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露营、徒步旅行、篝火晚会、漂亮的制服、充满激情的歌曲、成为“盟誓的集体”的一员。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数百万少男少女被纳粹以看上去没有恶意,甚至显得蓬勃向上的手段“诱骗到手”。希特勒政权通过一层层组织,牢牢控制了这一代年轻人,并不断向他们灌输爱国、种族主义、做好战斗准备、服从命令以及自我牺牲的思想,将他们教育成为政权的附属品。“二战”中,一批批男孩被“送”给希特勒,“为元首、为人民、为祖国”战死疆场,“这既是荣誉也是义务”;女孩们则大多在前线野战医院或者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对时代见证人的1000多次采访,本书全面讲述了德国纳粹系统将少年儿童纳入其意识形态魔掌的机制,以及当时年轻人在战争中的无谓牺牲。这是一代人的遗言,是一份集体备忘录,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忘记过去。 作者简介 古多·克诺普(Guido Knopp),克诺普教授曾担任德国电视二台的首席历史学家达数十年之久,参与制作多部关于纳粹的纪录片,作品曾获无数嘉奖,包括德国和奥地利的电视奖、金狮奖、国际艾美奖等。此外,克诺普还著有《希特勒的帮凶》(Hitlers Helfer)、《希特勒:资产负债表》(Hitler-Eine Bilanz)等国际畅销书,其著作迄今已被翻译成52种语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诱骗 第二章 献身 第三章 教育 第四章 战争 第五章 牺牲 序言 这是一代人的历史,他 们没有选择。不仅仅是他们 投票支持了希特勒,而且还 有他们的父母。那些在20世 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成长 的少男少女们完全被他们的 国家所占有,他们之前以及 他们之后,没有哪一代德国 人有过他们这样的遭遇。“ 这些年轻人,”1938年,希 特勒用一种几乎是嘲讽的口 吻宣布,“除了以德国人的 方式思维,以德国人的方式 行动,他们什么也不用学习 。”正如这位独裁者所说, 他们10岁加入少年队,14 岁加入希特勒青年团,然后 加入纳粹党,加入青年义务 劳动军。“加入德国国防军 后,我们立即又把他们吸收 进冲锋队和党卫队等等,他 们再也不是自由的人了,整 个一生都不再有自由。” 每年的4月20日,元首生 日那天,都要让几百万年轻 的德国人——“希特勒的孩 子们”——发誓,坚决支持“ 超级父亲”的疯狂。“当年我 10岁。如报纸上所述,当时 德意志民族将同一年出生的 人全部送给了元首。我们被 送给了元首。”作家埃里希· 勒斯特回忆他隆重加入希特 勒青年团的情景时写道。 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可 怕情况仅仅持续了12年,然 而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能够看 到它的后果。有些当时的年 轻人在今天——数十年之后 ,才感觉到被这个罪恶政权 所滥用受到的精神创伤。他 们“心灵上有疮疤”,电影演 员哈尔迪·克吕格尔这样说 ,他当时也是希特勒青年团 团员。今天,这一代人还活 在世上,他们还可以作为那 一个时代的见证人,证明在 那个时代里,人不是作为个 体的人,而是作为物质而存 在。 某种意义上说,希特勒 青年并不存在。存在着的是 一些极其狂热的人,他们中 部分人今天还讲述着在希特 勒青年团和德国少女联盟中 的“美好时光”。也存在着一 些不引人注目的人,也许是 大多数,他们顺利地度过了 那个时代,在战争中他们首 先关心的是如何活下来。还 有一小部分持反对态度的人 ,他们设法对抗政权的要求 。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一个 1923年出生的年轻人跟10 年以后出生的人所经历的就 不一样。同时也存在着地域 上的不同:像在汉堡、慕尼 黑、科隆或者柏林这样的大 城市里,年轻人的生活就不 同于在黑森林、波莫瑞或者 东普鲁士那些地方。 然而,回忆越多,它们 就越相似。为本书的写作, 我进行了一千多次采访,采 访的是那些经历了长期职业 生涯后,往往现在才找到勇 气和力量进行回忆的人。