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君子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树敏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君子·兰》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心思变、人心思富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纠缠、时世的光怪陆离,充分反映了时代转折期的社会现象与生活图景。
作为朱树敏的长篇处女作,这部小说呈现了他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体现了他对社会、对人物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对文学的深情追求。
作者简介
朱树敏(1952年11月6日-2021年4月17日),笔名朱朱,浙江桐乡人。爱祖国,爱家乡。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青年,中途搁笔三十多年,退休后重拾爱好,投入写作,《君子·兰》系其长篇小说处女作。
目录
《君子兰》无目录
序言
走着走着,朱朱不见了
王立
人到中年后,总是时时
泛起伤春悲秋之感。梁实秋
在散文《中年》中写道:“
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
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
人中年的写照。”少年多,
当然是令人喜悦的,而故人
死,则未免惹人伤心。虽知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是不能
违背的自然规律,然而,身
边的某个人说没就没了,总
是令人既惊且痛的。
朱树敏,笔名“朱朱”。
二○二一年四月九日下午入
院,四月十七日上午去世,
年仅六十九岁。
朱朱是暮春四月化灰的
,苦夏过去了,秋色亦深了
——这一晃竟已五个多月了

时间是无法挽留的,正
如逝去的生命,一朵凋花,
一片落叶,再也回不到树枝
上,人亦如此,一旦谢世了
,就永远离开了人间。
只有记忆,能使故人旧
事浮现而来,仿佛就在眼前


我与朱朱相识于一九八
五年。这一年,濮院镇文化
站负责人周敬文把镇上与乡
下爱好文学的人召集起来,
组织成立了梅泾文学社,翌
年创办了《梅泾文学》。
那时的朱朱三十多岁,
身材高大,英姿勃发,作为
濮院镇的居民,他经历过生
活的磨炼,人又聪明幽默,
毫无疑问是文学社的骨干人
物。而我比他年少十余岁,
应是他眼中来自乡村的青涩
小弟吧。
朱朱参加了文学社后,
积极采风,勤奋写作,十分
的活跃。他融入桐乡的文学
界,上沈园,下煤矿,去缘
缘堂……他写的微型小说在
嘉兴市“‘天天杯’微型小说大
奖赛”中获了奖,引起了文
学社同仁的轰动,既为他热
烈祝贺,又暗暗自我激励。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
一个充满梦想与激情的时代
,这在朱朱身上体现得尤为
明显。作为知青,朱朱下乡
插队,在广阔的天地里“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回
城后被安排在镇上的缝纫机
零件厂工作,他要夺回失去
的时间,上夜校,学日语,
读英语,爱好写作……豪情
满怀,不亦乐乎。
朱朱还有一个最大的爱
好,就是下象棋。他沉迷在
楚河汉界的对决中,运筹帷
幄,征战沙场。棋局博弈,
考验的是人的智慧与心性。
而他的夫人张季萍,是镇上
象棋女子选手,可谓夫唱妇
随。那时,我还不认识张季
萍,后来从她的文章中得知
,他们夫妻俩同时加入了棋
类协会;一有机会就去桐乡
、嘉兴等地看象棋比赛,通
常是朱朱骑着二十八寸永久
自行车,书包架上坐着他的
夫人。不知为什么,看到这
个细节,我的心中总是充满
莫名的感动。
一九九○年,周敬文调走
了,去桐乡文化馆工作,执
编《桐乡文艺》,梅泾文学
社的活动因此不再正常,虽
