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美国政府支持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过去的遗产和机构如何影响和限制当前重组联邦政府研究政策的各项工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这些问题还从未感到如此紧迫,因此需要重新讨论联邦政府的研究资助议程及其需求和目的。本书通过探究战后联邦政府研究政策制定体制所体现的价值观,梳理了辩论这些问题时所呈现的各种观点与说法,揭示了试图重组这一体制的利害关系。 尽管国家科学基金会最终只是诸多美国联邦政府研究政策制定机构之一,但是其最初却被设想为联邦政府研究政策制定的中心机构。克莱因曼对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历史进行了研究,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展示了联邦政府研究政策制定体制的运行方式,特别是少数科学精英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塑造,并对基金会的组织结构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勾画与阐释。从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的宣言式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出发,作者考察了科学精英和民粹派对成立战后研究政策制定机构的不同愿景,展示了美国国家体制导致一个碎片化且不协调的联邦政府研究政策制定体制建立的过程。在结论部分,克莱因曼还分析了当前经济陷入竞争力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在调整研究政策和重塑联邦政府研究政策制定机构方面所做的努力。 目录 第一章 关于科学政治学与科学政策的思考 “回到”未来 选题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 科学与社会 科学与政府的历史 国家与社会 政策制定与非正式网络 本研究的结构 本书的写作计划 第二章 勾勒科学体制:美国的科学场域(1850-1940年) 科学与学术界 基金会对科学的资助 科学与产业界 科学与/为国家 结论 第三章 科学家的战争:制度性优势、社会关系和信誉 科学先锋队与科学家的集体地位提 让科学家发挥重要作用:国防研究委员会的诞生 从国防研究委员会到科学研发局:科学精英上升为组织权力 科学研发局的技术成就和科学地位 结论 第四章 寄予厚望:为战后研究政策争夺议程设定权 哈利·基尔戈与研究新政 《科学———无尽的前沿》:布什与最好的科学 结论 第五章 尘埃落定:国家体制构建与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 立法争论的背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 科学家、工商界与军方 布什和基尔戈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 耍弄与欺骗: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早期立法努力 从党内争端到体制内冲突 屡败屡战: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 为国家科学立法的曲折历程 第六章 从大愿景到小伙伴:分权体制与美国研究政策拼盘 填补军事相关研发的空白 国家科学基金会缺席下的医学研究 早期的国家科学基金会 宏大愿景的失败:一项比较研究 结论 第七章 可能性与前景:新制度分歧下的研究政策 组织创新和冷战 20世纪80年代的机构变迁法案 从老布什到克林顿政府的技术转移政策 科学技术政策的变与不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馆藏档案来源 索引 译后记 序言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 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广泛 而深入地参与,推动科学技 术走向规模化,支持成果实 现产业化。科学技术政策作 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的一 部分,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的助推器,它包括两个方面 的重要内容:一是以发展科 学技术本身为目标的政策, 二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支持 相关领域发展(如医疗卫生 、环境保护、网络社会、国 土安全、产业结构转型等) 的政策。在20世纪上半叶以 及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科学技术活动基本上属于科 学家、工程师以及科研机构 、大学和企业的自主行为, 在国家层面尚缺乏有关科学 技术发展的整体政策考虑和 系统战略设想以及相关体制 机制建设。20世纪60年代 以来,随着一些国家政府对 科学技术投入的不断加大, 不仅发展科学技术本身的政 策得到政府的重视,利用科 学技术成果促进经济增长和 社会进步等更广泛的社会目 标也成为国家科学技术政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科学技术政策研究 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阶 段,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一个 涵盖多学科的前沿领域,产 生了众多影响深远的研究成 果和学术著作。科学技术政 策涉及了政府管理、教育政 策、税收政策、贸易政策、 人才政策、信息政策、环境 保护政策等,还与产业发展 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国家 竞争战略等密切相关。随着 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当代 科学研究活动还呈现出“E” 化(电子化或虚拟化)的特 点,建立在数字模拟基础上 的科学研究活动已经凸现; 同时,科学数据的开放使用 进一步实现了科研仪器、科 研工具、试验数据的共享, 改变了传统科研的手段乃至 研究范式;网络化还推动了 科研活动成为社会公众关注 的“透明性”工作,进而扩大 了公众参与科学技术政策制 定的广度与深度。无论是新 的科研范式的出现还是公众 参与政策制定程度的提高, 都必将促进科学技术本身以 及科学技术政策的转型。 曾经在古代创造出灿烂 文明的中国,之所以在近代 落后于西方,固然有其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种 原因,但在“闭关锁国”的环 境里未能赶上近代世界科学 技术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的 浪潮,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 原因。新中国建立以来,党 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认识到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科 学进军”的号召,邓小平同 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 民同志确立了科教兴国和可 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胡锦 涛同志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 伟目标,并通过实施相应的 政策措施来促进我国科学技 术的发展。 在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 中,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以及 制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 我完善到与国际接轨、从简 单一维到综合集成、从跟踪 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并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 会发展的历程而变化演进, 当今正迈向以面向未来经济 社会结构转型与核心竞争力 提升为目标、服务于创新型 国家建设的新时代。我国在 21世纪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战略目标,制定和实施 面向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政 策,不仅需要系统认识科学 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还需 要深入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 之问的关系问题,而借鉴和 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无疑是 不可或缺的。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 束以来,西方科学技术政策 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 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不仅改 变着传统科学研究的模式, 而且促进了公众与科学技术 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的互动 ,进而推动政策研究前沿的 进一步发展。这些新特点和 新进展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和 掌握。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 术政策领域的译介对我国相 关政策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 全面及时地了解国外科学技 术政策相关领域的新进展, 进一步拓展我国科学技术和 创新领域政策的研究视野, 为了满足新世纪我国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经济 社会转型对科学技术政策提 出的新的要求,为了改进科 学技术决策的体制机制,提 升科学技术在我国自主创新 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 国科学院于2008年研究决 定,共同组织翻译出版《科 学技术政策译丛》(以下简 称《译丛》)。经商议决定 ,遴选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 社会研究、科学技术和创新 政策、科学技术政策史等领 域的代表性论著,组织中青 年优秀学者进行翻译。书目 遴选的原则共有四项:一是 经典性,选择在科学技术政 策及相关领域有影响的著述 ,以经典著作为主;二是基 础性,选择科学技术政策及 相关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专著 ;三是时效性,选择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著作;四是不 重复性,选择国内尚未翻译 出版的著作。 为了保证《译丛》的学 术权威性,特设立学术指导 委员会,由我国科学技术管 理部门的政策调研与制定者 、活跃在政策研究及相关领 域一线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 学者以及在相关领域具有一 定学术影响的部分海外华人 学者组成,负责书目遴选和 学术把关。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