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中的心理学(3动机与行为)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王垒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垒,基于自己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与积淀,并结合当下中国人存在的生活现象来解读心理学重要知识,将抽象枯燥的认知心理学鲜活化、生活化、通俗化。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认知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能够让读者在提升心智的同时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心理学3:动机与行为》告诉我们如何激励自己改变境遇,用科学的策略管理动机,让自己自律、专注、内心强大。读这本书,你将了解各种各样的动机如何驱动行为,获得调节自我动机强弱的能力、终生自律与专注的习惯、脱瘾的方法、夯实心理资本的4大要素,积累心理能量和成功经验,达成所愿。
作者简介
王垒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任教30余年。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曾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从事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企业应用,曾为上百家企业包括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及媒体提供心理学相关的培训、研究、咨询。
著有《组织管理心理学》《实用心理与人事测量》《管理者》《青年心理学》等,主持翻译畅销心理学读物《心理学与生活》《心理资本》《组织行为学》等。
目录
第一章 动机
第一节 什么是动机
第二节 动机的强度
第三节 需要层次和巅峰体验
第二章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第一节 内在动机
第二节 外在动机
第三节 培养和增强内在动机
第四节 成长取向动机与防御取向动机
第三章 成就动机
第一节 什么是成就动机
第二节 成就动机的特征
第三节 如何增强成就动机
第四章 亲和动机与侵害动机
第一节 亲和动机
第二节 合作动机与利他动机
第三节 侵害动机与攻击行为
第五章 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 动机冲突
第二节 整合的激励模型
第三节 来自满意、期望与目标设置的动力
第六章 动机引发的行为
第一节 自律与专注
第二节 成瘾与脱瘾
第三节 环境与行为
第七章 心理资本
第一节 何谓心理资本
第二节 心理资本的个要素
序言
在当代中国社会,心理
学已逐渐成为显学,迎来了
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
回首20世纪80年代初,
在北京大学校园三角地的书
店,只有一本心理学类图书
,并且被归在哲学类图书里
,孤零零的。估计很少有人
问津,因为人们很难注意到
它。
那时候,心理学是个冷
门学科,人们甚至不知道有
这么个学科,以至于如果有
人选择学习心理学,会有些
奇怪。当时,一位老教授对
新入学的新生这样说:“你
们上了‘贼船’了。”意思是,
你们看样子是学了不能学、
不该学的东西。足见当时心
理学的尴尬。在当时,学者
们经常调侃,心理学现在是
锦上添花,是调味品,而不
是必需品。也就是说,对生
活或学术来讲,它可有可无
。而只有到了它成为生活的
必需时,它才会成为显学。
四十多年过去,终于等到了
这一天!
心理学怎么就成了生活
的必需品了?
当你无法欣赏生命本身
,无法从生命中内生出一种
力量,时时刻刻感到厌倦,
分分秒秒感到苦恼,随时随
地欲要摆脱,你就没有和你
的生命融为一体,就是出了
问题。这时就需要心理学的
帮助,心理学就是必需品。
心理学是帮助我们了解
人生、开启人生、高效生存
、迈向幸福的钥匙。
你想快乐,你就需要心
理学;你不想不快乐,你也
需要心理学。
让我们来看看让心理学
成为必需品的场景。
先说职场。这里压力很
大。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躺
平”?因为心理动力不足,
因为没有目标,因为没有办
法。人们必须在认知和行动
上重新找到工作的意义。另
外一些人则选择“卷”起来,
拼了命地竞争,即使不堪挣
扎也无法放弃,越“卷”越用
力,以至于被卷入职场的旋
涡无法自拔。这两类人同样
需要心理学的拯救。
特别是,工作中人们会
有这样的感受,不管自己怎
么拼命努力,总得不到上司
的赏识,而自己工作上出了
点差错,却被上司揪住不放
,被训斥,甚至被同事嘲讽
,感觉遭受了职场暴力。但
有时也会奇怪,你觉得别人
都不行,可是眼看着那些看
起来比你差的人不断晋升,
括得比自己好。这是自己得
了职场红眼病吗?为什么自
己的人生会这样?为什么自
己就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
人?这里有心态的问题,有
认知策略的问题,也有生活
方法的问题。心理学都能为
此提供帮助。再说婚姻关系
