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非洲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景观,力图摆脱过去大众传媒中对非洲的刻板印象,从当代非洲最生动和驳杂的日常景观和文化表达入手,理解当下非洲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迁。
两位作者以第一手的非洲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及文化研究的多重视角观察非洲。
从非洲科幻到当代表演和视觉艺术,从尼日利亚的街头巷尾到疫情之下的南非社会,在普通非洲人的生命际遇、大众文化和艺术表达的脉动中重构读者对非洲的印象,打造国内读者了解非洲的“第一现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洲折叠(日常生活的文化政治)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程莹//张丽方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于非洲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景观,力图摆脱过去大众传媒中对非洲的刻板印象,从当代非洲最生动和驳杂的日常景观和文化表达入手,理解当下非洲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迁。 两位作者以第一手的非洲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及文化研究的多重视角观察非洲。 从非洲科幻到当代表演和视觉艺术,从尼日利亚的街头巷尾到疫情之下的南非社会,在普通非洲人的生命际遇、大众文化和艺术表达的脉动中重构读者对非洲的印象,打造国内读者了解非洲的“第一现场”。 作者简介 程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非洲文化,非洲文学,非洲的视觉与表演艺术,青年与城市空间。南非罗德斯大学非洲与南南艺术项目研究员,Journaf of African Culturaf Studies编委成员。 目录 序言 遥远的共振 第一部分 远方的日常 1 隔离的历史与当下 2 给曼德拉写信的人 3 暴力、食物与被裹挟的“穷人” 4 马坎达的幽灵 第二部分 流动的异乡 5 中国编织袋与全球南方的跨国流动 6 超越“金合欢”与“狮子王” 7 非洲文学离我们有多远? 8 中非关系的“小叙事” 第三部分 非洲折叠 9 “谁能代表非洲艺术?” 10 何谓当代? 11 这里没有沉默 12 非洲科幻不是舶来品 尾声 序言 遥远的共振 2005年,我从一个山东 小城来北京读大学。进入中 文系学习实属一种偶然,却 是我始终庆幸的选择。在中 文系遇到的老师们,几乎从 不干涉甚至总是热情鼓励我 们自由而芜杂地探索。这份 可贵的宽容给了我一个通过 文学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契机 。 我对大学时光最深刻的 记忆之一,便是课下(或干 脆逃课)与三五好友一起去 北京大大小小的剧场里看话 剧。许多剧目的名字都已经 模糊,但深夜散场后,和好 友们一路狂奔去赶最后一班 地铁、气喘吁吁望向彼此的 样子还历历在目。在本科期 间的外国文学课上,我第一 次听到非洲作家的名字。也 许因为当时对戏剧那种懵懂 的痴迷,尼日利亚戏剧家沃 莱·索因卡(Wole Soyinka )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 脑海之中。只是那时的我并 没想到,接下来的几年里, 我不仅见到了索因卡本人、 去了他的故乡、参与邀请他 来中国演讲,还成为索因卡 研究专家和当代最重要的非 洲文学批评家之一拜尔顿· 杰依夫(Biodun Jeyifo)教 授的学生。 2010年,杰依夫教授受 我的硕士导师魏丽明老师的 邀请来中国开展讲学活动, 我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助理和 翻译。得知他的朋友们都叫 他“BJ”,我们就都称他 为“BJ老师”。在去内蒙古开 会的大巴上、去福建和浙江 演讲的火车和飞机上,BJ老 师总是热情地与我分享他对 当代非洲和中国的观察。我 时常讶异于这位尼日利亚学 者对中国的了解,他对中国 的地方传统戏剧、《毛泽东 选集》、鲁迅的作品都能信 手拈来。与BJ老师的相遇, 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在知识结 构和学术视野上的巨大短板 ,这是后来我坚定地将非洲 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重要原 因。 只不过十年前作出这个 选择的时候,我周围几乎所 有的人都感到不解。朋友们 和长辈们在得知我的专业方 向时甚至会不假思索地问: “非洲?非洲真的有文学吗 ?” 周围人对这片大陆表现 出的那种朴素的漠视,让我 从心底感到失落。我还记得 自己曾兴冲冲地跑到图书馆 、找到了当时架子上唯一一 本索因卡剧作的中文译本, 却发现我们的出版社竟连作 家的国籍都搞错了。但幸运 的是,作为中国非洲文学研 究和学科建设的“启蒙者”之 一,BJ老师对非洲文化和思 想的讲述总是能显示出他特 有的知识底蕴和关怀。比如 ,他经常将我更加熟悉的亚 洲戏剧文化拉入有关非洲戏 剧的对话,作为一种参照来 帮我建构起有关非洲的知识 。这样的教授和讨论方式深 深吸引了我,也提醒着我, 只有当我们与看似遥远的他 者深刻相关时,才更加理解 远方、理解自身。 2012年,我前往伦敦大 学亚非学院非洲语言文化系 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系里除 了英国学生,还有来自德国 、美国、意大利等不同国家 的国际学生。作为当时系里 唯一的中国博士生,在不同 的课堂和讨论组上自我介绍 时,大家几乎都会问我同一 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中国人 ,选择研究非洲尤其是将尼 日利亚作为自己的博士题目 ?那时候,我总会非常干脆 地立马反问:“Whynot?” (为什么不行呢?) …… 不能去往非洲的日子里 ,每每看到我所关注的国内 舞团和表演团体因为疫情封 控而解散的消息,我都会忍 不住给拉各斯那些剧团的演 员朋友们打电话,询问他们 的现状。尼日利亚朋友们对 疫情的回应总是显得非常“ 淡定”:“和我每天醒来就要 面对的困境相比,疫情恐怕 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的确是这样,从十年前 我开始跟随他们调研时就知 道,他们中几乎所有人每天 都要为自己当日的食物发愁 、为交不上房租就快被赶出 来发愁、为找不到这个星期 或者这个月的演出机会发愁 。可就在这种巨大的不确定 中,他们坚持着数十年如一 日的排练,这种排练几乎成 为一种他们本能的身体仪式 。十年来,我从他们的坚守 中获得了一种比更常见的学 术话语和概念(比如自我赋 权、能动性、“残酷的乐观” ,等等)更持久也更复杂的 力量。 仔细地回想他们的话, 我似乎更加理解什么是非洲 研究学者们在书中所写的“ 危机作为常态”(crisis asnorm)的社会,什么是 非洲青年人群所面临的永无 止境的“等待”(waithood) 。当我自身也被一种巨大的 不确定所笼罩时,才真正开 始理解这些关键词的重量。 在一种“非常态成为常态 ”的生活中,从拉各斯到马 坎达(Makhanda),从约 翰斯堡再到北京,我们的身 体似乎与那些我们笔下的非 洲年轻人又一次产生了遥远 的“共振”。或许正是因为这 种共振的感召,让我们也想 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坚持 讲故事的人。 程莹 2022年2月,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