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南书(一个人的地理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乔丽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西南书》是傣族作家乔丽以中国西南地区为视角撰写的一部散文集。本书中,作者频频回望故乡,反复吟咏着和她有关的一切:水墨画般的云南德宏与它的历史;从云南文山走到国际视野的楚图南;与友人一起探访临沧双江的茶山;在梅里雪山开启的转山之旅;探访徐霞客久驻的宾川鸡足山;触摸宣威可渡古镇的摩崖石刻。
作者简介
乔丽,傣族,云南瑞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协理事、云南省作协注册文艺志愿者、德宏州政协常委、瑞丽市政协常委。
目录
序 美文如玉 白庚胜
雾起之地
被月光祝福的我们
在故乡里生活的他们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两则)
半江渔火,一枕清霜
存在与消失
匍匐大地
探访宾川鸡足山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两则)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我赞美家乡,但不承认我是罪人
附 时而行走,时而潜泳 蔡晓龄
后记 我的民族书写及自我描摹
序言
刚从新疆帕米尔高原归
来,却见一部名为《西南书
》的文稿由万里云南的乔丽
寄来。
哦,乔丽,不就是那位
生活在瑞丽江边的女作家吗
?是的,应她的邀请,我刚
于两个月前从杨非先生所创
作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
方》诞生地归来。其原因是
身为德宏州政协常委的她,
依靠多方的支持,特别是民
间的力量,12年前和一帮书
友在德宏成立了“麓川书院”
,于近期注册为“瑞丽市文
学艺术创作协会”,请著名
作家刘恒与我前去助力,并
共同探讨这个灵秀之地内汉
、傣、景颇、阿昌、傈僳等
民族的精神创造和文学突围
的问题。
当她于两年前听我谈起
我正拟在丽江召开“21世纪
纳西族文学创作研讨会”时
,她说自己也欲在瑞丽召开
一个类似的会议,但不限于
傣族话题,并邀我与会。出
于同是滇云儿女的职责所在
,更感动于她的真诚、担当
、大气,我如约前往。
在会议间歇,乔丽告诉
我她的一部散文集将于新近
封笔,请我到时作序一篇,
予以呼应。我答应了下来,
但根本不知道其内容究竟为
何,只是猜想它或与此次会
议主题有关,如今收到这部
文稿且看到后记,我才真正
明白了乔丽请我作序的用心
所在,真是彼时无声胜有声

原来,她一直关注着我
的文化散文创作,同时期待
着与我做文学对话,一直思
考着作家身份确认与民族、
国家、人类命运关系问题,
试图唤醒同胞们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文化自尊,从
而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豪
,在全体中华儿女建设文化
强国与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推
进本民族与本地区的全面进
步繁荣!
翻阅文稿,我心怡然:
后记《我的民族书写及自我
描摹》引人入胜,直面作家
创作的首要问题——我是谁
?我写谁?怎样写?《雾起
之地》拨开迷茫,从探寻生
养之地的自然密码进入透视
母体文化的昨日和今天;《
被月光祝福的我们》中,村
村寨寨、男女僧俗,都融化
在人性、人心、人情的美妙
绝伦之中;《在故乡里生活
的他们》里,不管来自何方
,“他们”都是新时代新瑞丽
的建设者、享有者,更成了
“我们”中的一员;《未老莫
还乡,还乡须断肠》,写的
是自己与故乡离离合合,“
剪不断,理还乱”的血肉、
情感、文化联系;《半江渔
火,一枕清霜》《存在与消
失》《空持百千偈,不如吃
茶去》等,又一次次走出小
我、小家,写大云南、大中
国,说楚图南、徐霞客,论
酒与茶,观赏民族文化异同
,呈示边地风情、民俗,穿
