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浙学与佛教/专题研究系列/浙学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陈永革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近代,浙江佛教的综合影响力,更是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特别是一部民国(1912-1949)佛教史,半部在浙江。《浙学与佛教》就是围绕浙江“学派文化”的两大主题展开讨论。 作者简介 陈永革,一九六六年生,浙江永康人。一九九七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出版著作《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等。 目录 论浙学及其周边的佛教文化(代序) 第一章 南宋浙江的两部文化要典:《近思录》与《五灯会元》 第一节 吕祖谦与南宋理学要典《近思录》 第二节 普济禅师与南宋禅学要典《五灯会元》 第二章 论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的义利观 第一节 事功伦理与事功价值:陈亮事功之学的思想特质 第二节 从叶适的道统观看永嘉之学的思想特质 第三章 从良知之辨看刘宗周蕺山学的义理建构 第一节 “四句教”辨 第二节 良知之辨 第四章 开物成务与经史统观:论蕺山学派的经世特质及其效应 第一节 儒学名臣 第二节 蕺山学者 第三节 浙学渊源 第五章 分界与合流 论“阳明禅”与晚明的“狂禅”之风 第一节 “阳明学”涉禅辨 第二节 晚明“狂禅”诸说 第三节 “狂禅”与祖师禅 第四节 儒佛调和与晚明的心学流变 第六章 禅儒之辨:论阳明学者的儒佛调和论及其影响 第一节 对宋儒儒释之辨的评判 第二节 阳明学者儒佛异同论的主要观念 第三节 阳明学者儒佛调和论的思想辨析 第七章 论阳明学者的佛教经典观及其影响 第一节 《楞严经》及其影响 第二节 《六祖坛经》及其影响 第三节 《圆觉经》及其影响 第四节 《般若经》(《心经》《金刚经》)及其影响 第五节 《楞伽经》及其影响 第六节 其他相关佛典 第八章 从傅大士到布袋和尚:论佛教中国化初期的弥勒信仰 第一节 义乌双林傅大士与佛教中国化初期的弥勒信仰 第二节 布袋和尚的“人间弥勒”形象及其效应 第九章 论佛教结社与宋代江南士绅的佛教信行 第二节 禅教归净与宋代浙江士大夫的佛教活动 第十章 论浙东佛教与佛教中国化的“海洋意识” 第一节 四明知礼“天台显学”与浙东佛教的“东亚性” 第二节 南宋浙东佛教“海洋意识”与“东亚性”的扩展 第十一章 从《坐禅箴》与《山庵杂录》看宋元浙江禅宗变迁 第一节 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的文化史意义 第二节 宏智正觉与永平道元《坐禅箴》之比较 第三节 从恕中无愠《山庵杂录》看元代江南禅宗 第十二章 论元代浙江与东亚佛教文化交流的“江南情结” 第一节 元代的东亚佛教文化交流 第二节 日本人元僧的修学活动及其影响 第三节 元代赴日僧活动及其影响 第四节 元代与高丽的佛教交流及其影响 第十三章 略论清初浙江佛教的“宗派复兴”活动 第一节 从《角虎集》之编撰看清初宗门的净土信仰 第二节 续法与清代初期浙江华严宗的复兴 第十四章 佛法与救世:论太虚大师与民国宁波佛教 第一节 宁波丛林教育与太虚的参学活动 第二节 回真向俗的佛教新思想萌芽 第三节 从革命的佛教徒到佛教的革命 第十五章 “功德的变迁”论徐蔚如与民国华严典籍之刊行 第一节 徐蔚如居士的学佛历程 第二节 徐蔚如与民国时期华严典籍的刊刻 第三节 徐蔚如与《重编华严经疏钞》的刊印 序言 论浙学及其周边的佛教 文化(代序)之所以将这 部很不成熟的小书定名为“ 浙学与佛教”,乃是因其相 关研究颇契应于浙学及其 周边的浙江佛教文化,比 较符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浙学研究中心作为省哲学 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所设定 的浙学研究范围。同时, 也借此书之缘,促进了作 者对于“浙学”及其周边的浙 江佛教文化的一些粗浅思 考。 一、“周边"所构建的他 者与共同体 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解 读框架,对其基础性构成 ,颇为流行的主要有四种 模式。