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汪曾祺//梁实秋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美食为主题的名家散文汇编。作者囊括汪曾祺、梁实秋、周作人等诸多现当代文人大家。书中精选了关于美食的散文30余篇,如《故乡的食物》《吃食和文学》《五味》《酸梅汤与糖葫芦》等,无论是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野菜,还是豆腐、韭菜花,在文学大家的描述下,生活是很有意思、有滋有味的。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文章中通过对食物的感情,彰显出从容闲淡,朴素自然的情感,流露出文人大家们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眷恋。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一 舌尖上的故乡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藕与莼菜 叶圣陶 食味杂记 鲁彦 清宫饮食回顾 溥仪 二 大味至简 萝卜 汪曾祺 豆腐 汪曾祺 菠菜 梁实秋 锅巴 梁实秋 饺子 梁实秋 萝卜与白薯 周作人 略谈腐乳 周作人 三 寻味八方 五味 汪曾祺 手把肉 汪曾祺 昆明菜 汪曾祺 饮食男女在福州 郁达夫 风檐尝烤肉 张恨水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俞平伯 南北的点心 周作人 日本的衣食住 周作人 吃的 朱自清 四 趣味小食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 酸梅汤与糖葫芦 梁实秋 栗子 梁实秋 落花生 老舍 卖糖 周作人 谈油炸鬼 周作人 羊肝饼 周作人 五 谈吃偶感 吃食和文学 汪曾祺 吃菜 周作人 宴之趣 郑振铎 咬菜根 朱湘 谈吃 夏丏尊 论吃饭 朱自清 导语 收录汪曾祺、梁实秋14位华语文坛名家的经典作品。 以美食为主题。日日是好日,餐餐皆生活。吃好每一餐饭,平凡的日子也有滋有味。 装帧雅致,纸质柔和,版式舒朗流畅,阅读体验佳。 纵有十万八千梦,不及人间一箪食。一餐一饭皆生活,一食一味抚人心。 书评(媒体评论)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 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 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 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 瞧不上。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 美味当前,固然馋涎欲 滴,即使闲来无事,馋虫亦 在咽喉中抓挠,迫切地需要 一点什么以膏馋吻。 ——梁实秋《北平的零食 小贩》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 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 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 ——汪曾祺《吃食和文学 》 小时候吃的东西,味道 不必甚佳,过后思量每多佳 趣,往往不能忘记。 ——周作人《卖糖》 精彩页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炒米和焦屑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粘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P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