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以工农等非精英为主体的大众教育是20世纪中国特有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往往将大众教育归入社会教育的范畴。然而,20世纪中国革命的路径深刻地改变了源于欧洲现代市民社会的教育理念。本书通过个案呈现大众教育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聚焦三派知识分子和政治力量有关工农等非精英大众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他们来说,工农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识字、算数。大众教育既是这些不同派别知识分子和政治力量接触和认知大众的方式,也是他们改造和动员社会群体的重要场域。 作者简介 冯淼,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学士、纽约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近代革命文化、社会思想史、跨国视野下的中国革命与革命史。在《文学评论》、《开放时代》、《史学理论研究》、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民革命与大众的兴起 三 教育与政治 四 生活教育与大众教育 五 “大众”和日常生活 六 材料、方法和章节安排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由革命到日常:工作重心变化与知识分子聚集城市 一 工作重心的变化 二 革命知识分子聚集上海 第二章 《读书生活》与面向识字劳工的教育 一 读者指导部和《读书生活》 二 记录生活,组织情感 三 认识生活 小结 第二部分 第三章 生活教育:陶行知及其乡村社会教育观 一 陶行知与教育普及问题 二 见证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的崛起 三 “伪知识”阶级与对知识和教育私有权的批评 四 晓庄的“新教育”实践 五 “中心学校”的建立 六 组织乡村公共事务 七 重新组织乡村生产,展望新机器文化 小结 第四章 从生活教育到大众教育 一 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大众教育”的提出 二 创造“大众文字”和“大众文学” 三 “大众歌曲”和“大众唱歌团” 四 重新定义“大众之德” 五 教育、阶级和团结统一的对话 小结 第三部分 第五章 另一种“走向大众”: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的“民智”说 一 危机中转向文化运动 二 陈高佣关于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文化论说 三 文化的“精神方面”与“物质方面” 第六章 全国读书扫盲运动 一 发展主义还是保守革命 二 规范“读书”实践,规训民众日常 三 民众教育话语中的农民、工人和精英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跨学科视野下的“群众”历史——评肖铁《革命之涛:现代中国的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