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元春全集(自传卷)(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石元春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石元春全集·自传卷》以石元春院士的个人经历为主线,时序为轴,记录了他一生的经历、全书共十四章。第一章至第四章写成长与感恩;第五、六两章写建曲周试验区和参加黄淮海科技战役;第七、八两章写校长十年;第儿、十两章写学术云游;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写再披挂,决胜生物质;第十四章写退休生活。附录为石元春院士大事年表。他56岁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60岁和64岁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5岁开始编撰十七卷的《石元春全集》,93岁仍笔耕不辍。他是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知识分子;他爱国爱民,崇尚科学,勤奋工作,自称“一儒”。
目录
第一章 感恩父母
1 我的父母,我的家
2 幸福童年
3 受伤的幼小心灵
4 我的高中生活
5 我的1949
6 上武大,还是上清华?
7 我的人生画布(一)
第二章 大学生活
8 清华园
9 罗道庄
10 卢沟桥
11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2 参加土改,脱胎换骨
13 学习苏联,向往美好
14 大学毕业,留校读研
15 我的人生画布(二)
第三章 不忘师恩
16 研究生班
17 我的导师
18 论文研究
19 处女作
20 遭遇沙漠
21 阿尔泰练兵
22 准噶尔之“地学综合体”
23 南疆展翅
24 一所大学校
25 我的人生画布(三)
第四章 “白专典型”
26 “反右”余波
27 “白专典型”
28 大婚
29 转战北京
30 饥饿中的科学梦
31 又临险境
32 “文化大革命”风暴
33 清泉沟
34 大难不死
35 瞧,我这一家子!
36 异地疗养
37 我的人生画布(四)
第五章 黄淮海科技战役(上)
38 一个安排后半生的电话
39 盐碱“猛于虎”
40 我们的指挥所
41 打响前哨战
42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43 布“三阵”,用“奇兵”,首战告捷
44 浅井风波
45 栽好梧桐树
46 一个新时代来了!
47 喜碰杯,两个500万
48 IFAD与WB争夺曲周项目
49 激情燃烧的团队
第六章 黄淮海科技战役(下)
50 时代的使命
51 建军与备战(一)
52 建军与备战(二)
53 济南誓师与曲周论剑
54 打响“六五”战役
55 走出国门
56 开国际会议
57 决战“七五”战役
58 总理视察和北戴河做客
59 国家队访苏
60 “七五”大捷
61 黄淮海效应
62 获特奖,激流勇退
63 双院±与两院士
64 怀念战友
第七章 草根校长(上)
65 受命副校长
66 就任校长
67 “三把火”(一)
68 “三把火”(二)
69 “八月会议”与“六个不适应”
70 构建新型农业大学框架
71 改变本科培养模式
72 强化研究生教育与组建科研高地
73 强化服务社会功能
74 构建新型管理系统
75 校长负责制之夭折
76 三次中南海座谈
77 八十五周年校庆
第八章 草根校长(下)
78 “二届任期”开局
79 “终于批下来了!”
80 人才工程之“五子登科”
81 人才工程之“百博计划”
82 人才工程之“推广教授”
83 校园文化建设之“家文化”
84 校园文化建设之“橄榄球队”
85 校园文化建设之“农民科技日”
86 国际化建设
87 “八大学院”
88 以“211工程”谢幕
89 “寸草心”
第九章 世纪游学(上)
90 “211工程”预审大使
91 游学“高技术王国”
92 问道“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93 钟情农业科技产业
94 涉足基础研究殿堂
95 站在世纪门槛上的张望
96 两本农业巨著
97 《中长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98 《中长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之“发现新大陆”
99 《中长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之“汇报”
100 “七三”大关
第十章 世纪游学(下)
101 西行序幕:沙尘暴
102 质疑“三北防护林”与“退耕还林”
103 “新华社来了没有?”
104 考察“封育飞播”
105 羊换个养法
106 地换个种法
107 钱副主席家访
108 “走出治沙和退耕误区”
109 抢救绿洲
110 新疆,回来看您啦!
111 西行悟道
第十一章 再披挂,决胜生物质(上)
112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113 华丽亮相
114 四院士上书
115 夯实基础
116 南行开局
117 “工作会议”起高潮
118 “一个农学家的能源大梦”
119 为“生物基”而战
120 “最后的晚餐”
121 “风暴”与“海啸”
122 被边缘化了!
123 “宰相肚内好撑船”
124 两院士角力
125 三年蛰伏,修文习武
126 “堂吉诃德”在思考
第十二章 再披挂,决胜生物质(中)
127 策划“惊蛰战役”
128 占据“制高点”
129 央视“对话”
130 《决胜生物质》首发式
131 “我们行!”展示会
132 展示会之“系列讲座”
133 “把枪杆子组织起来”
第十三章 再披挂,决胜生物质(下)
134 阳春五月车马喧
135 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了!
136 “煤改气”不行,“煤制气”也不行!
