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汉学大系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摘取汉画像中的六类意象——云气、日月、龙、虎、鸟啄鱼、天马,分别予以研究。通过考据经典,直面文物,追根溯源,以“天人相通”为特征的汉代文化尤其清晰地被揭露出来。材料不同的载体、神态各异的形象、考究的空间位置,都有各自的美好寓意等待解读,同时传达了汉代人的宇宙观、生死观和审美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无论是连接向往之界的神兽,还是生发于人文世俗的艺术表现,都使“象征”二字在此有了实际重量。 作者简介 朱存明,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研究基地汉文化研究院院长,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艺术学理论”主持人。主要研究兴趣有美学、艺术学、灵感思维、汉画像艺术等。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出版个人著作有《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江苏省政府三等奖)、《汉画像的象征世界》(教育部三等奖)、《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江苏省政府二等奖)、《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江苏省政府二等奖)、《美学艺术学论集》、《情感与启蒙:20世纪中国美学精神》、《丑与怪:从史前艺术到汉画像中的怪异研究》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已经出版《汉学大系》著作20余种。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汉画像云气图的审美内涵 一、汉画像云气图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二、汉画像云气图的溯源与图像配置 三、汉画像云气图的审美内涵 四、汉画像云气图与中国气论美学观 五、结语 第二章 汉画像中的“日、月”图像 一、汉画像“日、月”图像的类型与地域特征 二、汉画像“日、月”图像的源起与发展 三、汉画像“日、月”图像的内涵和功能 四、结语 第三章 汉画像中龙图像的寓意 一、引魂升天的神龙 二、“龙穿璧”的寓意 三、天象中的神龙 四、结语 第四章 汉画像中的“虎”形象 一、汉画像中“虎”形象的起源 二、汉画像中“虎”形象的分类 三、汉画中“虎”形象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第五章 汉画像“鸟啄鱼”图像 一、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的类型分布与源起 二、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的内涵 三、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的功能 四、结语 第六章 汉代艺术中的“天马”形象 一、汉代崇马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马形象考证 三、汉代天马形象的文化内涵 四、汉代天马形象的美学阐释 五、结语 序言 人必须生活在世界之中 而不是世界之外。世界就是 人们一生下来就遇到的天地 之间。 人们仰望星空,我们看 到的就是天,天上有日月星 辰,祥云缭绕;我们俯察大 地,大地化育万物,滋养无 数生灵。 在神话传说中,仰观俯 察是创造文化的肇始。 天是神秘的,无人知道 它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天是 无穷的,它没有开始,自然 也没有结束。天是高远的, 它生出无限的空间,只可观 看,但高不可及。天是变化 的,白天黑夜永恒交替;天 又是不变的,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以至无穷。 天有日月交替,故有白 昼变化,日有阴阳对转,故 有时间的流逝。中国文化, 实际上就是祟天敬祖的文化 。从汉画像中我们看到,当 “日月同辉”,汉代人便以为 是天降祥瑞;当“五星连珠” ,汉人认为是祥瑞之图。太 阳被三足神鸟驮着,飞过蔚 蓝的天际,向下洒下无数的 光辉。月中有蟾蜍、玉兔, 缺了又圆,预示一个月相的 交接,象征生命的轮回,死 而复生,以至永恒。缺了又 圆,圆了又缺,堕人轮回。 斗转星移,四方分野,二十 八宿,仪象万千。伏羲女娲 ,人文始祖,规矩施张,阴 阳有度。 中国人史前就开始“天地 ”的信仰了。天实际上就是 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不 是别的,就是人们无法掌握 的自然力量,秘不可测谓之 “神”。 人们很早就开始谈天说 地了。屈原作《天问》,开 物之圣,以问天而向人,天 从何来?无中生有,元气化 生;天有多高?高不可攀, 龙穿九璧,星列九层;地从 何来?浊者凝滞,化而成陆 。天为何形?浑如鸡子,宛 若锅盖。天为何造?玉砌天 成。天分四野,“四灵”象征 ,龙、凤、麟、龟,各领一 隅,阴阳和谐,生生不息。 司马迁作《史记》,历 史才有了真正的开端。司马 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 汉代精神的典型代表,是所 有知识分子要追求的目标。 西汉早期,崇黄老之学 ,老子之道,即天地自然之 道,任自然而轻人为。庄子 曰:“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 之理。”孔子日:“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汉代人推崇《易经》,《易 》列群经之首,日月为易, 不易为易,变易为易,都是 指天的时空属性。“太极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于是天地生成。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耕 社会,靠天吃饭,“春耕、 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 失时,故五谷不绝”。云行 雨施,品物流行,观天道而 知人事,察地理而晓物性, 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易经》提倡天尊地卑 ,动静有常,方以类聚,物 以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 形,将“天人合一”视为人生 的理想。夫大人者,与天地 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 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 奉天时。 知天之道,即识人世之 美。人间的美在于合乎天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 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 而不说。原天地之美,就可 达万物之理。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 中国自古就观察天象, 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的“天 文学”,中国的天文学只是“ 占星术”的别称,或者是“星 占政治学”。天上一颗星, 地上一个人。君主帝王都是 太阳神的子孙,故像太阳一 样照耀着黎民百姓;地上的 大臣,都是天上的星官下凡 ,像万物朝向北斗。天无所 私,唯德是辅。天最公平, 养育万物。 天高高在上,给人以无 限的遐想。举目远眺,银河 灿烂,两岸养育多少神仙羽 人;牛郎织女,暗示了农耕 时代的爱情,带给人们多少 无限的感慨;嫦娥奔月,表 达了人类对月宫的想象,孕 育了多少飞天之梦。 汉画像中的天文图像, 向我们生动、形象、具体地 描绘了汉代人心目中的天。 它是有神性的,充满各路神 灵;它是有威力的,充满风 雨雷电;它是有活性的,元 气在不停地创造;天上是有 生命的,神龙、翼虎、天马 、飞鱼、羽人、凤鸟都在天 界自由自在地生活。 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 的理想图画,已经向我们展 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 代生态美学的民族之根。 观天之象,必须落实到 人世之间。天文与人文是相 通相感的,这构成了汉代文 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民 族文化特性的根本所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