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对于起步晚于西欧的日本而言,工业化是原有的经济和社会体制响应来自欧洲工业经济的强烈力量而开始的发展。这样的工业化是一种“混血型”结构,扎根于本国传统经济和社会,又与外来的欧洲工业经济相互交融。因此,日本的工业化并不是对工业化的歪曲,而是“后发工业化”的独特表现。19世纪中叶,以大炮和军舰为先导的西欧工业经济与锁国的幕藩体制下成熟的手工业和传统经济相遇,日本社会逐渐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派别。第一个派别以“西欧工业化”为目标,主张发展机械化大型工业;第二个派别以继续发展日本传统手工业为目标,给予欧洲工业经济以强有力的反应。这两个派别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带动了日本的后发工业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目录 第一章 工业化的起点 第二章 武士工业 第三章 明治维新与工部省事业 第四章 转型期的传统工业——原始工业革命 第五章 机械纺织工业的兴起 第六章 从工部省釜石钢铁厂到釜石田中钢铁厂 第七章 近代造船工业的形成 第八章 日本近代技术的形成 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导语 本书聚焦日本幕末时期至明治初期的近代技术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本书起点定在日本的近代工业化在面临问题与决定性策略的起步阶段,经历了从零到一的发展,而将大致的结点定在日本自诩技术上已经达到西欧国家成熟水平,实则存在严重弊端之时,其发动战争侵略与技术体系“强行发展”并行,导致了必然的失败,而技术也被打回到20世纪20年代水平。本书通过反思日本近代技术之路的成功与失败,深化了对支撑日本技术发展的内核之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