行在山水草木间,顿悟于哲
思、学术、禅理中,所探究
的都是生命的情趣、生存的
智慧、生活的意义、心性的
秘密。《匍匐大地》一篇,
则以日记体记录了自己在滇
西北的行旅,朝朝暮暮都有
精彩,绵绵爱意湿润寸寸土
地。可以说,它们温暖、圆
润、剔透、晶莹,无一不是
方方美玉。
这部文稿,其实也是乔
丽对持续良久的少数民族文
学及其作家概念讨论的积极
参与,并作出了示范。少数
民族文学或简称民族文学,
虽有“语文说”“作者说”“题
材说”“综合说”数种,并最
终定于“作者说”,亦即以作
者族属确定其是否属于民族
文学及何种民族的文学。它
虽因简便明了、易于操作平
息了一时的纷乱,却也留下
一些致命的问题,即许多作
者是复数民族血统、文化、
文学的结合体,而其本身的
族属又有一定的自选性、自
决权,更存在该族群在识别
认定之初的某些非科学性。
而且,作者出生时的民族身
份并不能确保其认知并封闭
于本族群,他(她)有权利
、有可能“吃百族饭,穿百
族衣”,认同并同化于其他
族群,更遑论如今又是开放
的、人权的、鼓励“三交”的
全球化时代。如果说民族身
份在民族文学草创受护佑阶
段独具鼓励意义,现今正在
变得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他
(她)是作家,是他(她)
所处时代的见证人,是他(
她)熟悉的生活的表现者,
是倾诉他(她)对自然、生
命、社会、人生的感悟力与
思想成果的形象思维工作者
,民族属性已自然包含于他
(她)们的体裁、题材、语
言、思维、生活内容之中,
以服务于作品的思想性、家
国情怀、人类性和审美成就
。为民族文学而民族文学,
并不是攀登文学高峰的良方
。乔丽固然写自己的母族傣
族,但这个傣族是整个德宏
的、中华的,乃至是人类的
傣族,她所书写的作品,扎
根于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无限多样的生态群落、无
比丰厚多样的人文积淀之中
。如果没有对社会的洞察力
,没有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
,没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
当,没有对人性的深刻体察
,以及惊人的汉语言文字驾
驭能力,没有徐霞客般的浪
迹天涯体验,没有与柳青、
周立波、赵树理相似的生活
功力,没有沈从文、杨绛那
样的雅致,没有鲁迅那样的
洞察力、批判性,说到底,
没有作为真正的作家的基本
素质与品格,也就没有乔丽
这样一位优秀作家的民族书
写和文学描摹。
这是真正的文化自觉的
开始,也是真正值得文化自
信的文学成果。我之所以称
这部作品“美文如玉”,乃是
由于它具有美玉品质: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
以栗,知也;
导语
本书记录傣家风情,探寻西南秘境,书写故乡美学。白庚胜盛赞“美文如玉”,并作序推荐。一部饱含“诗与远方”的文艺之书和知识之书。
区别于口号标语式的民族书写,乔丽是以诗人的口吻,在记述个人成长的同时,重新认识和探索自己身上藏匿着的傣族基因和文化。
后记
终于写到了最后一篇,
却突然发现无话可说。
所有的话,都已经在前
面说完;所有的力气,都已
用尽。可是仍然不得不写这
篇后记,就如人生到了最后
,总得说点什么,算是一个
总结,也显得结尾不是那么
潦草。于是一位至今未成大
器的作家便开始在自己生命
的某一段,提前回顾——带
有某种审视的意味,审慎地
回顾自己的过去,试图不放
过每一个细枝末节(遗忘无
处不在)。
细思这半生的离开与回
去,于我而言,是一种舍弃
与寻找。
舍弃熟悉、旧识,寻找
未知和享受患得患失。
离乡的人,或多或少都
带有一些不得已和潜在的叛
逆——对这个世界的不妥协
,不想做某个人群里的人,
想做某个人群里的人。
放弃一些孤独,投入另
一种更加宏大的孤独里。
这本书花了三年多的时
间写成,近一年时间补充、
梳理、反复修改,终于出来
了。才情所限,仍然粗陋。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本安
放乡愁的小书,我觉得很正
常。
因为我在整本书里很少
提到关于自己民族的身份问
题,而是絮絮叨刃地诉说着
关于家乡、故乡与他乡。
