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过去遗留下的遗产出现了越来越趋同,甚至濒危现象。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由联合国主导,自20世纪中期以降,“保护人类遗产事业”在全球兴起;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类遗产的内容和形式也在逐渐深入、扩大。本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遗产进行全新的研究。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遗产与语境、类型与案例,从理论的角度和案例的实证进行阐释和分析。 作者简介 彭兆荣,博士,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人类学系原主任,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理事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旅游、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仪式、博物馆等方面的研究。著有《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中国艺术遗产论纲》《旅游人类学》等30余部(含合著),主编“人类与遗产丛书”“厦门大学人类学文丛”“文化遗产教材丛书”等6套,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遗产与语境 第一章 以“民族—国家”的名义 第二章 遗产政治学:表述与被表述 第三章 公共财产与家园遗产 第四章 民俗与遗产 第五章 口述传统:作为叙事方式的遗产 第六章 作为身体实践的人类遗产 第七章 作为物的民族志标识:交换 第八章 “礼”之物与物之“无礼” 第九章 博物馆的人类学研究 第十章 遗产研究的“原真性”与“操作性” 第十一章 城市遗产的范式 第十二章 现代遗产与旅游时代 第十三章 田野调查与遗产研究方法整合 第二部分 类型与案例 第十四章 人与生物圈:文化—自然共处 第十五章 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与变迁 第十六章 法国:遗产的历史形貌 第十七章 澳大利亚:凸显原住民遗产 第十八章 日本:文化财 第十九章 传家宝:中国遗产的原型 第二十章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第二十一章 镇江:运河遗产 第二十二章 哈尼梯田:农业遗业 第二十三章 客家土楼:建筑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