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法科知识人(现代中国早期60位典型人物重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笑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中国百年法科知识人中遴选出60位,作为历史样本进行考证或评论。以全面的新视角和丰富的原史料塑造了中国近现代法科知识人群体形象。从知识功能与知识演进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科知识人作出历史阶段与进化类型上的划分:新知先行者、政治行动者、职业行动者和学术静观者。这批法学人物的经历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先行者和见证者,借由本书的论述可感受他们的行迹与情绪,了解他们与传统、与时代、与人性既相逢于种种事件,又遭遇着种种冲突。这批法科先行者,共同为法治现代化和法学自主性贡献了力量。
目录
黑袍士界(自序)
第一章 新知先行者
第一节 除旧布新
沈家本——布新,必须除旧
伍廷芳——谔谔之士的法科“棱角”
第二节 先知启蒙
严复——先懂西学者,先知法学
梁启超——法政宣传家的平凡与非凡
第三节 革新赓续
董康——功名得失,律人止欲
江庸——跨时代的“后浪”领袖
汪有龄——朝阳校父履历之谜
第二章 政治行动者
第一节 速成与立宪
刘春霖——从末科状元到法科海归的蝶变
褚辅成——屡挫屡战的立宪人生
沈钧儒——好石取坚
第二节 知识与革命
马德润——拒孙文?不入盟的留德博士
张知本——革命宪制与社会本位
章士钊——知识人独立难,寡欲更难
李大钊——守常与超越
第三节 法科与外交
关炯——身处公廨夹缝,何以服人?
郑天锡——缘起英伦,梦落英伦
顾维钧——制度弱国的外交精英
冯炳南——“华人禁入公园”案终结的民间推手
徐谟——外交官的标本
第四节 专业与政治
王宠惠——“好人”之“迂”
余绍宋——法部高官的闲暇生活
罗文干——“好人内阁”的豪气奇才
王世杰——法理型官僚的样板
郑毓秀——是玫瑰,还是树丫?
胡次威——非典型性“弃学从政”
第三章 职业行动者
第一节 在朝同袍
杨荫杭——女儿杨绛眼里的“疯骑士”
余棨昌——“见”与“隐”
郁曼陀——黑袍诗人
郭云观——士君子的气节与骨力
夏勤——法制童稚时代的赤子
向哲濬——东京审判,检察官为何是他?
梅汝璈——率性与理性
杨兆龙——与庞德交集的往事
倪征日奥——淡泊与平庸的边界在哪?
第二节 在野法曹
刘崇佑——卷舒有道,在野直声
林行规——出则见庙堂,退则行民间
王开疆——创办三所大学的蹈海者
陈霆锐——律师的对价与公义
郭卫——“野外”生长者之野史
张志让——隐秘的半生路遇
何世桢——寄啸山庄,豪门何“忧”?
魏文瀚——先之,劳之,无倦
史良——女律师的职涯与命运
第四章 学术静观者
第一节 回心转型
戴修瓒——“劫”后的学术余生
陈瑾昆——奔赴延安的“旧法”教授
史尚宽——民事立法宗师
吴经熊——超越?抑或人格分离?
徐道隣——问学何必两抱恨
第二节 针砭济世
张君劢——35岁前后的学问与爱情
周鲠生——书斋内外的知行极限
燕树棠——纵议天下,洞明法理
陈顾远——“五四”法科青年一生的行与知
钱端升——激情四射的政法学家
费青——童心傲骨九天渺
第三节 书斋觅境
梅仲协——沉默于学问与命运的秘境
盛振为——半壁法科,于斯为“盛”
杨鸿烈——清华国学院出身的异才
李浩培——无感逆运乐于知
周枏——艰难存活的罗马法种子
芮沐——法之中庸,正道与定理也
附:本书所涉法科知识人名单
后记
序言
黑袍士界
知识的分科立学,基本
上是与大学起源同步发生的
。大学出现过程中就遇到专
门知识的排序问题,哪些学
科应该被列入大学?11世纪
博洛尼亚出现了以学馆为最
初形式的“法学院”。职业训
练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进而出现知识分科后的律师
、医师、牧师、教师等职业
。中世纪有四种典型学院:
文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和
法学院。为什么是这些而不
是其他的知识领域走进了大
学呢?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排
名一直有争论:有人主张文
学是世俗科学和哲学的顶端
,仅次于神学;有人认为法
学应高于医学;医科作为唯
一的技术学科成了大学科目
,便有人质疑建筑学为何被
排除在大学之外……如此等
等,争执不休。这似乎是西
方“知识次序链”争论的最初
版本。
那么,中国的知识分科
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中国
法科知识人的成长曾经有过
怎样的路径?
