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会战红色家谱(第1卷)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徐伏虎//陈立勇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珍藏的记忆和质朴的语言,具象化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那场石油大会战中,有着无数的普通人,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朴实无华的回忆。这些故事将使读者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了解,读懂那代人,为何会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并创造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从未走远,将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陈立勇,1982年10月出生,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现任大庆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主任、黑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聚焦大庆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领域,主持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央“马工程”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先后荣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主讲课程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目录 姥爷龚占涛是我心目中的会战英雄 “大工匠”孙广宽的陈年小故事 在铁人身边实习让他铭记一生 康部长救了我老伴一条命 老会战张清杰的两次“改行” 我在野狼的“陪伴”下完成巡井 父亲的“八字箴言”鞭策我一生 一对教育拓荒者的会战轶事 学生被她“拽”进考场改变一生 那个寒夜铁人将车让给了她们 党培养我走上光荣的三尺讲台 会战首位报务员日记中的芳华 回首“白衣铁军”的会战岁月 一把“会战管钳”陪他走过58年 两辈人都成了1205队的“铁粉” 老会战张学斌的人生三部曲 孙铁森与三矿五队的不解之缘 忘不了铁人那碗羊奶的醇香 与郭宝义“面对面”追忆往事 警嫂杨俊芳手表总“快”5分钟 当年他三次前往核试验场 张启华镜头中的石油大会战 别样王启民 父亲心中流淌出的石油赞歌 孙兆利和经典话剧《初升的太阳》 大庆市歌昂扬旋律背后的故事 守着千件皮衣却把自己冻感冒 “一捆、一口、一个漏斗”真管用 自力更生精神让会战职工吃饱肚子 陌生人的一碗茄子仍是回忆里的温暖 1205之“谜”:干干净净杠杠服 蚊子咬人不能打棉裤冻僵站起来 西油库那场浪漫的“秀恩”爱 听到铁人的声音曲贵金“蒙圈”了 总理接见的“假小子”原是大辫子姑娘 野狼是我消除寂寞的旅伴 周总理帮我化解小尴尬 蒋纯亮“三无讲台”传真知 救命的“面包”差点要了人命 当年我们8人一天建一栋干打垒 娃娃“连长”张雪玲的苦乐往昔 零下40摄氏度穿棉袄冲“澡” “大才子”盯上“最拉风姑娘” 胡文乐的会战记忆都是正能量 缝补厂精神通过她的嘴传遍全国 豪横“女汉子”刘培芬 张月娥“搭错车”开启燃情岁月 铁人牵红线成就一桩好姻缘 刘新生的3个会战特殊记忆 湘妹子到油田“没有遭不了的罪” “闪婚”姑娘邹黔清的跳跃人生 “老庞小庞”和铁人的故事 功劳最大的薛队长“缺席”了 没有一分钱奖励却倍感自豪 他曾是周总理临时通联专员 焊花飞溅中上演谁说女子不如男 “油田新手”造出威武“龙门吊” “顺风耳”避免了一起重大停产事故 每人3个特制饺子好“奢侈” 当天我背着教材走了上百里 让每一个数据都经得住历史检验 铁人触景生情与观众一起流泪 我差点成了铁人的兵 “嘎嘣脆”的“小丫蛋”刘书勤 美丽姑娘一生“嫁给”大庆 王秀文的幸运与缺感 孟晓汉热血青春的两场大战 当年他挎枪吓跑偷油人 枕头下的饭票一张也没丢 王如义铭刻一生的“三把火” 老会战黄义成的“人生三部曲” 她是当年西油库唯一的女电工 为抢工时困得栽进“水泥堆” “限量版红旗”诞生记 国宝级专家为了会战搞“副业” 做一枝杨柳插在哪里都生根 苦练半个月 “降服”小焊珠 从不向工作认输的董庆云 见困难就上的“拼命三郎”李有春 为看《红色娘子军》误了火车 一个瞌睡让吕成林铭记一生 “昂贵的”馒头一毛钱一个 为洗把脸上演偷冰囧途 女宿舍的夜间大保镖 铁人就像自家大哥 “会战黄继光”扑向燃烧的油罐 部长让“刘福”有了更深寓意 “泵爷”的旅“油”奋斗史 我的孩子生在会战年代 老师先过筛子当“考生” 二十勇士的“管道之战” 王思钧凭双脚走成油田“活地图” 好司机步行接妻女出院 张新兰的天平总是偏向事业 “愣小伙”被吓到“腿发软” 临时救场范桂林成了女主角 “孩子王”建起延安式“保育院” 他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 李广余是油田上的“蓝领发明家” 才子徐志良的“红歌记忆” 后记 序言 在记录中传承精神 1958年2月,党中央做出 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 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满 怀豪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 广袤的松嫩平原,展开艰苦 的地质勘探,终于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夕发 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2月 20日,党中央批准了石油工 业部党组《关于东北松辽地 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 部署的报告》,一场声势浩 大的大庆石油会战拉开帷幕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甩 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实现了我国石油基本自给,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 业的落后面貌,开辟了新中 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局面。 