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代宫廷戏曲与外交研究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王春晓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明代宫廷戏曲的编制、演出,始于太宗洪武时期,迄至南明弘光小朝廷灭亡,前后延续近三百载,期间虽历代各有所发展变化,但均有着较为严格的体制。宫廷戏曲编演与民间不同,除了一些娱乐性内容外,还有着较明显的礼乐特征。因此,宫廷戏曲承应与当时的礼制关系极为紧密。明代宫廷戏曲在作为礼乐的一部分是如何参与对外交往的,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本书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明代各个阶段的宫廷戏曲是如何表现、反映当时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从“中国的中国”到“亚洲的中国”再到“世界的中国”的转变。与历史文献以文字、图片或实物等进行客观记录不同,宫廷戏曲中所呈现出来的天下观、华夷观更倾向于“天子”意志的主观表现。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明代宫廷戏曲及其与外交的关系进行了探赜。洪武至宣德时期,明代经定鼎、靖难、迁都等后政治统治渐趋稳定,逐步建立起系统的礼制、乐制和戏曲承应制度;正统至隆庆时期,宫廷戏曲的承应渐趋繁荣,其中的一些具有明确的礼乐性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往状况;万历至崇祯时期,明祚如溃瓜,但崇祯之外的万历、天启两朝宫廷戏曲承应却呈现出与时局相左的鼎沸之势;南明享祚较短,且与清朝存在政权上的短暂对峙和时间交叠,故本书对弘光之后的隆武、绍武、永历时期暂未探究。
作者简介
王春晓,外交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戏曲等。
主要学术成果有:《乾隆时期戏曲研究——以清代中叶戏曲发展的嬗变为核心》(独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蒋士铨中年书院时期剧作研究》(独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西厢记》(“中华经典指掌文库”,中华书局,2015),《西厢记·窦娥冤》(“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书局,2016),《西厢记》(“中华经典名剧”,中华书局,2016)等。在《文化遗产》《戏曲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等期刊独立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概述
三、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洪武之奠基
第一节 礼乐制度与宫廷戏曲
一、崇雅而未弃俗
二、礼乐机构的赓继与改革
第二节 朝贡制度与宫廷戏曲
一、朝贡制度的确立
二、宾礼、嘉礼、吉礼与宫廷戏曲
三、宫廷戏曲中的外交思想
附:《太和正音谱》中的外交
小结
第二章 永乐至宣德时期
第一节 永乐时期的赓继与新变
一、乐制、乐章
二、祥瑞与朝贡
三、《永乐大典》所收戏曲、藩王戏曲及其他
第二节 洪熙、宣德时期的短暂过渡
小结
第三章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第一节 宫廷礼乐不振
第二节 宫廷戏曲与南北边事
小结
第四章 成化时期
第一节 雅乐难振
第二节 俗乐大兴
第三节 宫廷杂剧与外交的深度融合
一、庆典及月令承应戏
二、《祝圣寿万国来朝》
三、《奉天命三保下西洋》
四、《英国公平定安南》与《保国公安边破虏》
小结
第五章 弘治、正德时期
第一节 弘治时期的收束
一、礼乐复祖宪
二、俗乐被谏止
第二节 正德时期的放逸
一、礼乐失坠俗乐腾起
二、减贤与《盛世新声》
小结
第六章 嘉靖、隆庆时期
第一节 “议礼”与礼乐复兴
第二节 《雍熙乐府》
第三节 《贺万寿五龙朝圣》
第四节 朝鲜使臣笔下的宫廷戏曲
第五节 隆庆时期
小结
第七章 万历时期
第一节 承应机构的变革
一、四斋
二、玉熙官
第二节 宫廷杂剧与外交的深度融合
一、月令承应戏
二、庆典承应戏
三、历史故事戏
四、宗教、杂传故事戏与外戏
小结
第八章 泰昌、天启、崇祯、弘光时期
第一节 泰昌、天启的颓堕沉醉
第二节 崇祯、弘光礼崩乐坏
一、崇祯积重难返
二、弘光楼塌乐烂
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一、研究对象
一般来讲,“宫廷戏曲”
泛指中国古代为满足帝王统
治及娱乐之需而在宫廷或其
