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首部全面、系统勾勒和呈现康区整体历史面貌的通史著作。基于康区历史基本脉络及特点,分“古代卷”“近代卷”两册。 康区又称“康藏”,是藏族传统三大历史地理区域之一。该区域地处横断山区,是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云贵高原的重要连接地带,既是藏族同西南各民族密切接触交往的地区,也是历代中央王朝经营和治理西藏地方的通道和关键区域之一。本书以通史体例,将康藏历史置于历代中央王朝、西藏地方及汉藏民族交流互动之中,系统梳理和呈现了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对康藏地区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西藏以及青藏高原各民族同内地的政治交往、贸易往来和多民族文化交流,同时对理解藏族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是一部集资料与研究成果之大成的康藏史基础性著作。 作者简介 石硕,1957年10月生于成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社科基金民族学科组评审专家,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民族研究》编委,《中国藏学》学术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藏族历史、藏彝走廊、康藏历史与社会、汉藏关系、西南民族史等。出版有《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1994)《吐蕃政教关系史》(2000)、《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2001)、《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2007)、《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2009)、《青藏高原东缘的古代文明》(2011)、《青藏高原碉楼研究》(2012)、《交融与互动: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2014)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中国藏学》等权威及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目录 《康藏史(古代卷)》 第一章 康区在藏族三大传统区域中的特点与地位 第一节 藏族的地域特点 第二节 关于藏族三大传统区域 第三节 康区的范围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 康区的社会面貌与人文特点 第五节 学术界对康区的认识与研究 第二章 7世纪以前的康区历史源流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康区的人类活动遗迹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康区的大型聚落遗址 第三节 康区新石器文化与黄河上游的渊源关系 第四节 康区石棺葬文化与白狼部落的联系 第五节 从“白狼歌”语料看康区部落的族系面貌 第六节 7世纪以前康区部落与卫藏的联系和交往 第七节 隋代康区的附国及与白狼的继承关系 第三章 吐蕃王朝的崛起与东扩 第一节 吐蕃王朝建立与康区部落状况 第二节 松州战役与吐蕃进兵川西高原 第三节 吐蕃在剑南西川的战事与进兵路线 第四章 吐蕃对康区部落的役属与联盟 第一节 吐蕃对康区部落的役属与控制 第二节 吐蕃在康区的活动遗迹 第三节 吐蕃佛教向康区的传播 第五章 从分裂时期到元朝统治下的康区 第一节 “吐蕃遗种”:青藏高原东部的人群整合 第二节 后弘期藏文文献中的“康”及其内涵 第三节 元朝在藏区的行政区划与藏地“三区”的形成 第四节 “参卜郎之乱”与“朵甘思宣慰司”设立 第五节 朗氏家族对康区的征服与统治 第六节 康区“人区”称谓的缘起与背景 第七节 “黑头矮人”与“六氏族”传说:对康区部落的整合 第六章 明代康区政教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明廷在康区的建政与分封 第二节 木氏土司向康南地区的扩张 第三节 15-16世纪格鲁派在康区的发展 第四节 蒙古土默特诸部向康区的渗透 第五节 明代贡道南移与康区地位上升 第七章 康区白利土司的兴起与覆灭 第一节 对白利土司相关史料记载的甄别 第二节 白利土司世系与地望 第三节 白利土司的兴起及其宗教态度 第四节 白利土司与格鲁派交恶及其覆灭 第八章 和硕特蒙古入据康区 第一节 罕都征伐康区与格鲁派势力向康区发展 …… 第九章 清廷经营康区与治藏重心向康区转移 第十章 雍正时期全面控制康区与康藏划界 第十一章 七世达赖喇嘛移驻康区惠远寺 第十二章 清代的“瞻对问题”与工布朗结在康区的崛起 参考文献 索引 《康藏史(近代卷)》 第一章 外国教会在康区的传教活动与清末教案 第二章 清末川藏边务与经营川边的转折 第三章 赵尔丰经略川边 第四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川边事务 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西藏与康、青两地的战事 第六章 九世班禅返藏与康藏局势演变 第七章 康南地区的头人势力与社会治理 第八章 红军长征途经康区与博巴政府的建立 第九章 西康建省与刘文辉的治康经边策略 第十章 刘文辉主政西康期间的建设举措及其成效 第十一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康区的建立 第十二章 康区:近代汉藏交流的纽带 第十三章 近代康区的社会文化变迁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