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系作者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中文版所撰写的“科学外史”专栏文章最新结集。作者撰写这一专栏已持续16年,首次结集《科学外史》I(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即荣膺首届“中国好书”,此后又依次结集(平均3年结集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019)。 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的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联及互动;亦注意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作者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的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80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150篇。长期在京沪等地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2003年起关注科幻电影和小说,首创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持续发表学术文本,指导培养国内该方向第一个博士已于数年前以优异成绩毕业。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科学争议与思考 “物理学沙文主义”中的学科鄙视链 冥王星:一个天文标杆的前世今生 熵视域下的环保和新能源 杀虫剂:一个贪婪、愚蠢的悲惨故事 戈尔眼中的核电、转基因食品及过度发展 力不从心的“知识大融通” 第二章 牛顿外传 牛顿的人生后半场:造币厂督办和经济警察 牛顿-莱布尼茨争执案重审报告 至死方休:牛顿与胡克的“战争” 牛顿与炼金术 第三章 神刊背后 《自然》杂志登龙术(1)素颜篇 《自然》杂志登龙术(2)美妆篇 《自然》杂志登龙术(3)整容篇 《自然》杂志登龙术(4)负心篇 影响因子操弄大法之综述为王(上) 影响因子操弄大法之综述为王(下) 开放存取的第一重骗局:垃圾论文 ——开放存取运动批判之一 开放存取的第二重骗局:免费和付费 ——开放存取运动批判之二 开放存取的第三重骗局:亏损还是盈利 ——开放存取运动批判之三 开放存取的第四重骗局:掠夺性期刊 ——开放存取运动批判之四 “水的记忆”:科学神刊的惊人操作 ——《自然》杂志办刊往事(1) 《自然》杂志到底审不审稿? ——《自然》杂志办刊往事(2) 《自然》“史上最小恐龙”的撤稿故事 ——《自然》杂志办刊往事(3) 第四章 历史中的科学 历史事件的年代不是用历法算出来的 疫中读史:1918年大流感和今天的新型冠状病 毒感染 徐光启的悲剧人生 “科学圣徒”贝尔纳和他对中国的意义 影响因子之父与科学史的特殊渊源 聊聊影响因子之父的私生活,不过仍与学术有关 第五章 神奇的古代世界 博物学的“中兴”前景 唐宋时代的金融技术:汇兑、纸币、伪钞 越王勾践剑之谜 山西陶寺遗址有中国的“巨石阵”吗? 人工智能的模糊边界和自动装置的古代渊源 2300年前,有人看见木卫了吗? 放大镜和望远镜:2000多年前就有了吗? 序言 《科学外史》最初是我 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 现》(SCIENCE & VIE)中 文版所撰写的“科学外史”专 栏,始于2006年7月。每月 1篇,每篇3页2700字(早 期为每篇2页2000字)。最 初的撰写工作一直持续到 2021年12月,中方与法方 的合作结束,《新发现》中 文版停刊。从2022年1月起 ,“科学外史”专栏移至《第 一财经日报》,名称改为“ 科学外史II”,仍是每月1篇 ,每篇2700字。这个专栏 至今已17年,仍在持续写作 中。 在此期间,该专栏的文 章多次结集出版。首次为 201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 版的《科学外史》,该书荣 膺首届“中国好书”及2014年 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多种荣 誉。2014年复旦大学出版 社推出的《科学外史I》, 又获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等多种荣誉。2017年上海 人民出版社推出《科学外史 》珍藏版,同年浙江教育出 版社推出《科学外史》学生 版。2019年,上海人民出 版社一举推出了《科学外史 》I、II、III三卷本。 由于专栏的长期持续更 新,每年会积累文章12篇, 3年得36篇,正好构成一卷 ,所以此次中信出版集团推 出《科学外史》IV、V两卷 ,正合规律。这些文章旨在 从科学史上种种趣事入手, 揭示科学的前世今生,将科 学从人们的误解和迷信中解 放出来,从被盲目崇拜的神 坛上礼请下来,还其应有的 本来面目。行文注重科学技 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 关联及互动,并注意科学与 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我尽 量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 ,但我喜欢标新立异的论点 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 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这 种写作风格17年来得到了不 少读者的喜欢和鼓励。 17年来,“科学外史”专 栏已经写到201期,要长期 保持选题既不枯竭,又不枯 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 的办法相当朴素,就是多读 书,多思考。这里要衷心感 谢我身边的同事、学生、记 者、编辑等众多朋友,他们 经常用垂询、采访、讨论、 八卦等各种方式,源源不断 地为我提供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