无知又莽撞的年少时光
,最想逃离的地方,是家和
家乡有关的一切。
我这样一个一生都在试
错的人,自然不能免俗。
每次离乡,都是一次探
险。
后来,去的地方越多,
就发现小城越多的好。
一直觉得自己和其他人
都一样。突然有一天,发现
了自己的“特别之处”——我
以为我是傣族,可是不会说
几句傣语;勉强解释是因为
自己生活在汉族地区吧,可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又完全
是傣族的。
其实,在历史的不断推
进下,城市和乡村的交融、
民族杂居早已成为一种趋势
和常态,边界越来越模糊。
作为一个傣族文字工作者,
每年关于“民族团结”的约稿
并不少,而对于自小生活在
西南边境民族地区的我们来
说,要表现“民族团结”,不
过就是写写日常生活的细节
而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
治州,五个民族在一起和睦
生活多年,就已经是民族团
结的最真实写照了。我的父
亲和母亲、外公和外婆,汉
傣联姻,本身就是极好的素
材。不过我并不打算在这里
写他们,而是想说一说我们
平日里的生活小日常。
我对于幼时的记忆所存
不多。现在好好想想,第一
想起的是外婆做的饭菜。外
公是保山的汉族男子,虽然
是当地的大厨,但在家里从
来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外婆
掌管厨房食事,她是云南潞
江坝的傣族姑娘,做得一手
傣家好菜。她最喜欢做酸扒
菜和者辣笋子。“辣景颇,
酸摆夷”:景颇族喜辣,傣
族爱酸。
……
当然,我们在书写的时
候,若是有意识地从民族独
特的文化视点出发,文字便
天然自带“原生态文化”标识
,我们的建筑饮食、生活习
性,都会给其他民族带来新
鲜的“异质感”,从而得到加
分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们
对他族有一定了解的时候,
我们也会更多了一些宽容和
悲悯,而不是一味地夸奖或
贬斥。所以我的观点是,关
于民族作家的书写方向,你
可以选择写,也可以选择不
写,或者都写。这毫不冲突
或矛盾。唯一需要的就是你
拥有足够丰富的写作技巧、
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独特的生
活沉淀,书写出具有时代性
、可读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
优秀作品的能力。
最后,关于民族文化的
书写上,我本人认为,一定
要尊重历史,尊重人性,而
不是盲目地、口号式地讴歌
和大扯虎皮。我曾写过一篇
散文《我向着远方眺望》,
写的是当年明朝“三征麓川”
的历史事件,瓦解了麓川王
国后所建立的平麓城(今天
瑞丽被称为“老城子”的地方
)。一位傣族朋友看了以后
给我发了个信息,满怀深情
地说:“触摸每一块城砖都
是触摸这个民族苦难的历史
。”我回了一句:“并不见得
。”为什么呢?我当然不会
否认傣族在发展过程中所受
到的各种苦难,可是相比庞
大的、延续数千年统治政权
的傣民族而言,还有其他弱
小的民族则更加不易。因为
也就是在那篇散文之前,我
听到一些被采访的人说,在
解放以前,其他民族曾假冒
傣族,以求生存。
这说明了什么?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
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书写,
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
,而不是用“护犊子”的溺爱
心态进行没有意义的虚张声
势,或者感情泛滥地抒情、
讴歌;用严谨的态度但不板
着脸的方式去表达才符合“
文学”的本质,才能最大程
度地表现文学的“本真”。而
对于自己生长环境的变化和
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潜
移默化或是交融,都应该正
视,这才是一种良性的书写
和记录。
也因如此,在此书中我
没有刻意地去强调或回避什
么,而是如我的生长一般地
自然书写,自然地表达和流
露。
我记得有位老师说过的