。为什么在一些人看来,婚
姻成了爱情的坟墓?一部分
原因来自认知和情感的偏差
。例如,最初人们在意的是
对方的优点,看到的都是对
方的长处,于是就越想越觉
得自己需要对方,对方就是
自己的另一半。但后来发生
了什么?原本熟悉的长处变
得习以为常,吸引力降低,
你开始盯着对方的缺点看,
每天想的都是对方的不足,
甚至变得吹毛求疵。于是,
你开始讨厌另一半,巴不得
把对方甩掉。其实大多数情
况下,人还是那个人,只是
这段关系中彼此的认知发生
了扭曲,情感也就跟着发生
扭曲。所谓坟墓,其实都是
自己亲手搭建的,自己刨坑
把自己埋了。
再看子女教育。很多家
长搞不清什么是快乐教育、
什么是挫折教育,什么是惩
罚教育、什么是溺爱教育,
一开始的教育方式就错了,
亲子关系越来越拧巴,教育
适得其反。有些家长还觉得
,把孩子教成了自己最讨厌
的样子,白费功夫了。
你可能在商场看到过,
一些孩子因为家长不给自己
买玩具,就号陶大哭,躺在
地上要赖。家长大声呵斥,
甚至动手,也无济于事。孩
子撕心裂肺地哭喊,很是扎
心。你也许会奇怪,孩子怎
么会变成那样?忘了自己可
能也曾是这个样子,或者自
己的孩子也可能会做出类似
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行为呢?有什么方法避免呢

……
这些内容涉及生活的各
个层面,力求做到内容丰富
又详略得当。
这套书的另一个特点是“
新”。我选用了不少2020年
以后最新的心理学发现,它
们大多都还没有进入学院式
教科书。大家可以由此看到
心理学最新的进展,以及它
如何深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
面面,先睹为快。通过读这
本书,你很有可能比心理学
专业的本科生更早知道一些
内容。
特别是,我选取了多篇
21世纪《自然》(Nature)
、《科学》(Science)这
类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心
理学相关研究,为读者做了
解读,使大家能够更好地了
解心理学如何以相当简明但
严谨的方式去剖析非常深刻
复杂的现象,领略科学的风
采。
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这本
书,这本书的构造强调三个
组成要素:一是知识内容,
告诉大家具体的心理学原理
;二是生活应用,告诉大家
如何将心理学知识用于自己
的生活;三是深刻和高度的
提炼,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
。你会看到,每个章节都贯
穿这三个要素。特别是第三
个要素,也就是知识凝练,
我专门为大家写作了一些总
结性的话语,把心理学的智
慧提升起来,沉淀下来,凝
聚出来。
总之,这是这样的一套
心理学图书:
它是写给普通人的心理
学教科书,写给学生的通识
读物。它是比教科书更通俗
易读的心理学通识图书,比
通俗读物更科学丰富的
导语
为什么加薪后仍无法提高工作热情和效率?
为什么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却总是半途而废?
为什么在有些事上我们能化痛苦为动力,有些事上却甘愿“躺平摆烂”?
“选择困难症”、纠结、犹豫不决背后隐藏着什么?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
一切动机的背后,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
改变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当我们看清动机与行为之间的普遍规律,就能找到对策。
当你总也无法完成计划时,一定是你的动机出了问题。
学习的重担、KPI的压力、难带的团队……学会管理人的动机,你将变得自律、专注、内心强大。
在本书中,王垒老师从日常生活场景入手,介绍了100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动机研究的重要成果,带读者了解各种各样的动机是如何驱动人类行为的。你将积累强大的心理能量和丰富的成功经验,最终达成所愿。
书评(媒体评论)
王垒教授在这套书中展
示了100多年来心理学研究
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感
觉和知觉等基本心理过程,
到思维方式等高级心理过程
;从本能的情绪到在社会化
中形成的情感;从研究人的
各种动机到预测人们的行为
;从人格的形成到良好关系
的建立……让读者“知其然”
且“知其所以然”,更好地应
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张侃 中科院心理所
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院士,前中国科学院心理所
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前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副理
事长
王垒教授将自己30多年
的教学内容整理成这样一套
优秀的书籍,不再令北大学
生独享而专美。它以心理学
知情意之原理,解读社会生
活之百态,可以使人明己之
心,知人之情,明理通达,
洞悉人生,实为必读之书也

——张建新 原中国社会
心理学会会长
无论你处于人生哪个阶
段,你都会在《生活中的心
理学》中获得极其实用的心
理学知识,助力你生活与事
业更精彩!
