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13年,作者将女儿凯蒂在学校被欺负的遭遇发到了博客上,这篇博客得到了迅速传播,一个网络社区对她的支持还引来了国际关注。从此之后,她变成了反霸凌运动中的一个出人意料的声音。本书中,作者把一些权威人士的专业意见与处理过相关遭遇的家庭所讲述的故事结合起来,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战略和具体的措施,来教育孩子们敢于说出来,并让他们更有自信;勇于面对残酷的现实;解决冲突;应对他人的戏弄、嘲笑、拳脚攻击和网络上的打压;在技术与媒体领域,当个聪明的消费者。作为一位母亲,她号召社会各界——家庭、学校、社区、零售商、明星和媒体——认真检查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并共同承担责任,来创造一个懂得包容与尊重的文化氛围。 本书昭示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如何共同作用,从而防止霸凌的发生。 作者简介 卡丽·戈德曼,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美国“今日芝加哥”(Chicago Now)网站知名博主,长期关注校园霸凌及针对孩子的网络霸凌问题。美国《今日心理学》《赫芬顿邮报》等知名报刊上发表过数篇与霸凌有关的文章,不定期为美国国家公共电视台(NPR)、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广播公司(ABC)撰写反霸凌专题文章。在校园霸凌、网络霸凌等社会问题上,有着独到见解。 目录 推荐序 序 第一部分 凯蒂的故事 第一章 反霸凌从一年级开始 第二章 最小的绝地武士 第三章 社区的回应 第二部分 易受霸凌的高危群体 第四章 从“极客女孩”到“荡妇”:做女孩意味着什么? 第五章 公主男孩们 第六章 举止不寻常的孩子和生病的孩子 第七章 容貌有异及身体残疾的孩子 第八章 性取向异常的孩子 第九章 网络霸凌的受害者 第十章 霸凌对大脑产生的有害影响 第三部分 预防、干预与和解 第十一章温暖的家庭环境很重要 第十二章 对网络技术、媒体使用设限 第十三章 友善比刻薄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十四章 性别划分与霸凌 第十五章 儿童不要过早性感化 第十六章 学校在性格教育中的作用 第十七章 社交和情绪学习 第十八章 霸凌者也痛苦 第十九章 正确回应受害者 第二十章 尝试修复性正义 第二十一章 应对嘲讽的有效策略 第二十二章 让旁观者变为目击者和盟友 第二十三章 网络声援替代网络霸凌:真实生活中的美满结局 结语 致谢 文献 资源 附录 1 几个前景广阔的项目简介——基于研究的预防霸凌和性格塑造项目 附录 2 两个霸凌调查样例 附录 3 性骚扰调查样例 参考文献 引文注释 序言 近20年来,我一直致力 于研究霸凌现象,力图在 美国的学校推广防止霸凌 的措施。面对我们在创建 安全校园,防止学生产生 自杀念头和尝试自残行为 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我为 何仍深感失望?为何孩子 们仍在频繁霸凌他人?既 然政府说我们构建了经实 践检验有效的校园防霸凌 体系,为何我们却没能减 少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 降低儿童和青少年参与霸 凌事件的可能性?我能举 出许多理由来解释为何校 园霸凌事件不减反增,但 在我看来,最明显的一个 原因是研究者、实践者( 包括学校老师和行政人员 )及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和 合作。学者进行调查研究 后往往把结果与其他学者 分享,却很少把成果转化 为实际的校园防霸凌措施 。于是,这种学术上的隔 离或精英主义让实践者不 禁质疑研究者是否真正能 如其所承诺的在现实中防 止霸凌提供解决方案。另 一方面,很多退休教师、 忧心忡忡的父母,以及其 他一些关注此事的社区工 作者编写了不计其数的书 籍,开设了很多课程,却 忽视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同 辈伤害、欺侮攻击和霸凌 这一话题的发展趋势、社 会影响,及学术成果。正 因此,学界与实践之间的 鸿沟之大,是我们几十年 未曾见过的。 霸凌现象驱之不去,难 道不让人惊讶吗?卡丽·戈 德曼(Garrie Goldman) 的这本《反霸凌——我们 这样做》总算让我松了口 气。最初卡丽找到我,跟 我分享她女儿凯蒂的故事 和写作这本书的想法,我 听得很入迷,不禁说道:“ 好,你是想跟所有人,跟 学者、家长、流行心理学 作者,都去谈论霸凌吗?” 听到卡丽的肯定回答后, 我的确激动不已,但我也 承认,我不相信她真能把 这件事做成。她选择用事 实说话,写出了这本书来 给我看,研究、实践和真 实案例在书中彼此交织, 相辅相成。在这本书中, 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心理学 和社会学中关于攻击和霸 凌的理论对卡丽和其他美 国学校学生身上发生的故 事做出了详尽解释,涵盖 到这一问题极为复杂的方 方面面。卡丽把女儿凯蒂 的故事放到我们所生活的 复杂的两性世界中去讲述 ,提出要把霸凌理解为一 个与性别有关的问题,它 需要一个基于性别的解决 途径。这一认识至关重要 。如果霸凌和同伴欺侮没 有被理解为一个同伴间跟 风的现象,而被认为不过 就是孩子之间以互不尊重 、尖酸刻薄为荣,仅仅为 了达到排斥和羞辱他人的 目的,凯蒂的悲剧就不会 上演。在一本书中,作者 让我们幡然醒悟,从家庭 、校园到社区,霸凌和同 伴欺侮之所以蔓延开来, 成年人所扮演的角色至关 重要。