一段话:“每个民族都有一
个陶杯,从这个杯子里,人
们饮人了他们的生活。如今
的情形是,我们的杯子碎了
。看上去民族的生活好像是
边远的,可实际上是,民族
的元素始终穿透了人类的历
史。”
2021年8月,我离开了出
生地,租住在昆明市
书评(媒体评论)
乔丽固然写自己的母族
傣族,但这个傣族是整个德
宏的、中华的,乃至是人类
的傣族,她所书写的作品,
扎根于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无限多样的生态群落、
无比丰厚多样的人文积淀之
中。
——白庚胜
精彩页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在这块土地上,流传着大家耳熟能详的“云南十八怪”,“裹着毯子谈恋爱”就是其中一怪。听起来确实很奇怪,但这其实是一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他们习惯用一块大大的毛毯披在身上用以御寒,同时也有装饰之美,用法亦同汉族的披肩,平日里出门就随手披上了。
这块土地就是“勐卯”,一个来自傣族语言的音译,意即“有雾的地方”。
我喜欢称之为“雾起之地”。
云南,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毋庸置疑地拥有着别具一格的南方气质。或许是个人的偏爱,我总觉得它不像沿海那些“南方”,不管从哪方面说,这几个“南方”都太热了。云南是彩云之南,温润但不潮湿,热情但又带着绵软的清凉,有着大家闺秀的大方和端庄,又有小家碧玉的亲和与羞涩一一不要责怪我的偏心,因为我就是这块土地上结出来的果子,所以对它有着不需要解释的天然爱恋。
而瑞丽,则完美地浓缩了云南的美——粗犷与细腻毫无违和感地融合,就好像生活在这里的汉族,和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这些少数民族世代混居,几种文化的交融与依存、发展,呈现出来的趣味性和魅力,因为多棱角而光芒四射。
瑞丽城地处坝子,但丝毫不觉得逼厂,因为远山足够远,麦田足够辽阔,倒像是中国水墨画里那些层层叠叠的灰黑。大片大片辽远的稻田,仿佛将落日最后的辉煌吸收殆尽,于是在星夜降临前,每一阵风来,那黄金般的尊贵便奔腾在大地上。 这样的画面,或凝固,或流动,我觉得极美。
而且我总觉得在之后的某天,它们一定会成为某位画家笔下的另一幅不亚于凡·高《鸟鸦群飞的麦田》的佳作。
这块土地上有长达169.8公里的边境线,中国与缅甸作为边境线的标志有山峦、田埂、小路,或某条小河。虽说有国与国的分别,但两国的边民们宛如同一个村寨的村民。藤蔓生在中国,果实却调皮地跑到了国外;缅甸的鸡光明正大地跑到中国来,下一个蛋再回缅甸;性子贪吃的猪牛们也会趁主人一个不留神,便偷越国境吃庄稼,有时是水稻,有时是苞谷,有时是豌豆尖、蚕豆荚。主人发现后,或气急败坏地吵架,或无可奈何地付之一笑……但是到最后,都会化干戈为玉帛,毕竟大家语言相通,是文化相同的同宗同族,攀扯起来,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
一位诗人曾这样写过:
小河很浅,窄处,仅仅两三米。
我坐在小河边的石头上。
我看到,一只中国的白鹭,没有办任何手续,堂而皇之地飞出国境,到缅甸的竹林中消失。
这样的文字,也没有办任何手续,就堂而皇之地住进我的心里了。
从出生以来,我就一直听到有关我们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这“胞波”情从何而来呢?
我无意中发现,1995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伊洛瓦底江两岸》里有这样的传说:
远古的时候,上帝降下了两个儿子在世上,都落在伊洛瓦底江上,后来江水上涨,哥哥冲到了北方,弟弟冲到了南方,哥哥和北方的凤凰结婚,他的后代就是今天的中国!弟弟和南方的孔雀结婚,他的后代就是今天的缅甸,这就是中国和缅甸称为“胞波”(亲戚)的缘由。
——这是作者在旅缅途中听到的民间传说,所以无论这里说“上帝降下了两个儿子”有多可疑,但中缅互称“胞波”至今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