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周玉波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近现代民歌文献指1840年至1949年,由民众创作或文人拟作,流行、流传的民歌俗曲,多由各地书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写抄等方式形成。书稿分综论、分论、个案、文化与附录。综论讨论近现代民歌的分期、内容、成就与价值。分论选取北京、上海等地代表性文献,从背景、题材、影响等研究其生成发展。个案讨论抗战题材民歌的兴起、成就,另由“唱春调”“五更调”“绣荷包”等分析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关系,并有专章讨论此类文献的传播与方言、俗字、戏曲、民俗等的互动。“附录”探讨“中国民歌学”的理论建构。
目录
第一章 《时调雅曲》:近现代民歌的先声
第二章 《北京小曲百种》:“四方辐辏”民歌聚之
第三章 “小本唱片目”:“禁毁书”的样貌
第四章 扬州民歌:“民歌文化圈”的标本
第五章 《新编时调》:商业都会的另类镜像
第六章 抗战民歌:大时代的纪念品
第七章 大运河民歌:宝贵的遗产 流动的文化
第八章 婚嫁喜歌:喜歌恒久远 婚俗永流传
第九章 【唱春调】:民歌中的民生疾苦
第十章 《绣荷包》:民歌中的性别叙事
第十一章 “纱窗外”:文本的流转与互动
第十二章 民歌唱本中的方言
第十三章 民歌唱本中的俗字
第十四章 “风陵文库”藏民歌:域外宝库
第十五章 “中研院”史语所藏民歌:隋侯之珠
第十六章 近现代民歌中的纷繁世相
结语
附录一 “中国民歌学”理论建构刍议
第一节 从“歌谣学”到“民歌学”
第二节 “民歌学”理论体系的大致构想
第三节 “中国民歌学”理论建构的意义
附录二 近现代民歌的当代遗存——以沭阳小调为例
后记
序言
《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绪言
《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下文
简称《嬗递》)所称的近现代民歌,是指 1840年至
1949年,流行流转于中国城乡各地的民歌俗曲,又称时
调、小调、小曲,实际上还包括今日所说曲艺类别中少
量篇幅较短的鼓书、弹词与小戏等;近现代民歌文献,
则指此一时间段落内,以传播、传承为目的,由各地书
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排印、写
抄等方式纂录而成的民歌曲调(曲谱)、曲词等纸本,
以及部分音频视频材料。 作为概念的“近现代民歌”
,有三个参照系,一是中国近现代史,二是中国近现代
文学史,三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 / 文化史;其“整
体性”表现为,一是近现代民歌的发生发展始终依托、
依赖于中国近现代史这个具体场景,二是承接了明清民
歌的“言情”传统与较为严格的牌调体制而又有所延展
变化,三是开启了以新语文(白话文)为载体、新文化
为内核、承担一定人文启蒙功能的民歌传播接受新局面
。也就是说,近现代民歌积极主动地参与近现代中国社
会文化嬗递进程并与其紧密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国近现
代史、近现代文学史尤其是近现代通俗文学 / 文化史
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中国民歌发展史的长河中,处于封建末世与新时
代交替阶段的近现代民歌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存在,它根
植于旧体制的土壤,又经受着新文化的熏染,在诸多因
素的交相作用下,近现代民歌进入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
,在形制、题材、内容、功能与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
体现了与前代民歌大不一样的特征,也因此成就了
传统民歌发展的最后一座高峰。《嬗递》试图在雅俗文
学交叉互动的框架内,通过对代表性文献与个案的梳理
,全面系统地楬橥近现代民歌的发生发展情形及其在近
现代社会文化变革进程中的表现,钩稽其与赖以生存的
国家、
民族、民众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尽可能客观真实
地还原“最后一座高峰”的斑斓色彩。
傅惜华先生这样形容清代民歌:“犹承明季余绪,
旧调之外,复出新声,竞胜一时。” 1840年至 1900年
,是近现代民歌的准备期,此一时期的民歌,在延续明
清民歌“私情谱”(冯梦龙《叙山歌》)特色的同时,
适度关注社会问题,开始成规模地出现以控诉青楼、鸦
片之害为主题的“新声”,北京书坊梓行的《时调雅曲
初集》《时调雅曲二集》与扬州聚盛堂、鸿文堂发行的
部分“小本唱片”堪作代表。20世纪前 10年,以醒民
救世为目的,梁启超、李伯元、陈独秀等人在其主持的
《新小说》《绣像小说》《安徽俗话报》上,相继开设
“杂歌谣”“时调唱歌”等专栏,收集?刊载民歌和拟
民歌作品;上海报人张丹斧与钱芥尘,创办杂志《灿花
集》,专门刊登文人创作的以改良社会、输灌文明为宗
旨的时调俗曲,标志着近现代民歌进入转型期。1910年
以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 / 新文学浪潮的兴起,石印
、铅印技术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应用日趋成熟,新
兴书籍、报刊编辑发行业态逐步形成,民歌俗曲进入发
展繁盛期,成为先进知识分子与社会政治团体借助全新
的传播手段,向民众传播自由、民主、道德、自治、救
国等新思想新理念的理想载体,上说近现代民歌参与近
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嬗递,即是此意。
与前代民歌相比,近现代民歌有着自己的特点。一
是形制更为多样。曲牌及次曲牌一等的腔调数量,较前
代民歌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边关调】【鲜花调】
【栏杆调】【太平年】等此前少见未见的新腔新调风行
城乡各地,与旧有牌调【满江红】【五更调】【剪靛花
】等交相辉映;民歌与“俗曲”的界限愈发模糊,鼓书
、弹词、琴书、二人转(台)等民间曲艺中的短篇,亦
加入“民歌”阵营,共同为生民发声,为时代留痕,刘
半农、李家瑞编撰《中国俗曲总目稿》与刘半农审订、
常惠编选的《北京小曲百种》、李家瑞撰《北平俗曲略
》等,均在“俗曲”“小曲”的旗帜下,汇聚了传统“
民歌”之外的众多鼓书、岔曲等民间曲艺体裁内容。二
是题材内容空前庞杂,其中体量最大、最为精彩的部分
,仍是情歌,因为契合个性解放、人文启蒙的时代思潮
,近现代民歌中的情歌,焕发着与前代民歌中的情歌不
一样的风姿,感官情欲肆意张扬,包括《十八摸》一类
情色民歌的大范围流行,即是例证。乡土作家沈从文等
人,从这些个性鲜明的情歌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文
学创作。情歌之外,近现代民歌关注现实,青楼、鸦片
、战争、灾难等时事、民生题材,近现代民歌多有反映
,“观
风俗,知薄厚”(班固《汉书·艺文志》)的传统
,在新的时代场景下得到了延续与发扬。三是近现代民
歌突破了文学 / 文化层级的界限。中国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的先驱钟敬文以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干流:
“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阶级上讲,即封建地主阶级
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城市人民
的文化,主要是商业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下
层)社会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9: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