大庆石油会战所取得的成果 永载史册,留下的宝贵经验 、铸就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具有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 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 庆油田发现60周年的贺信中 强调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 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 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 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 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会战”是对在1960年 初至1963年底,参加大庆 石油会战的57000余名会战 职工的统称和敬称。作为大 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的会 战经历和集体记忆是大庆油 田历史乃至中国石油工业发 展史上最耀眼的篇章,是留 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 庆精神铁人精神,抢救“老 会战”的珍贵记忆,推进大 庆石油会战史的挖掘、阐释 和宣传,大庆师范学院大庆 精神研究基地与大庆晚报合 作创办以普通“老会战”为视 角,两代石油人传承弘扬大 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基调的 “会战红色家谱”专栏系列纪 实作品,在《大庆晚报》连 载至今。这些默默无闻的“ 老会战”积极配合,倾情讲 述,让我们在感动中重温那 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使得大 庆精神铁人精神更加鲜活和 具象化。他们的一言一行春 风化雨、润物无声,影响着 “油二代”“油三代”的工作和 生活,推动大庆精神铁人精 神和会战优良传统与作风薪 火相传,生生不息。2022 年,“会战红色家谱”专栏被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 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黑龙 江省新闻名专栏。 2023年是铁人王进喜诞 辰100周年,2024年是工业 学大庆60周年。在中共大庆 市委宣传部和大庆师范学院 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大庆师 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与 大庆晚报通力合作,会同石 油工业出版社精心编辑、结 集出版《会战红色家谱》( 第一卷)(第二卷),这是 合作各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文化思想,推进红色文化 传承发展,大力弘扬大庆精 神铁人精神的重要举措和标 志成果。 记录是为不被遗忘,传 承就是最好的纪念。《会战 红色家谱》(第一卷)(第 二卷)的编辑出版既是一场 记录、一次纪念,更是一种 传承。真诚希望广大读者在 本书中感悟到以铁人王进喜 为代表的会战职工充盈着的 爱党忧国的忠诚信念、忘我 拼搏的创业激情、艰苦奋斗 的生命底色、科学求实的工 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 操,以此凝聚起当好标杆旗 帜、建设百年油田、推动新 时代龙江振兴发展、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 礴伟力。 导语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抢救“老会战”的珍贵记忆,推进大庆石油会战史的挖掘、阐释和宣传,大庆晚报社与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合作创办了“会战红色家谱”专栏,记者和专家学者遍访亲历者、见证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听他们深情回忆波澜壮阔的会战岁月,讲述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和热爱。 这是一幅石油会战者的群像,是一篇大庆精神的英雄谱,是一首时代的恢弘史诗。动人的记忆永不褪色,伟大的精神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展卷阅读,相信会带给您温暖与力量。 后记 六十多年来,高唱“我为 祖国献石油”,激发为国争 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 精神;誓言“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砥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的艰苦创业精神;坚持在苦 干的同时注重巧干,彰显讲 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 精神;笃信“宁肯把心血熬 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展现胸怀全局、为国分 忧的奉献精神……以铁人王 进喜为代表的广大职工以高 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 历史使命感,战天斗地、拼 搏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建设 社会主义的激越赞歌,让大 庆精神铁人精神穿越时空、 历久弥新,成为团结凝聚百 万石油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集中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 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 当年的创业者、奠基人已成 为令人尊重敬仰的“老会战” 。他们中的很多人已到耄耋 之年,那些弥足珍贵的会战 记忆已化作一座精神富矿, 静待我们去寻访和挖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抢救“ 老会战”的珍贵记忆,推进 大庆石油会战史的挖掘、阐 释和宣传,大庆晚报与大庆 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 合作创办了“会战红色家谱” 专栏,系列纪实作品在《大 庆晚报》连载至今并最终结 集出版。