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五堂课的形式,系统梳理中国民歌产生的条件和背景,民歌的艺术手法,民歌主题来源及其含义,民歌的传播和演变,民歌和当代社会生活等,对于当代读者尤其是大学生、民歌爱好者等进行中国民歌的美育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简介 马辉,女,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创作北京邮电大学校歌《传邮万里》(四声部混声合唱),歌曲《青春引路人》《我的辅导员》等。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创作》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及教改论文数篇。参与撰写《2014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蓝皮书》及北京市网信办项目((首都网民网络文化需求研究报告》。参与本校大创训练项目“追声——自助化视唱练耳练习及测评系统”、校级教改项目“关于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选修课教改研究”。曾获2015年北邮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2016年度北京邮电大学师德标兵。 目录 序/徐昌俊 引言 第一课 情荡——民歌的内在灵魂 1.1 无情不成歌:民歌的“真情”基调 1.2 摇荡性情:民歌的生成机制 小结 第二课 兴发——如何欣赏民歌的艺术手法 2.1 什么是赋、比、兴 2.2 赋——直抒胸臆,直陈其事 2.3 比——以彼物比此物,无形变为有形 2.4 兴——触物起情,无歌不兴 小结 第三课 民俗——解读民歌的一把钥匙 3.1 民歌与物质民俗 3.2 民歌与社会民俗 3.3 民歌与精神民俗 3.4 民歌与语言民俗 小结 第四课 流变——民歌的传播和演变 4.1 民歌是怎么传播的 4.2 民歌的演变——同宗民歌与时调 小结 第五课 反观——民歌的当代影响和传承 5.1 民歌在当代为何沉寂 5.2 民歌的当代意义 5.3 民歌在当代传播的有效途径 小结 后记 导语 本书在“反观”一课中,提出了“让民歌传递‘乡愁’”,认为“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打开方式”。的确,在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与大自然疏离,如何让更多的人在心灵的故乡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民歌可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书中还提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民歌要继承和发展,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并列举了民歌在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这都是很好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