然每年一期的《梅泾文学》
照常编印,但是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的蓬勃激情显然已渐
渐消隐了。这是因为经济大
潮的汹涌到来,席卷了文学
梦想的空中楼阁。在滚滚红
尘中,人的任何梦想,若自
我考量不能修成正果的,迅
速抽出身来面对现实,不失
为明智的选择。美国心理学
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七
个层次,梦想或理想的实现
是最高层次,要想得到“自
我实现”,如果没有天纵之
才,那只能沉下心来,首要
解决柴米油盐等物质问题。
何况当时的濮院正在“无
中生有”地创造一个羊毛衫
市场,似乎遍地是黄金,全
国各地的客商蜂拥而至,前
来淘金。
人心思变,人心思富,
暂且把文学梦搁置起来。
尽管我与朱朱仍在一个
镇上,但是失落于茫茫人海
中,淡了联络,各自在生活
的轨道上运行着。

年复一年,时光飞逝。
从二○一四年六月到二○
一五年十二月,濮院古镇居
民万人大迁移,开始旧镇改
建,有机更新。二○一六年
初,我与陈滢看到许多居民
迁居到了嘉兴、梧桐等地,
便设想创建一个文化平台,
既能使濮院百姓抒发乡愁,
又能使新居民了解濮院,从
而展现江南人文之魅力。想
起元至正十年(1350年)
的春天,濮氏家族发起过一
场轰轰烈烈的“聚桂文会”,
邀请元末文坛领袖杨维祯为
主评裁,东南文士以文卷赴
会者五百多人。其时,群贤
毕至,诗文锦绣。这场吴越
古镇的文学盛会,令六百六
十六年后的我们依然神往不
已,觉得这张小镇文学的金
名片在历史的尘埃中湮没得
太久太久了,便决意通过微
信平台发起网络版“聚桂文
会”,以期“重拾辉煌,照亮
未来”。二○一六年四月二十
四日,我们在桐乡市文联举
行了“聚桂文会启动研讨会”

……
二○一九年的脑梗,二○
二○年的车祸,这是生命之
神对朱朱发出的警讯。
朱朱的身体状况究竟如
何,我是不知道的,只知道
他依然会来濮院参加有关文
化活动。如二○二一年一月
九日《濮院记忆》首发分享
会,一月十八日《濮院古镇
商贸旧事》首发座谈会,三
月二十八日梅泾社区《梅泾
文学》座谈会,朱朱都从嘉
兴赶来参加了,只是他已不
再骑着电瓶车来回,而是通
过公交车或搭便车往返。每
次看到朱朱,可以明显感到
他的消瘦与憔悴,木讷之间
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然而,朱朱的心中依然
燃烧着文学梦想的熊熊烈火

在《君子·兰》连载过程
中及之后的
导语
小说的主线描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江南某衬衫厂分管营销的副厂长唐万军不甘庸碌生活,毅然自砸铁饭碗,与在饮服公司工作的妻子、上海女知青陈玉兰一同下海经商,开门店、下西南、进上海、建工厂;小说副线以配角陈玉兰妹妹陈玉菊、姐姐陈玉梅的命运沉浮,以及唐万军与陈玉兰的儿子唐平的成长过程,增添小说人物的故事饱满性。小说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穿插,避免平铺直叙的呆板,以一代人的成长变化来反映这个时代。
后记
张季萍
朱树敏,笔名朱朱,离
开我们已经一年半了。如今
,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君子
·兰》即将出版,作为他的
夫人,我十分欣慰。可惜树
敏没有看到《君子·兰》的
成书,我想他的在天之灵一
定会感应到的,也一定会很
兴奋,我觉得他会大声地唱
一首歌——《把根留住》。
记得一九九五年春天,在成
都的一家餐厅的楼上吃饭时
,他即兴唱了《把根留住》
这首歌,引得楼上楼下的顾
客和服务员全都跑了出来,
纷纷打听是谁在唱卡拉OK
,还有人跑上楼来,在我们
的包厢门口围观,以为来了
歌星。时至今日,他的英姿
犹在眼前,他浑厚、激昂的
歌声仍回响在我耳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
树敏就是个文学青年,他喜
欢看书,喜欢写作,参加了
濮院镇文化站周敬文组织的
文学小组,经常出去采风、
参与读书活动。一九八五年
,树敏与文友们一起创刊了
濮院镇《梅泾文学》杂志。
