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56年,讲谈社出版了加藤周一论日本文化的代表作《杂交种文化》(日文书名:雑種文化),副标题为“日本的小希望”。全书收录《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杂交种日本文化的希望》等多篇评论文章,从比较文化学角度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加藤指出,英、法文化是纯种文化,日本文化则是典型的杂交种文化。海外学者对加藤的部分观点持有异议,指出英、法文化并非纯种文化,也是多元文明长期融合的结果。对此,加藤在之后的研究中有所回应与补充。 这是日本学者首次提出“杂交种文化”的观点,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学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日本学界评价加藤周一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第一人,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分析能力令人惊叹。1974年,经作者调整篇目,讲谈社以文库本形式重新出版该书,使之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杂交种文化》现已成为日本各个大学日本语言文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的必读书之一。“杂交种文化”这一表述也得到广泛使用,作为一个文化类型学概念,它不再特指日本文化,也用来泛指各种混合型文化。 加藤周一从事文化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思想深处挖掘日本文化中保守主义、集团主义等问题的症结,其主张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是为了防止狭隘的大和民族至上主义。他在本书中表述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其超越时间的独到价值。 作者简介 加藤周一(1919-2008),日本思想家、文明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1943年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毕业,1946年借长篇文学评论《一九四六——文学的考察》正式登上日本文坛。立足于国际视野展开艺术和社会评论,被誉为日本国民级的知识巨匠。曾任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上智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以及立命馆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客座教授等职。2004年作为发起人与大江健三郎等九名日本文化人组成“九条会”,反对修改日本宪法第九条。 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日本文学史序说》《羊之歌》《夕阳妄语》等。 目录 西洋游历途中关于日本文学的思考 关于作壁上观 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 杂交种日本文化的希望 翻译文学的伟大与悲惨 日本人的外国观 日本人的世界观 松山的印象——民主教育的问题 日本的眼泪与叹息 接下来会发生的事 无条件投降与八头身 后记 译后记 序言 日本的20世纪,大致涵 盖了大正与昭和两个时期( 1912-1989),这是经历了 明治维新四十年淬炼而走上 成熟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特殊 历史单元。然而,1945年 的战败给日本带来了深刻的 历史断裂,以此为标志,在 民族国家乃至思想文化层面 仿佛形成了两个“日本”,而 无论是推行帝国主义殖民扩 张政策最终遭到惨败的日本 ,还是战后迎来国家社会重 建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日 本,这一百年的光荣与悲苦 ,都给东亚乃至世界造成强 烈震撼与冲击。然而,至今 ,我们对这个复杂的近邻日 本依然了解不多,特别是对 支撑日本民族走过20世纪波 澜起伏的历程的深层观念意 识和思考逻辑所知甚少。 1945年的战败造成日本 民族国家层面的“断裂”是明 显的,其中的确有一个从战 前天皇制极端主义国家向战 后民主市民社会转变的过程 ,但是,思想文化层面的情 形就复杂得多了。我们大概 可以用源自19世纪的一般的 种族文明论和20世纪初传入 的广义社会主义思想,来分 别概括日本战前与战后两个 阶段的主流思潮,但实际上 两者往往是交叉并进、彼此 渗透且前后贯通的,构成了 20世纪日本人思考国家民族 进路及个人与社会建构的主 要依据。种族文明论为民族 主义和右翼国家主义提供了 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思想则 推动了各种左翼进步势力的 改革实践。而两种主流思潮 交叉对抗又激荡出种种不同 的观念学说和思想派别,由 此形成了20世纪日本思想的 丰富内涵。 能否以这两个主流思潮 为线索,将看似“断裂”成两 段的20世纪日本的思想学术 作为一个整体介绍到中国来 ,由此加深对这一复杂认识 对象的理解呢?这是我们多 年前就萌生的一个念头,为 了深入了解邻国的同时代历 史和精神特性,也为了推动 中国日本学和东亚区域研究 的发展。众所周知,比起近 代日本的中国学仿佛在解剖 台上从里到外洞穿观察对象 般高质量的精深研究来,现 代中国的日本学尚不尽如人 意,始终未能形成厚重的学 术传统。这当然有种种复杂 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而对于 构成日本民族深层观念与思 考逻辑的思想学术文献缺乏 系统移译和研究,恐怕是一 个重要的原因。况且,如今 方兴未艾的区域史研究特别 是“东亚论述”,也呼唤着关 于日本思想学术的深入系统 的研究。 20世纪是一个非常特殊 的极端年代。资本主义世界 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帝国主 义征服战争与被压迫民族的 反抗和社会革命,导致东亚 区域内的各民族在不曾有的 程度上被紧紧捆绑在一起, 成为矛盾抗争乃至休戚与共 的利益攸关方。这是一段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缺少任 何一方都无法叙述的历史, 思想文化的历史更是如此。 而在崭新的区域史和“同时 代”视野下,深入开发现代 日本的思想资源,也将能深 化我们对于自身及与他者关 系的认识,由此构筑起区域 和平共生的发展感景。 为此,我们发起这套“20 世纪日本思想”丛书的编译 计划。丛书以20世纪为限的 原因如上所述,主要是考虑 发端于明治维新的日本现代 思想,到了20世纪才真正有 了自己的主体特征和独创内 涵,并深刻塑造了日本国民 的思想方式和精神构造。因 此,我们聚焦20世纪日本人 文社会科学中曾产生广泛的 思想与社会影响,包括为各 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的那些 著作,从中精选若干种而汇 成这套丛书。在具体编选过 程中,我们主要考虑到这样 一些原则。第一,从20世纪 日本学说史的角度出发,选 择具有学术奠基性和理论深 度与宽度的著作。而在以历 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 治学、人类学和东洋学六大 学科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 当中,我们尤其注意人文色 彩浓厚而具有思想冲击力的 经典著作。第二,在学说史 之上我们进而侧重思想史上 那些影响广泛、带有观念范 式变革和思想论争、文化批 判性质的作品,力图由此呈 现20世纪日本思想发展的内 在逻辑和阶段变化。第三, 尤其注重一百年来日本学人 积极思考自身与中国乃至东 亚关系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包括战前对于亚洲主义的构 筑和战后于反思基础上形成 的新亚洲论述,以及学院内 外的战前“支那学”与战后中 国学等。第四,也适当选择 一些直击社会实际问题、带 有纪实和评论性质的作品, 它们以直接叩问当下的方式 促进观念的转变和意识的更 新,同样具有重要的思想史 意涵。 总之,学术经典性、思 想史价值、社会影响力是我 们做出判断与选择的基本标 准。需要说明的是,某些重 要的著作由于已有很好的中 译本,为避免资源浪费,虽 遗憾而不再收录。同时,受 限于知识学养,选目容有罅 漏,还望学术界方家指正。 赵京华 2021年11月30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