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大清首富胡雪岩,幼时家贫,替人放牛为生;14岁时,胡雪岩进入钱庄干杂活,扫地、倒尿壶,得老板赏识,提为跑街;26岁那一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王有龄。 27岁时,胡雪岩在王有龄的资助下开办了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很快成为杭州巨富;38岁时,王有龄兵败自杀,胡雪岩改投名臣左宗棠门下;49岁开始,胡雪岩开办船厂、筹集军费、开办药店,扶摇直上,富甲天下;58岁时,因勋西征有功,慈禧御膳黄马褂,赏二品红色顶戴。 60岁时,丝价大跌,胡雪岩的钱庄周转不灵倒闭,慈禧下令革职抄家;3天之内,胡雪岩一贫如洗,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62岁,胡雪岩郁郁终老,埋骨杭州西郊乱石堆中。 目录 楔 子 001 第一章 003 第二章 025 第三章 072 第四章 112 第五章 143 第六章 159 第七章 189 第八章 227 …… 导语 本书是40年来讲透中国传统商人生存之道的至高经典! ◆从店伙计到大清首富花了30年,从首富到倾家荡产只花了3天!经商的看到生存的安全边界,从政的看到权力的雷区所在。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武侠小说有金庸,历史小说有高阳! ◆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擅长讲故事,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读者评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 ◆翻开本书,看当代历史小说巨匠高阳,重现一代商圣胡雪岩的辉煌与宿命。 书评(媒体评论) 名家/名人/媒体评价: ◆我相信绝大部分做企业的人都看过《红顶商 人胡雪岩》这套书,这书我看过两次。 ——马云 ◆高阳的小说我一直看。 ——张爱玲 ◆高阳的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买一本读一 本。 ——二月河 ◆高阳的成就当世无双,甚至难以找到继承人 。 ——张大春 读者口碑:【豆瓣评分:8.5】 ◆高阳大概是华语历史小说创作不可逾越的高 峰了! ——知乎网友 ◆高老的书读起来,故事衔接丝丝入扣,趣味 性非常强,让人捧起就不愿放下。 ——简书网友 精彩页 “小胡!”王有龄忍不住问了,“你说有事托我,快说吧!” “你打开来看,不要给人看见。”他低声地说,把手巾包递了给王有龄。 他避开行人,悄悄启视,里面是一沓银票,还有些碎银子,约莫有十几两。 “怎么回事?” “这就是你做官的本钱。” 王有龄愣住了,一下子心里发酸,眼眶发热,尽力忍住眼泪,把手巾包放在桌上,却不知怎么说才好。 “你最好点一点数。其中有一张三百两的,是京城里‘大德恒’的票子,认票不认人,你要当心失落。另外我又替你换了些零碎票子,都是有名的‘字号’,一路上通行无阻。”小胡又说,“如果不为换票子,我早就来了。” 这里王有龄才想出来一句话:“小胡,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 “朋友嘛!”小胡答道,“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 “唉!”王有龄毕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牵连不断。 “何必,何必?这不是大丈夫气概!” 这句话是很好的安慰,也是很好的激励。王有龄收拾涕泪,定一定神,才想起一件事:相交至今,受人绝大的恩惠,却是对他的名氏、身世,一无所知,岂不荒唐? 于是他微有窘色地问道:“小胡,还没有请教台甫?” “我叫胡光墉,字雪岩,你呢,你的大号叫什么?” “我叫雪轩。” “雪轩,雪岩!”胡雪岩自己念了两遍,抚掌笑道,“好极了,声音很近,好像一个人。你叫我雪岩,我叫你雪轩。 “是,是!雪岩,我还要请教你,府上?” 这是问他的家世,胡雪岩笑笑不肯多说:“守一点薄产过日子,没有什么谈头。雪轩,我问你,你几时动身?” “我不敢耽搁。把舍间略略安排一番,总在三五日内就动身。如果一切顺利,年底就可以回来。雪岩,我一定要走路子,分发到浙江来,你我弟兄好在一起。” “好极了!”胡雪岩的“好极了”,已成口头禅,“后天我们仍旧在这里会面,我给你饯行。” “我一定来。” …… 胡雪岩父死家贫,从小就在钱庄里当学徒,杭州人称为“学生子”,从扫地倒溺壶开始。由于他绝顶聪明,善于识人,而且能言善道,手面大方,所以三年满师,立刻便成了那家钱庄一名得力的伙计。他起先是“立柜台”,以后获得东家和“大伙”的信任,派出去收账,从来不曾出过纰漏。 前一年夏天跟王有龄攀谈,知道他是一名候补盐大使,打算着想北上“投供”、加捐时,胡雪岩刚有笔款子可收。这笔款子正好五百两,原是吃了“倒账”的,在钱庄来说,已经认赔出账,如果能够收到,完全是意外收入。 但是,这笔钱在别人收不到。欠债的人有个绿营的营官撑腰,他要不还,钱庄怕麻烦,也不敢惹他。不过此人跟胡雪岩很谈得来,不知怎么发了笔财,让胡雪岩打听到了去找他,他表示别人来不行,胡雪岩来另当别论,很慷慨地约期归清。 胡雪岩一念怜才,决定拉王有龄一把。他想,反正这笔款子在钱庄已经无法收回,如今转借了给王有龄,将来能还最好,不能还,钱庄也没有损失。这个想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悄悄儿做了,人不知,鬼不觉,一时也不会有人去查问这件事。坏就坏在他和盘托出,而且自己写了一张王有龄出面的借据送到总管店务的“大伙”那里。 “大伙”受东家的委托,如何能容胡雪岩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念在他平日有功,也不追保,请他卷了铺盖。这一下在同行中传了出去,都说他胆大妄为,现在幸亏是五百两,如果是五千两、五万两,他也这样擅作主张,岂不把一爿店都弄“倒灶”了? 为了这个名声在外,同业间虽知他是一把好手,却谁也不敢用他。同时又有人怀疑他平日好赌,或许是在赌博上失利,无以为计,饰词挪用了这笔款子。这个恶名一传,生路就越加困难了。 “谢天谢地,”胡雪岩讲到这里,如释重负似的说,“你总算回来了!不管那笔款子怎么样,以你现在的身份,先可以把我的不白之冤洗刷干净。” 润湿了双眼的王有龄,长长叹了口气:“唉,如果你我没有今天的相遇,谁会想得到我冥冥中已经害得你好惨。如今,大恩不言谢,你看我该怎么办?” “这要看你。我如何能说?” “不,不!”王有龄发觉自己措词不妥,赶紧抢着说道,“我不是这意思,我是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怎么样把面子十足挣回来,这我有办法。现在要问你的是,你今后作何打算?是不是想回原来的那家钱庄?” 胡雪岩摇摇头,说了句杭州的俗语:“回汤豆腐干,没有味道了。” “那么,是想自立门户?” 这句话说到了他心里,但就在要开口承认时,忽然转念:开一家钱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本钱也要有人照应;王有龄现在刚刚得了个差使,力量还有限;如果自己承认有此念头,看他做人极讲义气,感恩图报,一定想尽办法来帮自己,千斤重担挑不动而非挑不可,那就先要把他自己压坏,这怎么可以? 有些警惕,胡雪岩便改口了。“我不想再吃钱庄饭。”他说,“你局里用的人大概不少,随便替我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