137 固体生物质燃料临危受命
138 生物天然气异军突起
139 液体生物燃料一波三折
140 能源革命不能没有“一片”
141 上书“十三五”
142 生物质经济
143 出征“一带一路”
144 该为长远谋了!
145 他长大了,我也老了!
第十四章 燕园生活
146 廉颇老矣
147 重大选择
148 压力归零
149 燕园启示录
150 我的新生活之一
151 我的新生活之二
152 “尘缘未了”
153 鲐背之寿
154 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155 感
序言
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
国工程院)一直鼓励院士作
传,我总踟蹰不前。
心想,干得还欢着哩,
哪顾得上那些陈年往事!
80岁以前,学术活动如
常。80岁以后,活动少了,
时间多了,想写的也多了。
为80岁生日,出版了《决胜
生物质》一书,又陆续出版
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
》《战役记》以及五卷本的
《石元春文集》,并着手写
《决胜生物质Ⅱ》。
2015年冬,两院资深院
士工作委员会会议上,周济
院长又催我“自传”的事儿,
语义真切,不好不从;“采
集工程”也要求作传。于是
停下《决胜生物质Ⅱ》,开
始“自传”起来。
写“传”似乎离不开成就
。说到成就,我总忘不了牛
顿的一句话“我不过是个在
海边拣到贝壳的幸运小孩”
。想想我辈俗人,不过琐事
闲文罢了。对啦!干脆就写
新中国的芸芸一儒,他的一
辈子是怎么过的。摆正了心
态,找到了角度,2016年
春节后开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在出生上,圣贤与凡人
一样,是不能自己选择的。
一个人也只能存在于他生活
的那个很短的时段里,呼风
唤雨也好,庸庸碌碌也好,
就那么几十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
人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朵浪
花。
我出生在民国时期武汉
的一个商人家庭,幼时经历
了抗日战争,自18岁至今,
一直在新中国生活了70年。
以知识分子之身,经历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
朝、土地改革、三年困难时
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
放和振兴中华,经历不算不
丰。这70年,是积贫积弱的
旧中国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转变的70年.在这伟大的时
代洪流里,我个人有澎湃也
有暗礁,有激情也有无奈,
有抱负也有磨难,有欢乐也
有伤心。我想按一个老人讲
故事那样,叙说一名知识分
子的生活、工作、家庭和情
感,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
意。用文字语言,辅以影像
语言,来叙说一名知识分子
真实鲜活的人生。徐迟的《
哥德巴赫猜想》曾震撼过我
,从此我喜欢上“报告文学”
。我拟效颦“报告文学”体裁
,报告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

作“传”好像是在清理堆
放凌乱、久未收拾的老房子
,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一生
有个交代,至于别人看不看
和怎么看,一点都不重要。
写作过程中才发现,回忆是
一种幸福,写作是一种享受
,作“传”是一种养生。
在“30后”一代的读书人
中,我是比较幸运的一个,
一生有许多贵人相助。让我
永志不忘的是父母的养育教
导之恩、导师的指航引路之
恩、何康部长的知遇之恩、
韵珠的终身相依相伴之恩。
本传以我的个人经历为
主线,事随人走;以时序为
主轴,铺垫背景;以第一人
称,讲叙自己身边的故事。
全书共十四章:前三章写感
恩与成长;第四章写政治运
动中的锻炼;第五、六两章
写治碱改土和主持国家科技
攻关项目二十年;第七、八
两章写校长十年;第九、十
两章写学术云游;第十一章
到第十三章写再披挂,决胜
生物质;第十四章写燕园生
活。
限于个人认识的局限性
,难免对一些人与事的认识
有偏颇与错误;又因时间久
远,难免对有些人与事记忆
有偏差,一并请读者包涵。
石元春
谨识于2019年春
导语
作“传”好像是在清理堆放凌乱、久未收拾的老房子,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一生有个交代,至于别人看不看和怎么看,一点都不重要。写作过程中才发现,回忆是一种幸福,写作是一种享受,作“传”是一种养生。
本传以石元春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事随人走;以时序为主轴,铺垫背景;以第一人称,讲叙自己身边的故事。