战 争期间,这一代人中年轻的 男子被送上了宰牲凳,年轻 的女子不得不在家乡忍受战 争的轰炸,1945年战争的 失败造成了几百万人大逃亡 和被驱逐。活过这场全面战 争灾难的人也失去了他们生 命中宝贵的年代——战后德 国所处的困境令重新开始建 设困难重重。重建的重担压 在了这一代人的肩上,在他 们的记忆中存留的是恐惧、 痛苦、贫困和死亡,但他们 也记住了一个年代,在这个 年代里,独裁者给人们带来 的不仅仅是暴力,而且还有 诱骗。 ……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呢? 1945年对于这一代人来 说是彻底的失败,它标志着 整个价值体系的崩溃。对于 那时年轻的德国人来说,没 有可以追忆并再次谈起的往 事。他们只知道纳粹主义和 战争。纳粹主义教育他们是 为了战争。1945年,纳粹 主义和战争都结束了。 许多少男少女至少在最 初的几年里对新的民主政体 感到难以适应,于是他们把 自己的能量都用到了繁荣经 济和重建家庭上。1968年 ,战争一代的儿子们(还有 一些女儿们)起来造他们父 辈的反,向他们提出尖锐的 问题。这场辩论至今还没有 结束。 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的 这个“父亲”不是他们自己选 择的,而是他们那些不想阻 止也阻止不了这个独裁者的 父母此前就已经决定了的。 与其前辈和后辈相比较,这 一代人算不上更好,也不见 得更坏,只是他们要忍受的 更多一些。被人引诱、被迫 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被人 出卖、被人滥用之后,现在 ,在世纪转折之际,他们能 够再次回忆起他们青春的生 与死。 本书所关注的是那些被 人牵着走的,而且是长时间 心甘情愿被人牵着走的人。 他们中有的人是听天由命, 有的人则满怀责任感和爱国 主义的理想,或者充满狂热 ——愿意做得比对他们要求 的再多一些。另一方面,也 有一些人对此感到不快,他 们进行无言的反抗,将不快 深藏内心,保持缄默。也有 青年男女不顾纳粹政权的禁 令,站出来说话。今天,他 们来报道那个年代——随着 时间的推移,有的看法可能 已变得更为成熟一些,但是 ,将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时 的感受讲述给广大读者还是 值得的。因此本书完全有意 识地容忍了陈述的主观性。 它仿佛是集体备忘录,可补 充文献档案,又可与其相照 ,它是历史记录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这是一代人的遗 言,没有人去询问这一代人 是否同意,历史就把他们变 成了“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 。 这一代人还活在世上。 他们还能够讲一讲,我们还 能够从他们的命运中得出教 训——为了使我们的孩子们 避免这样的命运。 导语 “我们是没有亲情的一代,我们是没有光荣历史的一代,我们是被人瞧不起的一代。”本书讲述的是“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的故事:他们被引诱、被出卖,被滥用;他们完全被他们的国家所占有;他们“整个一生都不再有自由”;他们是战争的炮灰,也是罪恶的帮凶;他们中很多人战后长期忍受着精神创伤之苦,也有一些人认为,在希特勒时代青年组织中的生活是其“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一代德国青年是如何被“送”给希特勒的?他们当时“为什么那么傻,稀里糊涂跟着人家就上前线参战了”?希特勒如何成为“超级父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年轻一代是可以诱骗的,因为他们的知识还不足以让自己对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树立明确的观点。”基于对时代见证人的1000多次采访,本书全面讲述了德国纳粹系统一步步将少年儿童“诱骗到手”的机制,以及德国年轻人在“二战”中的无谓牺牲。 “青年被一个蔑视人类的政权教育成为它的附属品。”也就开启了这代青年,乃至这个国家的悲剧。 这是一代人的遗言,是一份集体备忘录。希望我们能够从他们的命运中得到教训——“为了使我们的孩子们避免这样的命运”。 精彩页 “民族的未来”站在载重汽车上,或者乘坐当年国有铁路的专列,只有那些被挑选出来的人才步行走来。