这本书清楚地揭示 了,成人需要花更多时间 评估他们自身的态度和行 为,它告诉我们—防止霸 凌,人人有责 总而言之,本书昭示了 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如何共 同作用,从而防止霸凌的 发生。关于学界对儿童霸 凌问题发展的研究,卡丽· 戈德曼取其精华,对于个 体、同伴、学校、家庭和 社区成员采取的错误做法 使霸凌现象不但没有被遏 制,反而愈演愈烈提出了 许多警示,并讲述了我们 怎样才能通力合作,减少 霸凌。她的文风和叙述既 让读者体会到通过研究探 寻应对霸凌有效途径的重 要性,也让读者明白,了 解那些儿童和他们家人的 真实经历能够提升研究的 水平。她敢于冒险讲述自 己女儿的故事,并在讲述 中拉近了科研与实践之间 的距离,这值得赞叹。感 谢你,卡丽,激励我继续 从事与霸凌相抗争的事业 ! 导语 本书是一个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遭到校园霸凌后,对如何预防和解决霸凌问题所进行的全方位调研和解读,并提供了切实有用的反霸凌方法。 本书重要特点: 1.虽不是专家的写作,但仍包容了霸凌研究各个层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从霸凌的社会、心理原因,到社会、学校、家庭、个体该如何预防和反对霸凌,既有各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又有对各领域的霸凌者、受害者、反霸凌人士的访谈。从理论到实践,内容极为丰富。 2.从切身利益者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切关注与讨论,并给出了许多应对措施。霸凌这一主题与家长、老师、孩子都有着切身利害关系,家长该怎样观察孩子是否受到霸凌,该如何回应遭受霸凌的孩子,如何教孩子应对霸凌者的嘲讽,如何向老师反映,促进校方处理霸凌事件,如何与霸凌者及其家长沟通,等等。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详尽研究如何与霸 凌行为作斗争的指南……无 论你家是男孩还是女孩, 对于家长来说,这都是一 本必读书。书中提供了青 少年安全探索社交丛林的 秘籍,以及如何寻求援助 和具体执行方法 ——《柯库斯评论》 戈德曼的这本书叙述条 理清晰,读来令人信服, 为霸凌这个国际性难题提 供了深刻的洞见。她还巧 妙展示了人们如何在学校 或社区齐心协力地祛除除 霸凌行为。 ——《纽约图书杂志》 精彩页 11月的一个早上,凯蒂从自己的午餐包中掏出了她的“星战”水壶,说:“我不想带这个水壶上学去了。太小了。” “你不是很喜欢这个水壶吗?”我问道。 凯蒂回答说它太小了,接下来在橱柜中仔细翻找,直到找到了一个粉红色的水壶。“我带这个。”她说。 我百思不得其解:“凯蒂,这个不比你那个‘星战’的大呀。实际上我觉得这个还更小呢。” “这个就好。我就拿这个。”她坚持道。我一直问她是什么原因,因为这在我看来说不通。忽然间,凯蒂哭了起来。 她哭喊着:“一年级的男生吃午饭的时候都笑话我,因为我有个‘星战’的水壶。他们说‘星战’是男生的专属。我在储物柜打开包的时候他们就这么说,吃午饭的时候和午休的时候还在说。他们笑话我。” 才这么小的年纪,凯蒂就已经为这个几个月前给她带来这么多欢笑的水壶而感到尴尬了。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我感到很奇怪。孩子们发现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就要从恶语相向开始,逼她改变吗?我的女儿为了能被他人接受,就一定要服从吗? 让我迷惑不解的是,我了解这些一年级的男孩子。他们不是什么小恶棍,专门欺负我女儿,他们每个人都是很好的孩子,凯蒂能跟他们玩得很开心。但你如果让这些男孩子成群结队,他们或许就开始觉得脆弱,缺乏安全感。或许他们霸凌他人是为了逗人发笑;抑或是如果他们嘲笑凯蒂.就没人敢嘲笑他们了;或许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凯蒂的注意。而在这么小的年纪,他们的社交技能很有限。或许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凯蒂会有什么感受。 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才能界定凯蒂的经历。这仅仅是一场嘲笑吗?我很好奇,便上网做了个小调查。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凯蒂正在经历两种类型的霸凌:言语嘲讽和社交关系霸凌。根据霸凌调查领域著名作家丹·奥维斯(Dan 01weus)所言,凯蒂的经历可以算是霸凌,因为:(1)那些指向凯蒂的言论是消极的,是凯蒂不想接受的;(2)这种嘲讽一次又一次地发生;(3)势力对比不平衡(多个男孩子对凯蒂一人)。霸凌现象有种持续性,最早是从类似凯蒂所经历的这种较为温和的事件开始,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较长时间的折磨。如果不加干预,随着这些男孩按部就班、顺顺利利地上中学,他们的攻击行为加剧也就不足为奇了。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早期干预能够达到后期预防的效果。相反,认为嘲讽他人是“男孩子就该做的事情”或者“校园里的一种成长仪式”而对其置之不理,会让人觉得这种行为是正常而可以接受的。 真正让我感到伤心的是凯蒂想要妥协,这样她认为就可以融入集体了。有些孩子在被招惹后会发脾气,变得有攻击性,但凯蒂选择了沉默,希望能通过不引起关注来将所受攻击的影响降到最小。“凯蒂,跟别人不一样没什么不好。不是所有的女孩都要用粉色的水壶喝水。”我鼓励她。 P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