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当代小说导读 |
分类 | |
作者 | 刘霞云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文化视角透视文学,以文本细读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文本阅读视角创新与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既对学生的阅读起到示范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作者简介 刘霞云,女,安庆怀宁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当代小说思潮与批评。已出版《人性边缘——现当代小说品评与思考》《人文马鞍山丛书——马鞍山名人风韵》等专著和历史文化随笔。在《小说评论》《江淮论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河南社会科学》《电影文学》等报纸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专著、论文多次获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奖、马鞍山市社科优秀成果奖、马鞍山市政府太白文学艺术奖。主持完成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共3项;主持在研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基金项目(15万)、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共2项。 目录 第一讲 历史书写的可能通道:居间性历史叙述——阿来《尘埃落定》等导读 第二讲 “文备众体”:叙事、审美、立意——贾平凹《秦腔》导读 第三讲 精神立场与艺术呈现——张炜《声音》《一潭清水》等导读 第四讲 境界叙事的审美生成——徐怀中《牵风记》导读 第五讲 众“体”喧哗中的自由放逐——莫言《檀香刑》等导读 第六讲 由冷趋“暖”的人性转向与内核消解——莫言《白狗秋千架》导读 第七讲 存在哲学的理性探讨与精神家园的感伤追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导读 第八讲 虚构的纪实——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导读 第九讲 无意识的男权书写与有意识的女性观照——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导读 第十讲 战争观的生成与嬗变——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等导读 第十一讲 “常规体”的延续、僭越及姿态展示——韩少功《修改过程》等导读 第十二讲 超越苦难与生死的高尚书写——余华《第七天》导读 第十三讲 政治文化规约下的文体选择与文学反思——戴厚英《人啊,人!》导读 第十四讲 始于憧憬执于反思——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导读 第十五讲 注释叙事的功能及美学价值——宁肯《三个三重奏》导读 第十六讲 不变之“变”的叙述策略——孙惠芬《寻找张展》导读 附录一 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结构类型及演变逻辑 附录二 “史统”兴衰与长篇历史叙述的发展 附录三 新世纪女性创作的文化心理与文体自觉 附录四 第九届茅奖文体新取向:传统姿态下的“先锋”叙事 附录五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览表》(1-11届) 附录六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类)一览表》(1-8届) 附录七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一览表》(1-9届) 附录八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一览表》(1-5届) 序言 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 纸媒阅读者似乎越来越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就 此失去了魅力,或者说读者 已对小说不感兴趣了,因为 从网络小说创作的兴盛势头 以及阅读者与日俱增的情形 来看,小说一如既往具有其 该有的魅力。那么,具体到 当代大学生,他们阅读小说 吗?喜欢阅读哪些作品?他 们了解当代作家吗?获取作 家作品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又以怎样的形式进行阅读? 知道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阅 读吗?阅读后又能产生怎样 的感受?他们希望有专门的 培训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 能力吗?带着这些困惑,笔 者曾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 业的大学生(包括部分研究 生)做过问卷调研,从收回 的有效问卷中大致获取一些 信息:一是他们对当代文坛 以及作家作品相关信息的了 解极其有限,知道最多的作 家是莫言,因为莫言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但莫言的作 品他们也没认真读过几部。 至于文坛的其他作家,更是 知之甚少,倒是对一些游离 于当代中国文坛之外的网红 作家、网络作家或者写手等 人的名字如数家珍。二是他 们获取当代作家作品的信息 渠道主要通过媒体宣传、网 络新闻、网络平台等,很少 关注收藏纯文学期刊、纯文 学网站、纯文学的微信公众 号等,更不要说通过阅读相 关专业书籍来获取相关知识 。三是关于阅读的方式,主 要是在线阅读,很少会去阅 读纸媒文本。四是关于阅读 的方法,基本上出于个人爱 好,多关注小说的题材与故 事,至于“怎么写”等艺术层 面的问题并没有太多在意, 也没有希望进行专业培训以 提升鉴赏力的需求。五是关 于阅读的收获,他们普遍认 为阅读小说(主要指网络小 说)的目的是自我消遣,打 发时间,小说扣人心弦的情 节让人欲罢不能,这些爽文 让人放松,至于收获,基本 上是读过就忘,没有留下什 么深刻的印象。 上述零碎的信息似乎告 知我们:当代大学生较少阅 读文学经典。导致如此现象 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我们不 妨重点从时代背景、教育环 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回顾中国文学的发展历 史,大家一致认为20世纪 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期 ,因为新时期的中国文化事 业百废待兴,人们极度推崇 精神与文化追求,再加上娱 乐方式较单一,电影与文学 成为主要的文化阵地与娱乐 方式。在当时的语境中,一 旦某部小说获得全国大奖, 一夜之间大江南北都会知晓 这部小说,而同步改编的电 影上映更让获奖作品成为万 众瞩目的对象,随即全国掀 起阅读获奖小说的热潮,人 们争相阅读文学作品也就成 了自然而然的事。而在当下 的数字化时代,近乎人手一 部手机或一台电脑,传统的 纸媒阅读逐渐演变成读图和 刷频,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大 爆炸,每天打开手机或电脑 ,古今中外,关乎文学、历 史、经济、娱乐、政治、军 事、生活、游戏等方面的信 息扑面而来,而在学生有限 的闲余时间里,能够自觉阅 读一部与自己所学专业、日 常生活关系并不紧密的小说 ,几率很低。即便有学生自 觉阅读小说,但也不是经典 的严肃小说,而是网络小说 。至于阅读方式,在数字经 济时代,在线支付已经形成 习惯,电子阅读已经最大程 度取代了纸媒阅读。 再看当代大学生所处的 教育环境。最为突出的是当 下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价 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相背 离的现象。“合理性”概念由 马克斯·韦伯提出,他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将合理性分为“价值合理 性”和“工具合理性”。“价值 合理性”指行为人注重行为 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 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忠诚、荣誉等,强调动机的 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 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 工具合理性”指通过实践的 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 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 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服务 。工具合理性通过精确计算 功利的方法最有效抵达目的 ,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 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 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 角度考虑问题,漠视人的情 感和精神价值。随着科学主 义、实利主义观念的盛行, 现代社会日益世俗化,工具 合理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的基础。人们做任何事情 之前,都会习惯性地问一句 :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此, 脱离实用功利性的价值合理 性在人们心中往往不能占据 中心位置。这种现象在当下 中国高等教育中也存在,尤 其在人文教育中显得格外突 出:工具合理性不仅成为整 个人文社科发展的衡量标准 ,也成为大学人文教育的标 准,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出现 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相 背离的现象。 这种现象首先体现为轻 人文、重理工的教育价值导 向。当代大学生普遍存有轻 人文、重理工的倾向,只是 轻视程度不同罢了。近现代 以来,国家对现代化建设的 评价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的 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物质的丰 富与经济的发展,由此而制 定了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多 培养理工科人才的高校教育 计划。此计划的直接后果则 是高考实行文理(或历史方 向、物理方向)分科,文理 科不同的分数线、不同的招 生名额以及就业后不均衡的 经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