精彩页
1 我的父母,我的家
清末江西出现难民潮。在流向湖北武汉的一支难民队伍里,有一青年妇女带着一个六岁男童,他们便是我的先祖母和先父。
当时武汉市接受难民的地方有民间慈善机构和教会,先祖母带着父亲投奔了教会。教会深深地影响了父亲和我们一家。
祖母在教会办的一所小学帮人洗衣作佣,后与该校一石姓看门打铃的校工结婚,父亲石燧平也得以在此小学有念书机会。祖母再婚后生得一女。因家境困难,父亲小学未毕业即离家当学徒。由于为人忠厚、工作勤勉,后自立做起生意,由小到大,家境也渐渐好了起来。父亲喜读中医中药和《麻衣神相》,写得一手好字。娶妻罗氏,未有生育,收养子元福。罗氏故,父亲正值壮年,事业兴盛。好友徐兰斋,南京人士,将其妹介绍予父亲续弦,即我母亲徐氏淑媛。
母亲出生于南京一世家,兄弟姊妹九人,大舅父曾留学日本,母亲排行第九,昵称“九妹”。母亲端庄贤淑,知书达理,相夫教子,婚后得一女,名元宁,两年后得一子,名柏青。姐弟幼时,同时感染麻疹,姐愈而弟夭折,于是有“女好养,男不好养”之说。次年又得一子,生日正值春节,取女性名元春,送道庵,拜一道姑为师,左耳佩戴耳坠,皆为“好养”。母亲后又生二女,元俊与元纯。我与家人们的旧照见图1-1。
父亲在武汉市府东一路(现友谊路)开了一家“大有机器米厂”,另在汉口法租界设一分销店,大姐和我出生在汉口汉正街家里。父亲因自幼家境贫困,多受教会接济,故一生乐于行善助人,谨慎谦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人要行善积德,钱有来有去,不必在意。”幼时,我从未听过父亲呵斥伙计和佣人,且每逢初一和十五就加菜加肉。汉口夏天很热,米店外放两口大缸,为路人施茶和发放可以消暑的“救济水”。凡近春节,父亲常在晚上亲自给露宿街头的穷人发放米票,每张米票可到米店免费领米二升。
尽管父亲续弦后有我姊妹四人,仍视养子元福为己出。我刚记事,逢大哥元福大婚,张灯结彩,摆席数十桌。新房宽敞明亮,喜床铺盖,绫罗绸缎,床上撒满花生、莲子和红枣。我正要伸手去拿,一旁的表兄楚裕打了我的小手:“现在不能吃!”随手把我抱起扔在了床上,要我打滚儿,说男孩在床上打滚儿,新娘头胎一定生男孩。这是我最早的记忆。
三天后新嫂嫂下厨,我跟在她身旁。煎豆腐时油溅到她手上,“啊呀,,地叫了一声,马上弯下腰对我说:“元春,不要告诉爸爸妈妈,好吗?’’我点了点头,始终坚守着这个承诺。
父亲喜交友,仗义疏财,常宾客盈门,人称“石大哥”。父亲老派,也颇新潮,喜听留声机和吃西餐。抗战胜利后,父亲在法租界宝华里1号,买下一处地基,请人专门设计,建了一栋半西式三层楼小洋房。祖母、父母与我们姊妹四人,长兄长嫂和五个侄儿女,全家十四口住在一起,其乐融融,这是父亲事业鼎盛的时候。
好景不长,武汉解放前后,为解亲朋之困,父亲陆续将这座小洋楼及仅有的几处地产变卖相助。姑夫钱庄倒闭,父亲为他变卖房产还债时,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先还穷人家的钱,因为穷人是要靠这点钱过生活的。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家产几乎散尽,自家生活却捉襟见肘,加以罹病在身,生活拮据。
父亲对我们常说的另一句话是:“我小时候家里穷,没念多少书。你们姊妹四个条件好,我一定让你们都能念上大学。”这几乎成为父亲后半生最大的心愿。我们姊妹四人上的都是武汉市最好的私立中学,学费比公立学校贵很多。那时,家里能让四个孩子同时都念私立中学确非易事。抗战胜利前后,家境渐不如前,每到开学前父母就为四人学费发愁。仅我一人上的住校高中,一学期就要交50块大洋。一天晚上,我听到父母在房间里低声商量,母亲说:“钱没筹够怎么办?”父亲说“去借。”那时物价飞涨,法币严重贬值,能借到的只有“高利贷”。借高利贷也要保子女上私立中学,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父母对我们姊妹四人疼爱有加,也管教甚严。爸妈和四个孩子围在一个方桌吃饭,吃饭时不许说话,常教导我们:“行不言,食不语,吃饭说话无规矩。”夹菜就夹自己面前的菜,不能跨盘子、跨碗到对面夹菜。好菜都是爸妈夹到孩子碗里的,这也是规矩。武汉一般家庭早上不生炉子,早餐在外面买。母亲头天晚上把四份早餐钱压在一个大盘子下,一分也不多给。到我上高中住校时的零花钱也很少,我虽是独子,但从不专宠。不浪费,不乱花钱,这是父亲定下的一条严格冢规。 我为独子,也吃过些许“偏饭”。记得上初中时,父亲带我到他与朋友合开的肥皂厂办事,去收租中介处办事,似乎有意让我了解他的经商情况。父亲50多岁即疾病缠身,我搀扶他上街时,步履艰难,走走停停。此时家境与父亲的健康已渐窘迫,父亲多么需要我为他分担啊,但他总是提醒我:“元春啊!家里的事你什么也不要想,不要管,一心把你的书读好。”父亲艰难地独挑家庭重担,让我心无旁骛地“念书上大学”,这是他最大的指望啊!
我从未有过父母吵架不和的记忆,回想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8: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