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建立的“媒介与社会世界模式”为基本框架,以新鲜、生动、翔实的案例和深邃有力的理论分析了媒介技术、媒介产业、媒介内容、积极的受众以及社会世界诸要素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勾勒了媒介与社会世界相互构成关系的生动图景。 第六版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新鲜实例,更新了资料数据,更贴近平台化媒体发展的现实,可谓媒介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黄典林,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研究员,获中国传媒大学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思想史、传媒文化研究、国际传播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中外文论文数十篇,发表《公民权的话语建构》《数字化崇拜》等专著、译著多部。担任《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特约作者、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和专家智库成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多篇。 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数字化世界中的媒介与社会 媒介的重要性 媒介的传播模式 媒介社会学 媒介与社会世界模式 应用模式:两个媒介时代的民权运动 结论 第二部分 技术 第二章 媒介技术的演进 媒介技术的历史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 从印刷媒介到互联网 结论 第三部分 产业 第三章 传媒产业经济学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公司 变化中的所有权模式 兼并与整合 兼并与整合的后果 集中化的影响 逐利的大众媒体 广告的影响 结论 第四章 政治对媒体的影响 媒体与民主 从言论自由到自由市场:美国监管政策的演变 国际视野下的媒体管制问题 利益之争与管制之辩 所有权监管 内容监管 接入途径和传播渠道监管 非正式的政治、社会与经济压力 结论 第五章 媒体组织和专业人士 经济与政治约束的局限 赢利策略:模仿、热门与明星 媒体工作的组织方式 职业角色与专业社会化 互联网、新媒体和新组织的规范 结论 第四部分 内容 第六章 媒体与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新闻媒体与公共辩论的局限 电影、军队和男性气质 电视、流行文化和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的说唱音乐 广告与消费文化 广告与文化全球化 互联网意识形态 结论 第七章 社会不平等与媒体再现 媒介内容与“真实”世界的差异 种族、族裔身份和媒介内容:包容、角色与控制 性别与媒介内容 阶级与媒介 性取向:“出柜”与媒体再现 结论 第五部分 用户 第八章 受众与创作者 积极的受众:能动性与结构的平衡 意义解码与社会立场 媒体乐趣:明星游戏 媒介使用的社会语境 阐释的局限性 从积极的受众到抗拒的行动者 内容的创作与分发 结论 第九章 媒介影响 媒介效果研究的启示 早期研究:议题的确立 有限效果论 强效果论 媒介化 政治的媒介化 数字化悖论:网络媒介的影响 结论 第六部分 结语 第十章 全球化与媒介的未来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传媒产业 全球媒体新巨头:谷歌和脸书 解读全球媒体内容 全球媒体监管 全球媒介使用者:“地球村”的局限性 普遍的变化与媒介的未来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