其一是依附于历史 分期的解读,如写入教科 书中的先秦诸子学、两汉 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 学、宋明理学等。其二是 对于内容构成的分解,区 别为儒、释、道三教之学 。此一区别的背后,同样 有着历史的分期意识。上 述两种学术分论,应该说 当下流行的解读模式,尽 管时下也出现了“新诸子学 、新经学、新玄学、新佛 学、新宋明理学”等重新出 发的再阐释现象,但其历 史分期的预设依然若隐若 现地存在着。其三是倡导 国学文化的热潮之下,探 索经学、史学、子学、文 (集)学等“四部”传统学术 的学科化路径及其大众化 展开。其四就是时下最为 热火的区域学模式,立足 于古今通贯,彰显地方特 色,通过“本地化”的持续研 究来扩展学术“属地性”,充 实文化“在地感”。各地数量 可观且直接以“地域”为标名 的“文化工程”“文库文丛”层 出不穷。 中国学术传统的生态结 构向来具有地域特色。区 域作为既在的事实,在历 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在海 外汉学界对于中国社会文 化的研究中,颇为突出“区 域”的形象。如施坚雅曾提 出中国宏观社会的“八大区 域”之说④。对于中国宏观 社会的区域划分,主要着 眼于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动 与文化构成,而且有着后 世行政区划的影子。地方 性或区域性的文化挖掘与 整理,固然可以厘清地方 化学术的脉络与历程,但 其所廓拓出来的“地方性文 化”,仍然趋归于更大领域 的“文化家族类似”,而非归 属于“他者”的文化。在此意 义上,传统文化的认知路 向总是在地方化学术与地 方性文化之间寻找更广阔 、更现实的平衡。具体而 言,诸多历史叙事之下的 学术文化,天然地形成了 学术文化形态的“历史”及其 周边,构成其基于时间经 验的历史形态,可称之为“ 世代的周边”;学术文化的 地域形态,构成了学术文 化的地域“周边”;学术文化 的学说内容及其思想特色 ,则构成思想文化的“周边” 。如此等等。 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文 化的地域性及其衍生的“地 域间性”,既是中国传统学 术生态的构成类型,更是 其传统特色。作为学术文 化的共时形态,地域“周边” 作为空问地域的既定形态 .使学术文化具有历史形 成的空间形态,而“地域间 性”则使这些学术文化构成 地域形态的“他者”。换句话 说,“周边”的地缘性具有历 史的弹性,使“周边”并非全 然立足于地域的“空间性”, 而是需要将“关系(脉络及 网络)”总体纳入考察视野 ,并赋予“周曲”以“关系( 网络)”的范畴特质。 周边及其所形成的综合 关系,乃是构成共同体与 他者的基本观念。关系是 处理“他者”与“共同体”话题 的一把钥匙。若无周边及 其关系的预设,既取消了 共同体存在的合理性,亦 遮蔽了他者的存在。共同 体与他者是具有交互的存 在。共同体意味着他者的 存在,但他者的存在却未 必意味着共同体的存在。 比如说,南宋之所以出现 浙学发展形态的一个高峰 ,与其“举世重交游”的行走 风气颇为相关。交游就是 与诸多类型的“他者”相往来 ,交游意味着“周边”的扩展 与延伸。 …… 元朝统一中国的近百年 间,尽管当时朝廷长期推 行征战政策,但在此过程 中,却不乏“通问结好”之举 。正如入元僧与入宋僧的 求法参学活动具有相关联 一样,入元僧与入明僧之 间同样有着相关性。明初 时期,日本渡海修学者, 仍相当活跃,于此可见入 元僧的历史影响。元代后 期(1333),正是日本镰 仓幕府灭亡的时期。在此 期间所形成的“镰仓新佛教” ,正处于盛衰交替的转型 之中。而承宋代两国佛教 交流繁盛的余绪,元代与 日本之间间以禅宗为主体 的佛教文化往来,仍有所 推展。从佛教文化交流史 看。元末时期达到了鼎盛 时期,并影响到明初的佛 教文化交流。通过对江南 文化圈的佛教文化交流, 反观浙江佛教的历史地位 及其区域影响。 佛教文化传统的延续与 断裂,是一个具有历时性 的议题。中国佛教史的研 究者大都注意到一个晚明 佛教“复兴”现象,此即所谓 “万历佛教三大师为典型的 (佛教)复兴”,但未必清 楚晚明佛教复兴与清初佛 教的关联。“活动”是现象的 过程形态。《略论清初浙 江佛教的“宗派复兴”活动》 尽管只涉及一部文献(《 角虎集》)及一个僧人( 杭州贤首宗大德伯亭续法 ),但可以看到看清初禅 宗仍然占主导格局下的净 土信仰,以此看到清代浙 江佛教界对于净土信仰的 观念引导与文化传导。清 代初期,伯亭续法(1641 -17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