华夏民族自古就是尊崇
伦理人文的礼仪族群,中国
文人是个崇尚诗书传家的风
雅群体。一个民族像人一样
,在知识创造上会有一些“
天赋”的特性。《论语》与
《诗经》这样的经典,便是
基于这种“天赋”而产生的。
经术与文学是最受尊崇的知
识,成为科举选拔官员的必
考内容。然而,唐代科举就
开始出现的经术与文学孰先
孰后之争,一直持续到元代
。宋哲宗就科目纷争做过微
调,倡导进士分立经义与诗
赋两科取士,但此动议最后
没有着落。基于种种因素的
作用,生成了一种稳定的知
识偏好,科举即是以制度的
形态来安排知识次序或秩序
。文人追求知识、真理的动
力,也被作了单一化的制度
安排。既然入仕是文人的唯
一出路,问学从教便无从独
立成“职业”,无须分科立学
,更不必设立大学。不得入
仕者,被淘汰进入社会,设
塾从教,或成为刑名幕友,
等等,这也在无形中形成了
知识的“次序链”甚至“鄙视
链”。
律例象征着森严的王权
和国威,而律学在士大夫心
目中却并无相应的地位,反
而处在知识“秩序链”的底端
。这一矛盾现象颇令人费解
。当中国与外部世界开始通
商、交涉的那个特殊时代到
来之际,却发现原来的“天
下观”彻底崩塌,知识“秩序
链”出现了断崖式短板。中
华文化的经术与文学,西方
文明的逻辑和法理,东西方
两种思维恰于此时发生严重
冲突。大清帝国无法面对世
界并与之沟通,于是只能拱
手让出一系列主权利益,其
中包括领事裁判权。中西两
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思
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在通商
中碰撞交涉,短兵相接,而
中国人仍不知国际法为何物
,外交沦为被动接招、粗鄙
应对的“交涉”。甲午战败严
重冲击了这个陈旧而稳定的
知识“秩序链”,这才有了张
之洞的东渡劝学,清国留日
学生如过江之鲫,继而有了
“速成法科”。 汉语“法科”
一词由日本人根据汉语造词
而来,或许这与日本传承自
中国的“明法科”一词有着词
源上的关联,但在近代,“
法科”是分科立学的一个概
念。早在1871年,日本文
部省就组建了学制调查委员
会,其主要成员箕作麟祥、
森有礼等以西方制度为基础
,制定了《大学规则》,提
出在大学设立五科,包括:
教科、法科、理科、医科、
文科。其中法科、医科、理
科是完全按照西方的学科分
类建立的。“法科”概念最初
在中国早期报刊上使用时,
大都是用来介绍外国事务的
用语,比如1898年《知新
报》介绍日本法科大学学制
从三年延长为四年,或介绍
日本法学家时采用“法科博
士某某某”。
……
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罗
森宛恩(Barbara
Rosenwein)曾批评传统的
历史研究:“作为一个学术
分支,历史学最早研究政治
的变迁。尽管社会史和文化
史已经开展了有一代之久,
但历史研究仍然专注硬邦邦
的、理性的东西。对于历史
研究而言,情感是无关重要
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以
往法律史学研究,除人物传
记外,大多关注法制事件或
法学思想的演变,这当然是
必要的,但往往忽略法律史
演进过程中的法律人个体,
忽略对人物主体及其个性、
意识与情感的关注。中国近
代法科知识人作为历史人物
,他们的法律思想可能会过
时,但我们可以关注那些相
对恒久的东西,诸如职业生
态、专业情绪、个体品性以
及内心追求等等。如何尽可
能“展示他们广泛的法律活
动,而不仅仅局限在狭义的
‘学术’成就上”?
据我个人体验,研究单
个历史人物时,往往容易形
成爱憎“偏倚”的心理暗示,
有时还会生出一种“粉丝”对
“偶像”的盲目崇拜和迷信,
或者说受人物生平影响而弱
化了评价的中立性。为了努
力克服这种主观性偏差,本
着“典型个体”的定位,在尽
可能客观中立地叙述事实的
前提下,兼作主观评价。与
其说本书是六十个人物的传
记,不如说本书是对六十个
人物的重述。本书对不同人
物采取了不同的写作方式,
因人而异,更换视角,或注
重梳理评析,或偏向考证补
遗。对于读者熟知的人物,
写作中尽量注意避免概念化
、模式化描述,避免简单粗
暴的定义式诠释,加强对他
们作为个体的生活状态和
导语
中国近现代史是法律文明的继受进步史,也是法科知识人的悲欣交织史。本书选取60位法科知识人作为考证和评述的样本,清晰展现四种类型:新知先行者、政治行动者、职业行动者和学术静观者。他们与传统、与时代、与政治、与人性既相逢于种种事件,又遭遇着种种冲突,借此可感受时代大变局中法科知识人的奋斗行迹和心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