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价值研究(以北方草原为考察对象)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崔思朋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游牧生产方式是历史时期北方草原诸游牧民族的经典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草原环境、季节变化与草原承载力等相关自然要素做出的合理选择,也是不断适应草原地区恶劣自然环境、多变气候条件、牲畜繁育习性,并不断应对自然灾害侵袭,人与环境不断相互适应的精致选择、精准组合和精当创造。游牧生产方式有效维护了历史时期游牧民族生存发展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由此凸显其厚重的生存智慧,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样有其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
崔思朋,现任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史方向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内蒙古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史、环境史与北方民族历史。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主编出版《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三卷本)等。
目录
导论 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上编 游牧生产方式溯源及发展阶段
第一章 游牧生产方式之起源探析
第一节 游牧生产方式出现的自然前提
第二节 游牧生产方式出现的社会前提
第二章 秦汉至宋元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初步发展及奠定阶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生产方式初次繁荣阶段
第三节 隋唐时期:游牧生产方式曲折发展阶段
第四节 两宋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恢复与再度发展阶段
第五节 元朝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繁荣与鼎盛阶段
第三章 明清以来游牧生产方式的衰落及变迁
第一节 明清以来游牧生产方式衰落及变迁表现
第二节 明清以来游牧生产方式衰落及变迁成因
中编 游牧生产方式之生态价值
第四章 游牧生产方式对草原土地资源的生态利用
第一节 游牧民族土地利用方式的解读
第二节 游牧民族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价值
第三节 生态土地观念指导下的生态生存空间
第五章 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维度解读
第一节 游牧生产方式的历史传统
第二节 游牧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
第三节 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审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哲学智慧
第一节 遵循自然:游牧生产方式的前提基础
第二节 能动功能:游牧生产方式的动力源泉
第三节 顺势而为:游牧生产方式的终极趣旨
下编 游牧生产方式之生态启示
第七章 游牧生产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启示
第一节 游牧民族生态土地利用方式何以出现
第二节 对比维度下游牧民族土地利用的生态性
第三节 游牧民族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启示
第八章 从生态环境史看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平衡向度
第一节 适应自然: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诉求
第二节 合理利用: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功能
第三节 游牧生产方式对历史时期草原自然环境影响考察
第四节 格局构建: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空间
第九章 游牧生产方式对草原环境的合理利用及启示
第一节 生态价值: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思考
第二节 时代借鉴:游牧生产方式利用的历史经验
结语 发扬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价值。追求人与草原和谐发展之路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存
在东西延伸长达万里的草原
地带,以草原作为根基,在
三四千年的历史中,成就了
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伟
大的草原民族。历史上,对
于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
利用水草资源的方式,无论
是驰骋在草原上的当事者,
还是远在农耕区的旁观者,
均习以为常。《辽史》载: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
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
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
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
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
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
限南北也。”“天时地利所以
限南北”,既是古人理念中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方式构
成的对应关系,也是人类适
应环境而选择自己生存方式
的结果。这其中不仅包含内
在的科学元素,也存在值得
思考的学术问题。
古人从事什么样的生产
方式,很少得到官方或有识
之士的指点,僻在乡野,脚
踏实地,一代又一代人本着
求生的意愿,不断摸索,有
成功,更有失败,最后沿承
下来的应是人与地之间最合
理的组合形式。无论是哪一
个时代,人要活着,总要动
用资源,农业、畜牧业都是
如此,确切地讲,人与地之
间的组合形式就是使用资源
的方式,依循四季的轮回,
农业固定在同一块土地上,
通过人的劳作年复一年获得
生产品;游牧业则是在逐水
草的流动中,从一地到另一
地获取水草。农业为什么能
够固定在同一块土地上,源
于人工施肥,使土地连年有
收成;游牧为什么需要逐水
草,是因为没有任何一块草
地能够供给畜群连续啃食,
一处草吃完了,就要接着找
另一处。为了追寻畜草,移
动成为游牧生活的主旋律。
依牧草的生长与分布特征每
户牧民的游牧空间或分为四
季牧场,或分为三季、两季
牧场,每个季节牧场内又以
安营扎寨的营盘为中心,每
日变换放牧地点,三五日后
营盘四周的牧草吃光,则拔
营转移到新的放牧点。与农
民安土重迁不同,游牧在于
流动,也更注重流动的权利
,因为只有在流动中才能追
逐到不断更新的牧草。
大自然的禀赋,决定了
人类生产方式。北方草原地
带,游牧民族有着数千年的
历史,他们不但营造了欧亚
大陆舞台上最壮观的一幕,
也在逐水草的生涯中找到了
牧草与畜群契合的生存方式

讨论一个地区应该选择
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几乎不
是古人的习惯,古人善于实
践,今人擅长讨论,或对古
人的做法给予肯定,必有发
扬光大的措施;或对古人的
做法持以否定,则兴改弦更
张的举措,讨论草原游牧方
式也是如此。
中国东西之间降水量的
差异,附之地形的变化,导
致农耕区与非农耕区形成东
西分异。农牧之间的交界地
带大致沿大兴安岭经明长城
至青藏高原边缘,在自然环
境的控制下,此线以东为农
耕区,西为畜牧业区。农耕
区与非农耕区之间存在农牧
交错带,资源禀赋决定这里
不同于纯粹的农耕区,也不
同于草原放牧区,今日这里
在以农业为主的背景下,呈
现农牧兼业状态,历史时期
农牧业持续性地徘徊在这一
地带,最终农业强制性进入
,在这一区域拥有优势。综
合而言,历史时期除西辽河
流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外,
几乎40°N以北、大兴安岭
以西的草原地带都可以成为
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
地带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
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
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
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
绿色长廊。
崔思朋《游牧生产方式
及其生态价值研究——以北
方草原为考察对象》,以农
牧交错带为起点,探讨了内
蒙古草原游牧方式的时空变
迁,无论是作为研究区域,
还是研究内容,都具有意义
。这部著作希望用科学的理
念,讨论游牧生产方式的生
态价值,唤起我们对草原游
牧业的再认识,也许,只有
经过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
真正站在科学的平台上去评
价人类走过的历程,评价北
方草原这块土地上的辉煌。
时代在发展,面临的问
题也大不相同,也许,数千
年中经历过辉煌的草原游牧
业,会在社会变迁中渐行渐
远,但离去并不意味着没有
价值,而是无奈。
韩茂莉
2022年8月20日于北京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