他写了很多小说,投稿到报
刊,当然大部分都被退稿了
,但其中有一篇微型小说《
评先进》获得了嘉兴市举办
的大奖赛一等奖。树敏喜欢
下棋,喜欢足球,还在将近
四十岁时考了个三级足球裁
判。他喜欢一切能够接触到
的社会活动。
二○一六年,王立先生一
家创立了聚桂文会工作室,
掀起了濮院民间文学活动的
高潮,使广大文学爱好者有
了一个文学交流的平台,我
与树敏都加入了这支队伍。
那时,他写了许多回忆故乡
往事和知青生活的文章,找
到了写作的感觉,他觉得写
短文不过瘾,心中萌发了创
作长篇小说的想法。他基于
对改革开放后濮院羊毛衫市
场发展历程的了解,希望通
过描写一批商海弄潮儿的故
事,表达他对这个年代的认
知和理解。
在九十年代初,树敏辞
职办羊毛衫厂——准确地说
是一个家庭小作坊,那时濮
院有很多这样的羊毛衫厂。
书中主人公的原型是一个到
我们厂里拿货的老板,他从
商海起伏到走向成功是很典
型的例子,“君子·兰”是他
门市部销售的羊毛衫的商标
。当然,树敏书中所写的情
节不全是这位老板的经历,
而是综合改革开放初期经商
人奋斗、生活的故事塑造的
人物形象。
《君子·兰》这部小说,
汇聚了树敏的经历、知识,
对人物的观察力、想象力,
以及对文学的深情追求。树
敏希望用他的文字记录时代
变迁对于个人、生活的巨大
影响。
树敏退休后,在嘉兴武
警医院做保安,后又到医院
药库工作。这部小说大部分
是在药库里写作的。药库的
同事和医院的一个护士长,
是他每天写作的第一读者。
树敏在家里,经常把自己关
在书房里,有几次半夜里灵
感来了,他赶紧起床记录了
下来,有一天早上,他兴奋
地说:“昨夜睡梦中有了灵
感,两点钟起来写了三千字
。”这部小说倾注了他的全
部心血,是他一生的知识积
淀与长久的静思默想,找到
了最好的表达方式,因此喷
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经
过一年的写作,一气写下了
三十万字,他还意犹未尽,
准备再写一个中篇。他希望
这一生能以文字为自己留下
人生的痕迹。
二○一九年,树敏的长篇
小说《君子·兰》正在聚桂
文会公众号连载时,不幸患
了脑梗。二○二○年夏季,
桐乡市委宣传部在濮院调研
长篇小说创作状况,座谈会
上,大家讨论了树敏的《君
子·兰》,认为要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修改,尤其是要压
缩篇幅,使文本更加精练,
争取早日出版。那时树敏已
力不从心了,他遗憾地对我
说:“现在我的思路断片了
,这书暂时不能出版了,等
我的头脑清爽一点再改吧。

二○二一年四月十七日,
树敏因突发脑出血而不幸去
世。
《君子·兰》付印问世,
是树敏生前未了的心愿。在
此,我代树敏感谢桐乡市委
宣传部、市文化局与市文联
的关心和支持;感谢王立先
生及出版社编辑的整理、修
改;感谢陈滢女士的联系与
运作;感谢聚桂文会各位文
友一如既往的关注!正是在
大家的合力推动下,树敏这
部长篇小说最终得以出版。
同时,感谢喜欢和关注
《君子·兰》一书的读者朋
友们。
写于2022年晚秋
精彩页
01
香烟夹在指,看报数铅字。一日三餐粥,混过八小时。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许多集体工矿企业上班族每天的真实写照。
唐万军所在的浙北一家衬衫厂也不例外。产品没有创新,严重积压,设计、销售人员没有积极性,工人上班迟到早退,工资发了上月没下月,全厂两百多号人几乎都守在一口大锅边,眼看着里面的饭一点点少下去。任你依靠再厉害的行政手段也根本无法管理下去。衬衫厂距离真正的死亡真的已经不远了。其时,全国部分农村的包田到户轰轰烈烈已经初见成效,农民兄弟干劲十足,收入比人民公社时翻了几十番。
厂长万分揪心,唐副厂长也急。一次会议后,厂长留下他来商议,提出一个在当时绝对是吃豹子胆的想法,唐副厂长听后,举双手赞成。