他们穿越德国,行进几百千米。他们敲着鼓,吹着喇叭,挤满了大街小巷,唱着歌曲,高举着他们的旗帜穿过农村与城市。他们当中有些人长达四周之久行进在路上。他们在帐篷营地里或者干草垛里露宿。每年大约2000名希特勒青年满怀激情地听从帝国青年领袖巴尔杜尔’冯‘席拉赫的召唤:“我们行军到元首那里——如果他希望的话,我们会为他而行军。” 1935年9月14日早晨,“阿道夫·希特勒一长途行军”的参加者们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为了响应希特勒青年团的号召,来自整个帝国的5.4万名姑娘和小伙子一起来到了纽伦堡体育馆。国社党负责群众策划的领导为“自由帝国党代会”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群众场面,这些年轻人就是在其间狂呼的群众演员。党和军队的知名人士坐在主会台上,身穿制服的青年站在前面,激动地等待着他们的“超级父亲”的到来。 这位统治者终于来到了他的青年当中。第三帝国的第一希特勒青年走上台,立正。巴尔杜尔·冯·席拉赫骄傲地报告了人数。他随后发出命令:“稍息!”这时,几万个孩子的喉咙里齐声喊出的“希特勒万岁”的呼声打破了体育馆里的沉寂。欢呼了几分钟之后,内心的激动缓和了下来,随后,鼓乐齐鸣,积蓄已久的感情再次爆发,这次,人们转向了党代会的第一个项目。全体人员进行宣誓:“我们是帝国的年轻力量,是唯一的青年团体……” 28岁的帝国青年领袖席拉赫以他自己所偏爱的狂热激情唤醒在场全体少年的牺牲精神。“在您的面前站着我们民族的全体青年。当我们看着这些快乐的青年时,我就在他们当中看见了那些死去的伙伴们的苍白面容,他们牺牲了生命,是为了我们能够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那些伙伴们,我的元首,他们是为了您的信仰而死去的。全体德国青年生活在同样的信仰之中。我们以这些最优秀的青年英雄为榜样,从中学习到,对您的忠诚就是通向永生的大门。” 这是在祭祀亡灵般的气氛中进行的启蒙:席拉赫以布道式的热情向整整一代德国青年宣讲国家社会主义“宗教”的“教义”,它把为元首而死解释为青年运动通向永生之路。希特勒向崇拜他这个万能偶像的信徒们宣布他对所谓新人的看法:“我们对我们德国青年的期望不同于过去对他们的期望。在我们的眼里,未来的德国青年应该是身材修长,敏捷,坚忍,像克虏伯的钢铁一样坚强。” 在“训练年”里,希特勒要求他的年轻听众们“武装起来,锻炼身体,同时也要为完成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做好文化教养方面的准备”。正在青春发育期的少男们还不知道,这个政权给他们预定了什么样的前进方向,然而谁将决定他们的命运,这是不容怀疑的:“如果没有一个其他人必须听从的意志,则任何事情都是不可能的。上层下令,一直贯彻到底层。”在“元首国家”里,教训人要盲目听从时就是这样说的。希特勒给予他的青年人一项教育任务:作为人民群众效仿的榜样,“我们必须教育全体人民,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一个人被指定有权命令他人,那么其他人都要认识到,服从他是他们的天职,因为下一个时刻也许他们自己就要对他人发号施令,只有其他人又服从他们的时候,他们才能实现目标。我们决不要忘记,只有强大的人才能获得友谊,只有强大的人才能给予友谊。我们要强大起来,这是我们的口号。你们的责任是实现这个愿望。你们是民族的希望,德意志帝国的未来”。 最后,这位诱骗者直接走近那些欢呼的追随者,他曾责成他们要有严格的纪律,面对弱者要严酷无情。“希特勒对我们队伍的检阅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整个这段时间里,我们都必须伸着胳膊向他致敬,这是非常吃力的。”汉内·贝尔一帕格回忆道,她是跟着德国少女联盟的一个代表团徒步去纽伦堡的,“每一行里都有两个希特勒青年团团员注意我们的胳膊是否举得够高。每当有一只胳膊累得掉了下去,他们就再把它抬起来。” 第二天,当纳粹的接班人筋疲力尽地,又因受到元首接见而欢欣鼓舞地回家时,“自由帝国党代会”便以法律形式使希特勒那凶残的种族妄想生效了。随着《帝国公民法》和《血统保护法》的公布,在德国的犹太人失去了公民权。违反国际法的条款为非人道的遴选过程铺平了道路,这个过程的终点是奥斯维辛毒气室。 P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