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傅熹年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傅熹年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傅熹年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本书以自传的形式,围绕傅熹年先生的学术经历,从儿时家学、青年求学至成年治学一路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傅熹年,1933年1月生,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启功先生的私淑弟子。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发表论文近30篇,编为《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完成了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的撰写。主编有《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中的《两宋绘画·上、下》和《元代绘画》共三卷。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家学厚惠
第一节 我的祖父和父亲
第二节 家学的启蒙
第二章 建筑情缘
第一节 师从梁思成先生
第二节 深陷运动之中
第三节 参加民居调查研究
第四节 跟随刘敦桢先生
第五节 “四清”运动中的幸存留守
第六节 十年内乱中与启功先生的“精神会餐”
第三章 见放十年
第一节 下放的建筑史工作者
第二节 被文物部门借调从事的各项工作
第三节 曲折的回调路
第四章 承先启新
第一节 完成家族重任——整理出版祖父、父亲遗作
第二节 专项研究之路
第三节 和大师共事书画鉴定
第四节 开启建筑史综合研究
第五章 成一家言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节 对城市和建筑运用模数进行规划设计的研究
第三节 古书画研究著作
第四节 古书画鉴定的体会
第六章 千禧新见
第一节 对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第二节 对建筑制度与社会文化的思考
第七章 秉烛之思
第一节 《营造法式》的整理和研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专题研究
第三节 建筑表现方法
生平年表
附录
出版后记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
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
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
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
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
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
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
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
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
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
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
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
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
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
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
,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
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
。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
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
,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
是18年内战、14年抗日和4
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
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
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
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
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
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
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
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
研究所和观象台四个研究机
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
构的诞生。20年后,1948
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
(理工53位,人文28位)
,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
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
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1950—1960年有2500多名
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
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
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
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
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各类科
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
,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
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
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
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
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
校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
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
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
以上学历科技人才达1600
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
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
。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
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
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
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
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
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
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
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
。中国已是粮、棉、肉、蛋
、水产、化肥等第一生产大
国,保障了13亿多人口的食
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
木、水利、电力、交通、运
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
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
。“两弹一星”、高峡平湖、
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
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
,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
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实行改革开放,全国工
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
。大规模社会性基础建设,
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
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
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
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
、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
)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
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
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
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
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
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
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
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
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
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
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
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
,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
和建设任务,请他们指导学
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
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
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
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
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
学院院士和遵选66名院士共
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于1994年6月3日,召开
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
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