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大胆向农民兄弟学习,在厂里搞承包制,以期调动职工积极性,彻底打破大锅饭!在浑浑噩噩中杀出一条血路,做全中国第一家吃螃蟹的集体企业。这个想法堪称疯狂,一旦触礁,本就漏水的破船将会即刻倾覆。说干就干,胆大妄为的两个人顶着各种巨大压力,下定决心,艰难迈出了针对现状改革的第一步。首先从销售人员抓起。厂里库存多,就按库存量分发给每个销售人员,在所有库存打七折的基础上,再从销售款中提取百分之二十作为工资奖金。取消基本工资,每月只发生活费。差旅费报销,但请客送礼吃饭自己负责。愿意的做,不愿意的调换工种。设计人员需根据市场不断创新,工资奖金与产品销售业绩挂钩。工人根据每个人生产的质量与数量设立奖惩制度。凡不服从分配的辞退。尽管有重重反对、怨声载道的声音,压力阻力巨大,但改革还是雷厉风行地在全厂推行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叛逆的改革却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到一年,企业从濒临倒闭到盈利400万,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被当地政府树成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后,又接连被市、省、中央当成改革成功的典型而在全国推广开来,开启了全国集体工矿企业改革开放的大幕。
一时间,衬衫厂红遍全国,各地来参观取经的人几乎把厂门口的条石踏穿。厂长的名字一夜间家喻户晓,继而让全国人民津津乐道。
出名后的厂长异常繁忙,经常被全国各地企业邀请去介绍经验作报告,厂里的生产只有在每天晚上电话遥控指挥,苦不堪言。奇怪的是,同样一个衬衫厂,知名度提高后,厂里的订单雪片似的飞来,连多年积压的库存也销了个精光。唐万军每天面对催货电话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虽说承包制充分激发了一线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但人毕竟不是机器,因此作为分管营销的副厂长,面对大好形势,力不能及,到了焦头烂额的地步。厂长有厂长的难处,唐副有唐副的难处。
唐副还有一个难处是,按定下的报酬合同比例,随着利润的增加,正与副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有什么办法呢,白纸黑字自己签下的奖金分配合同,要么一天到晚继续手忙脚乱当唐副,要么舍弃相较于工人还算丰厚的薪水甩手走人。
当时,全国正卷起一股辞职干个体户风潮,社会上挣钱十分容易,随便弄个什么买卖都能赚钱。报纸上电视里常常在报道今天哪里出了个万元户,明天哪里又出了个手握大哥大的超万元户,听了、看了超刺激,让人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不已。万元户啊!在月工资加奖金只有小几百元的年代,大哥大与万元户对唐副来说绝对是个致命诱惑。
唐万军坐不住了,思来想去,他决定走,辞职去捧泥饭碗。他把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并开玩笑说:“你在饮服公司好好干,不要辞职,给我们家留条退路,要不然失败了我与儿子连口汤水都无处去喝了。”
妻子陈玉兰,是上海来本地插队的知青,身材高挑,皮肤白腻,袅袅婷婷,风姿绰约。人到中年,精致的脸上依然生动,一双眼睛大而深邃,上眼睫毛自然翘,有心看人时,双眼仍会闪发出蓝荧荧之摄魂电火花。唐万军有一次在朋友聚会上喝高后吹牛皮时,称自己便是被这女人的电火花电得晕晕乎乎,而后彻底缴械投降的。而当年对唐万军“闪电”甚至“打雷”的姑娘岂止是个位数,陈玉兰后来说起往事,也是一脸胜利的表情。
唐万军是家中独子,按当时政策是不用去插队支边的,因此也就早早进了这家在当时来说县城里的头牌二轻企业衬衫厂。虽说衬衫厂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不过由于厂里生产任务都是由上级单位二轻总公司定额定单计划生产销售,生产任务、工资收入旱涝保收,无须厂领导干部多动脑筋,因此厂里一套领导班子几十年如一日,踏着早八点的铃声进办公室,然后泡一缸“滇红”,点燃一根“西湖”,这时邮递员到了,党报、省报、市一级报刊纷纷送到,新的忙碌的一天就此开始。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