这是一幅石油会战 者的群像,是一篇大庆精神 的英雄谱,是一首时代的恢 宏史诗。动人的记忆永不褪 色,伟大的精神将跨越时空 、历久弥新。展卷阅读,相 信会带给您温暖与力量。 《会战红色家谱》的编 辑和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得到了中共大庆市委宣传 部、大庆师范学院、大庆晚 报以及石油工业出版社等单 位领导的高度重视,获得了 “老会战”和家人们的大力支 持,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悉心 指导。在文稿创作和整理过 程中参阅了《大庆油田的发 现》《大庆石油会战》《铁 人王进喜》《铁人传》《大 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会 战是怎样打赢的》《大庆油 田企业文化辞典》等著作和 文史资料。在此,向一切为 本书的最终出版提供帮助、 指导的各位支持者们致以崇 高的敬礼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大庆师范学院大 庆精神研究基地科研成果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庆精 神铁人精神口述历史研究” (编号20BDJ077)阶段性 成果。由于课题组的理论修 养、学术水平和语言功底有 待提升,疏漏不足之处恳请 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 正。 大庆晚报 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 研究基地 2023年1O月8日 精彩页 姥爷龚占涛是我心目中的会战英雄 老人在时,我们往往觉得还有时间,心里的一些疑问,不必那么急着去找到答案。然而,当他们突然离去,我们又后悔当时为什么不问,以至于许多问题都因当事人的逝去,成了模糊不清的遗憾……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总会想起姥爷,想起他眉飞色舞、带着口音放声高歌。因为这首歌唱的既是他,也是那些和他一样头戴铝盔走天涯的石油工友。 姥爷名叫龚占涛,我是他的外孙王晟琦。 神秘的老头 可能有人要问了,你记录家谱,应该打王家开始,怎么扯到姥爷那去了?一是我从小在姥爷身边长大,总想为已故的姥爷做点什么;再一个,我是个“80后”,对姥爷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事了解甚少,在他的身上,有许多的待解之谜没有弄清楚,这也是我想追忆姥爷这样一个普通石油人会战印迹的缘由吧。 小时候,曾无数次前往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仔细地看每一张照片上的每一个人,希望在上面找到姥爷当年的身影,但每次都非常失望。 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问姥爷:“你不是老会战吗?为啥那些照片里看不到你呢?为什么你没当上标兵?” 听我这么说,姥爷都笑出了眼泪。他摸摸我的头说:“好小子,你这脑袋里想得还真多。”他告诉我:“标兵啊,是我们石油工人中优秀的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呢,和大多数石油工人一样,默默无闻,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就是我应该做出的贡献。” 当时我不咋听得懂,总觉得姥爷“不上进”。邻居家满墙的奖状,和姥爷家见不到一张奖状的白墙,这成了年幼的我心里的一个疙瘩。 直到姥爷去世,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我才发现,在一个箱子底,压着厚厚一沓红旗手、工作积极分子等奖状。我当时就想,姥爷这不也是个先进人物吗?但他为什么如此低调呢?从那时起,我就有了要探寻姥爷“神秘”经历的打算。 钢铁与黑金 为了这事,我特意去了姥爷的单位,查了一下他的档案。在那里,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1952年,怀着工业报国的理想,姥爷考入了鞍钢技工学校。1955年毕业时,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原本应该成为炼钢工人的姥爷,在新疆克拉玛依当上了石油钻井工人。 那时候的人,从不讲条件,干一行爱一行,讲究“自己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当年的克拉玛依,工作环境特别艰苦。《克拉玛依之歌》就是真实的写照:“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进你,你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进你,你没有歌声没有鲜花没有人迹。啊,克拉玛依,你这荒凉的土地,我转过脸向别处去。啊,克拉玛依,我离开了你……” 荒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风和缺水。我曾在一篇姥爷的同事写的回忆文章里看过,克拉玛依的大风非常凶,再结实的帐篷,只要风刮过,里面的人瞬间就成了背枕青沙、眼望星空的露宿之人了。 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遭不起的罪。恶劣的环境,对于“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的石油工人来说算不了什么,最要命的是缺水。没有水源,油井就不能开钻。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中我们能看到,铁人和队友们用脸盆传水开钻的照片。可当年在克拉玛依的钻井队,我姥爷他们想取水开钻,得去几百里外的百虎泉,用骆驼往井场驮。那沙漠驼队中传来的清脆驼铃声,也许是姥爷他们当年枯燥生活中最为陶醉的交响乐吧。 1960年,姥爷又随着钻井队一道加入大庆石油会战的大军。为了不让朱德总司令“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不如一根打狗棍”的担忧成为现实,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快马加鞭,当年,像我姥爷一样的石油工人也是拼了,不讲条件,不畏困难,“誓夺头号大油田”! 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