项目对 农村家庭生计资本总量增 加的净效应为31.9%, 且在中国三类太阳能光照 资源区的反贫困效果存在 地域性差异。(6)影响光 伏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 风险主要包括投融资模式 风险、招投标环节风险、 电站建设质量与产品质量 风险、电站运维管理风险 、项目收益分配风险等。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 本书提出政策建议,包括 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光伏扶 贫项目;加强贫困人口内 生动力的培育;鼓励综合 素质相对较高的贫困家庭 开展户用型光伏扶贫项目 ;加大光伏扶贫项目宣传 力度,提高农村家庭对光 伏扶贫项目的认知度;制 定光伏扶贫项目健康发展 长效机制。 本书的主要贡献和创 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构建了基于可 持续生计视角的光伏扶贫 项目减贫机制的理论模型 。本书弥补了现有文献单 一维度测量的不足,首次 提出从思想动力和行为动 力两个维度界定个体的内 生发展动力;突破了传统 可持续生计理论在解释由 个体主观因素产生的贫困 问题所存在的局限性,从 内生动力角度对经典可持 续生计分析框架进行了拓 展:在此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