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
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
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
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
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
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
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
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
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
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有
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
。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
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
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
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
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
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
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
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
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
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
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
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
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
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
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
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
,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
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
、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
。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2012年6月
导语
本书作者在全面介绍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与方法,梳理多维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缘的同时,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普通建筑学者成长为一代建筑大家的历程,平实客观展示了一代建筑大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心得,其间既有家庭的温情,师友的相长,更有个人与时代命运共振及在时代变迁中不懈努力的坚毅与笃志,是为建筑学人的励志读本,亦为迹寻一代建筑大师学术之路的便捷读物。
后记
在建筑史圈儿,大家都
习惯称傅熹年院士为“傅先
生”。这三个字在大家心目
中对应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建
筑史的各种研究成果——麟
德殿、含元殿、《中国古代
建筑史·第二卷》、《中国
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
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傅先生的这本自传从开
始写,到即将出版,将近三
年。中国工程院组织出版院
士传记,鼓励院士们自己写
。先生自己写了一稿,内容
非常简炼,甚至有点“单薄”
。众所周知,先生除了在中
国古代建筑历史领域取得突
出成就外,在中国古代书画
、古籍版本目录学等方面也
都造诣极高。他的经历就像
一个侧影,浓缩了中国从传
统走进现代的文化图景,如
果轻描淡写,就太可惜了。
我跟先生商量让他多写一点
,他觉得,“我干过的事儿
都写进去了,没什么可写的
了!”可编辑们看过后都觉
得“不过瘾”,跟先生这么多
年丰富的经历和丰硕的成果
相比不太相符。
责编费海玲主任跟我讨
论,是否可以将她与张幼平
老师2013年采访先生的一
份访谈材料也补充进来。因
为是访谈,编辑们的问题先
生解释得非常详细,讲得很
生动。傅先生也接受了这个
建议,但是他要亲自确认。
整理需要专业人士,先生谈
及的内容涉及很多建筑史研
究方面的专业问题,没有这
方面的教育背景没法完成。
偶然跟陈莉老师谈及此事,
她欣然同意:她目前承担哈
尔滨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课
程的教学工作,有这方面的
专业求学和研究经历,是比
较合适的人选。呈现在大家
面前的这本传记,就是经由
陈莉老师整理并经傅先生本
人多次细批、确认的结果。
陈莉老师的整理工作,
较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
是将先生的自传底稿与
2013年的采访内容进行融
合梳理。新的自传将之前先
生按专长方向搭建的框架改
为以时间为线索的内容架构
形式,这种形式便于将两部
分内容充分融合,而且还能
保证逻辑清晰,没有违和感
。二是对文中涉及的部分信
息开展补充注释的工作。先
生涉猎的领域多,关联不同
领域的名家大师,我们建议
陈莉老师在整理的过程中,
对傅先生文中提到的一些历
史人物和学术研究成果做相
关介绍注释。同时,傅先生
一向谦虚低调,对于自己的
研究成果只介绍,不评价,
这样容易使读者忽视先生对
学科的贡献和影响。为了便
于读者了解傅先生的学术成
就和贡献,我们还建议陈莉
老师收集一些关于傅先生工
作成果方面的研究,其中主
要有:《中国建筑研究室口
述史(1953—1965)》《
建筑史解码人》《宋〈营造
法式〉研究史》《中国建筑
遗产测绘史》《谢辰生口述
: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
纪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建
议》《中国建筑史学的文献
学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史
与建筑史学史》,以及其他
一些研究材料,将其补充作
为注释。这些注释在丰富自
传内容、补充诠释相关背景
等的同时,也与先生自传正
文体例稍有差别,在此谨致
说明。
陈莉老师的整理和注释
工作是加法,先生在确认稿
件的过程中做的工作是减法
,完整的补充和确认就有4
轮。在这期间,中国建筑设
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陈
同滨总规划师、美国路易维
尔大学美术系赖德霖教授也
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出了很
多专业建议。在多方努力下
,编辑们尽量调整规范,最
终呈现的就是现在这本自传
的面貌。
希望广大读者在读到这
本书时,能够全面了解一位
杰出的中国建筑史学家——
傅熹年院士。
李鸽 张幼平
精彩页
第一节 我的祖父和父亲
我1933年1月2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四川省江安县,出身于一个具有深厚中国文化传统的家庭。祖父讳增湘(1872-1949),晚号藏园老人,为清末翰林,民国时曾任教育总长,1919年退休后专力研究古籍版本目录学,收藏并校勘古籍,是近代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和藏书家。有二子一女成人,长男傅忠谟、三男傅定谟,次女傅惠文适李氏。
父亲讳忠谟(1905—1974),字晋生,是祖父长子,著名中国古代玉器研究专家和收藏家。母亲成都胡氏(1911—1978),讳素荇,主持家务,育有三子二女,长大后均成为工程师、医生、教师。我是长子。
我1951年中学毕业后考人清华大学建筑系,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妻子李良娱是山东济南人,1934年生,在文物出版社工作。我们在1961年9月9日结婚,组成家庭。在1962年和1964年先后生长女傅苓、次女傅萱,目前也都是建筑设计公司的总建筑师或合伙人。
1.古籍版本目录学家——祖父
1898年祖父26岁时,考中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二甲第六名,正值戊戌变法之际。戊戌变法为文教领域之重大变革,祖父考中进士后即被点了翰林,分派去河北省兴办新式教育。
当时的直隶总督是袁世凯,祖父就在袁世凯手下做事,负责兴办新式学校。先是兴办女子学堂,这在当时是很具革新意义的,曾拟请著名女学者吕碧城和秋瑾为教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新式教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1908年,祖父被任命为直隶提学使,大概相当于河北省的教育厅厅长。他认为“欲教化之普行,小学实为先务,而小学之推展,则乡僻尤为要图”。任职期间,祖父勤勉努力,亲自去到河北各地督办新学,巡回视察乡村学堂办学效果,筹设师范学校,为兴办新式教育做了许多实事。
辛亥革命以后,时局激烈变幻,1917-1919年间,祖父曾短期担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五四运动兴起之时,北洋政府要解散北京大学并罢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祖父不同意此种做法,就在国务会议上起而争辩,却受到与会者严厉诘责,当时的国务总理也不认同祖父意见,祖父无力亦无法抗争,遂于散会后修书一封,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动身赴南方游览访友以避风波。自此之后,祖父遁入书斋,潜心学问,再未担任重要公职。
在寓居天津期间,祖父先是从朋友处借书来读,具备一定经济能力后,就开始自己购买。进入民国以后,祖父专心于学问之事,开始到南方去访书会友。南方富庶之地,文化积淀深厚,学者中颇有藏书丰富之大家,祖父从而接触到了更多的书籍和不同的版本。研读之下,祖父开始专研善本并开始收集善本书,进而对校勘古籍有了兴趣。他从不同版本中尽力分辨出好的版本,用来相互对照,拾遗补阙,更正其中由于流传久远出现的脱文和误字,以期还典籍以原貌。从此以后,祖父将有生之年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校勘古籍之中,成为近代著名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和藏书家。
祖父晚年病重后,为使毕生心血有益于世人,深知“文字典籍,天下公器”,“信知私家之守,不及公库之藏”,于1947年将其平生所校勘的古籍520余种约16000卷全部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1949年10月祖父病逝,他所藏书籍中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宋、金、元刊善本近百种,也应国家图书馆的要求,于1953年和1956年分两次由父亲全部转让给馆方收藏。这样,祖父毕生收藏的重要古籍善本就为国家所保有,得以永久保藏。
2.古代玉器研究专家——父亲
父亲念书非常用功,从小就是好学生。中学时在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师大附中就读,成绩优异。
父亲中学毕业以后,想要报考建筑专业,由于当时德国的建筑教育在世界上非常领先,父亲计划到德国留学。为此,父亲于1927年到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班学习了一年多时间,已经基本粗通德语,遂决定1928年赴德国留学。不幸的是,我的祖母突然因病去世,尚未成行的父亲只得耽搁下来。以后几年间,国内外形势发生剧变,欧洲动荡不安,日寇侵我中华,赴德求学已无可能,父亲便从此与建筑专业失之交臂,这也成为他平生最大的憾事。但是父亲对建筑以及艺术和历史的关注和热爱,一直没有消减。
父亲自幼受祖父培养教导,长期耳濡目染,对古籍版本目录学也颇为用心。1929年,祖父赴日本访书,意在观览流落之典籍,父亲随同前往,遍览日本公私所藏中国宋元时期古籍善本,亲聆祖父当面评说指点,对古籍版本目录学的造诣也得以更上一层。
P2-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