——谢克海 方正集团原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20年前,王垒教授率领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数十位
教授翻译出版了津巴多先生
的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
。20年后,他出版了名称类
似但内容迥异的新作《生活
中的心理学》,向任何渴望
深层了解自我、了解他人、
了解社会的人讲述了心理的
精巧和人性的迷人。
——周晓林 华东师范大
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
教育部高等心理学类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们要如何自处,如何
管理情绪、认知世界、学习
成长、构建关系,如何保持
心理健康,如何管理好职业
生涯,成为越来越大的挑战
。《生活中的心理学》是帮
助大家了解心理学,在工作
和生活中灵活应用心理学策
略化解难题的好书。
——陈玮 北大汇丰商学
院管理实践教授,原万科、
滴滴高级副总裁
精彩页
第一节 什么是动机
简单来说,动机指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给它下的定义是“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在原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其目的和原因。动机的这些定义可以用来解释人们的各种行为。比如,戒烟是为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身体保持健康;努力学习、工作是为了学业有成、实现个人价值……当然,也有与行为直接相关的动机,如玩游戏是因为它可以带来愉悦感;画画是因为享受绘画的过程;有人因为高兴才唱歌跳舞,而不是为了让自己高兴才唱歌跳舞;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概念也与动机息息相关。
本能
有一类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是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的,人和其他动物天生就有,它是由生物的遗传方式决定的,这种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就是一种“本能”。
本能是为了使人类和动物能够事先准备好某种方式或力量,以便更好地生存。因此,本能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它可以解释人类与其他动物很多行为产生的原因。
动物具有大量的本能行为,比如我们熟悉的蜘蛛结网、蜜蜂采蜜、桑蚕吐丝、老鼠打洞等。本能行为经过了大自然的选择和漫长的演化。动物事先储备了这些行为或能力,当需要时可以直接做出这些行为或发挥这些能力,不需要再经过后天学习。
人类也有很多本能的行为。虽然人们经常说,刚出生的婴儿就是一张白纸,但事实并非如此。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展现出很多本能行为。比如,将新生儿以俯卧的姿势放入水中,他会很自然地做出游泳的动作,非常协调;用手轻轻触摸婴儿的脸颊,他会转过头来用嘴吸吮你的手指,这叫吸吮反射;用手指轻轻触摸婴儿的手心,他会马上握紧五根手指攥住你的手指,这叫抓握反射;伸出一根手指,在婴儿眼前慢慢移动,婴儿的眼珠会随你的手指移动,这叫视觉追随。这些都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在婴儿刚出生时,医生通常会检测婴儿的这类行为,目的就是看看婴儿的生理发育是否正常。
需要和内驱力
当生物体内的生理平衡被破坏时,如缺氧、缺水、缺能量等,生物就会补偿所需物质或能量,让自己回到平衡状态,如缺氧时产生呼吸的需要、渴了产生补水的需要等。在心理学上,这种解释行为原因的概念就被称为“需要”。
当然,需要不局限于生理的平衡。随着人的社会化发展,人们的需要会逐渐超越一般的生理范畴,拓展至各种复杂的社会生理需要。比如,有的人特别需要家人的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特别需要自尊,有的人特别需要成长的动力,等等。
一旦某种需要被识别,机体就会被唤醒,从而引导人们做出那些有目的、能够满足需要的行为。这种被唤醒的动力状态就叫作“内驱力”,它能驱使人们采取行动,以恢复生理平衡。比如,人在饥饿的时候会产生补充能量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唤醒机体,驱使人们马上采取摄食行为。这就是内驱力的作用。
不过,有时需要和内驱力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废寝忘食”就是虽然身体感觉饿了,但是并没有产生摄食行为内驱力。
诱因
诱因也是激发动机的一个重要条件。所谓诱因,就是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可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简单来说,需要和内驱力来自躯体内部,而诱因来自躯体外部。比如,饿的时候看到食物,渴的时候看到水源,都会使人们产生高水平的内驱力,驱使人们去摄取食物和水。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