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说是“为了你好”,那到底是为了谁好?
※ 轰动一时的案例,有毒家庭教育隐匿暴力的根源。 ◎希特勒:母亲无力保护他免受父亲的虐待,种下仇恨 ◎吸毒少女:通过摧毁自我,重复早年受到的惩罚 ◎少年杀人犯:将对父母的恨掉转矛头指向他人
√ 个体的沉沦,群体性的暴行,新闻里屡见不鲜的特别案例,也是家长、老师们竭力化解的难题。
※ 激辩“为了你好”的教养话术,与“有毒教育”一战!一场为了不痛彻心扉而痛定思痛的心灵思辨。 √ “原生家庭”研究先驱、“创伤叙事”开创者爱丽丝·米勒写就风行四十年,不断再版的儿童心理学经典。你选择:用一生治愈童年创伤,还是及早改变教育思维? √ 打骂、体罚、羞辱、贬低、操控……父母怎样对孩子,孩子就会怎样对别人。 √ 现在你知道了,你周围的人,用曾受过的伤,再来伤害你。
※ 治愈孩子,也治愈自己,你亟需一份行动指南! ◎不再回避童年所受的伤,成年人可以面对真相。 ◎接纳孩子个性,释放孩子感受,尊重孩子权利。 ◎父母内在的小孩也要被关怀。
√ 更新家庭教育互动模式,这将是你一生的故事。
让灼热的目光穿透历史,用理性的思考温暖现实,你的航船停泊在爱丽丝·米勒的港湾:你要相信,哪怕辜负了某些期望,父母的爱也不会消失。 内容推荐 爱丽丝·米勒是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大师,她对童年创伤、原生家庭、有毒教育等主题的研究,对后世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你好》是她继《天才儿童的悲剧》《身体不说谎》《夏娃的觉醒》之后又一部经典力作。在本书中,她通过研究希特勒、吸毒者和少年杀人犯等经典案例,探讨了有毒的家庭教育对人造成的长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个体,还有可能导致重大的群体性暴力。 米勒呼吁社会应正视“有毒教育”的深远危害,反思以爱为名的暴力,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才能阻断悲剧的社会传播,从而建设富有同理心的教育新范式。 目录 2002年版序言:隐匿的真相/i 美国版序言/xi 第一版序言/xvii 第一部分 教养如何压制了自发的情感: 对传统教养的一瞥/001 第1章有毒教育/003 第2章是否存在无害的教育学?/104 第二部分 无声戏剧的最后一幕: 世界以恐惧回应/115 引言/117 第1章消灭自我的战争/119 第2章希特勒的童年:从隐秘到恐怖/157 第3章于尔根·巴尔奇:回首往事看人生/219 第三部分 走上和解之路: 焦虑、愤怒和悲伤—但不要内疚感/271 后记/301 第二版后记(1984年)/305 参考文献/309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为了孩子好”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往往会摧毁孩子正在发展中的自我。 ——《出版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