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优秀的学校文化就是很好的学校品牌。在重庆文理学院建校35周年之际,一批文理学人潜心于校园文化的挖掘与提炼,注重将大学精神与文化育人紧密结合,精心策划了颇具品味的“文化文理”丛书,从记忆文理、走进文理、制度文理、求索文理四大视角,构建自成体系、具有特色的校本文化品牌。在我看来,这项工作既是对重庆文理学院文化建设的一次深度梳理,又将开辟文理学院对外展示的崭新窗口,更将成为文理学子健康成长的引路航灯。 目录 上篇 文理前身的久远记忆 第一章 春在青山绿水间 卫星湖的源头 桃花岛的传说 北山上的书院 五七大学的第一台拖拉机 沁人心脾的瓜山甘泉 瓜山之麓的第一个光明之夜 最早的图书阅览室 星湖之滨的第一家菜店 第二章 “第三世界”的朋友们 记忆中的大师风范 想起“十家巷” 掀起你的盖头来——刘灿国副书记揭秘“十家巷” 卫星湖,我的理想我的梦 我的梦,在卫星湖 张家院里听莺歌 丝竹园里鸣丝竹 “潇湘馆”的兴替 第一张小报叫《求索》 原渝州教院的第一份班报——《香樟地》 《汗简》的故事 第三章 难忘那一批“老黄瓜” 熊秉衡:大学里面的平民书记 黄正禄:黄瓜山麓才是我的家 蒲天贵:瓜山最老的“老黄瓜” 胡文良:忆我在学校工作的几件事 吴汉骧:乐为“四化”献余年 石天河:笔耕不辍铸师魂 贺远明:从江北才子到瓜山良师 田贵书:宽严并济育英才 赖守国:一个喜欢钻山沟的人 傅晏风:翰墨无语自飘香 瓜山,她的下面有一片坟茔 第四章 橘子红了的时候 昔年桃李挑大梁——对我校部分校友追踪调查后的报告 这支队伍晒不垮——记重庆交院赴永师公路工程测量队 永师路好梦成真 《书法教与学》创办始末 瓜山,请记住这群少男少女——我校赴省二届大运会代表团的报告之一 韩强和何义海:好一对瓜山的虎兄豹弟——我校赴省二届大运会代表团的系列报告之二 不跳狼牙山,也有五壮士——我校赴省二届大运会代表团的系列报告之三 敬礼,我们瓜山的五朵金花——我校赴省二届大运会代表团的系列报告之四 …… 下篇 文理现世的深切回眸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