他特定的场合演出的戏曲。
广义的宫廷戏曲,可上溯至
夏商时期,但由于文献遗存
的限制,元代及之前的宫廷
戏曲文献遗存相对稀见。明
清时期的宫廷戏曲由于时间
上更接近现代,文献遗存也
较丰富。21世纪以来,故宫
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收
藏的宫廷戏曲承应档案的整
理出版使得明清宫廷戏曲具
有了更为富赡的文献基础,
也为中国古代戏曲演出的研
究提供了更为翔实的一手材
料,明清宫廷戏曲已成为中
国古代戏曲研究的新热点。
明代是中国古代史上倒
数第二个封建皇朝,自朱元
璋称王的吴元年(1367)
至南明弘光小朝廷覆灭
(1645),存祚近三百年
。在此期间,宫廷戏曲的承
应基本上是持续的。明代宫
廷戏曲具有区别于文人戏曲
和民间戏曲的显著特征:
其一,官廷戏剧是作为
宫廷礼仪活动中的“乐”之一
部分而存在的,这种从属于
官廷礼仪的文化属性是官廷
戏剧之所以为宫廷戏剧之所
在。这部分戏剧虽然也有娱
乐的作用,但娱乐不是主要
的。其二,宫廷还有从属于
宫廷礼仪之外而属于娱乐需
要的戏剧,这部分戏剧虽然
在广义上说也可以视为官廷
文化的一部分,但因其作用
主要在娱乐,并不依附于礼
仪活动而存在,所以具有一
定的独立性。
由于宫廷戏曲活动主要
是围绕帝王展开的,外廷特
定场合演出的戏曲所具有的
礼乐性是文人戏曲、民间戏
曲所无法具备的;内廷承应
演出的戏曲虽偏重娱乐,但
总体上多以典雅中和为主要
审美取向,题材上投合帝王
、太后、后妃等爱好,思想
上但求无所触忌,与文人、
民间戏曲亦有明显差别。
此外,从现有文献资料
来看,明代宫廷戏曲在形式
上包含剧曲、散曲和滑稽小
戏等。其“戏曲”范畴较通常
的文人、民间戏曲更广。现
代研究在界定“戏曲”时往往
以成熟的戏曲为考察对象,
从其明显有别于其他体裁的
特征出发,强调戏曲的表现
形式(歌舞科介等)、代言
体和叙事性:
后代之戏剧,必合语言
、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
,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综合王氏之说,我们可
以说,成熟的戏曲是以代言
体的言语、动作、歌舞,来
表演故事。它包括三个方面
:代言体,演故事,以言语
、动作、歌舞等为表演手段

中国戏曲是在搬演故事
,以诗歌为本质,密切融合
音乐和舞蹈,加上杂技,而
以讲唱文学的叙述方式,通
过俳优妆扮,运用代言体,
在狭隘的剧场上所表现出来
的综合文学和艺术。
从这些概念的表述不难
看出,诸家所论之“戏曲”是
以成熟期“剧曲”为核心观照
的,并未将散曲、“小戏”等
形式涵盖在内。而明代戏曲
特别是宫廷戏曲正处于传统
戏曲从以北杂剧为主导向南
曲传奇勃发的发展、过渡阶
段,与后世作综合性总体研
究时的戏曲仍有差异,因此
本书在进行明代宫廷戏曲研
究时使用的是广义的戏曲定
义,研究主体包含杂剧、南
戏、传奇等剧曲和散曲、傀
儡戏、滑稽小戏等。
……
目前相对确定的明代宫
廷戏曲文献主要有几类。第
一,《明实录》《明会典》
《明集礼》及《明史·乐志
》等历史文献中有关礼乐、
宾礼等的记载。第二,明代
宫廷戏曲选集。比如《盛世
新声》(正德十二年,
1517)、《词林摘艳》(
嘉靖四年,1525,系以《
盛世新声》为底本)、《雍
熙乐府》(嘉靖十年,
1531)。第三,明代宫廷
戏剧集。《脉望馆钞校古今
杂剧》(万历四十二年至万
历四十五年,1614-1617)

明代宫廷戏曲在思想上
更注重帝王乃至国家正统意
志的表达,体制上更为严格
,功能上除了娱人、娱神之
外,兼具部分礼乐职能。宫
廷在一年四季的重要节令、
皇帝或其他重要皇室成员的
寿诞及其他一些内政、外交
的重要场合或外事活动的宴
飨中,均会承应演出戏曲;
而在内廷,日常演出的戏曲
中也常会有涉及外交的内容
。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便
以明代宫廷戏曲为对象,以
外交为着眼点,围绕“怎么
演”和“演什么”这两个核心
问题,对明代宫廷戏曲的发
展及其与外交的关系进行梳
理。
明史研究中一般将明代
分为四期:洪武至宣德
(1368-1435)的明初期,
正统至隆庆(1436-1572)
的明中期,万历至崇祯
(1573-1644)的明晚期,
南明弘光至永历(1644-
1662)的明季期。洪武至
宣德时期,明代经定鼎、靖
难、迁都等后政治统治渐趋
稳定,逐渐建立起系统的宫
廷乐制和戏乐承应体制;正
统至隆庆时期,宫廷戏曲的
承应渐趋繁荣,现存的曲集
和戏曲抄本中有多部此期宫
廷承应遗存,其中的一些具
有明确的礼乐性质,反映了
当时的中外交往状况;万历
至崇祯时期,明祚如溃瓜,
但崇祯之外的万历、天启两
朝宫廷戏曲承应却呈现出与
时局相左的鼎沸之势。赵琦
美钞校之《脉望馆古今杂剧
》虽不成于一时,但其中剧
作不排除万历时期演出过的
可能性,天启时期亦颇有内
廷戏曲承应的记录。南明享
祚较短,且与清朝存在政权
上的短暂对峙和时间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