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笔者过去十多年来在不同时期写作的文章共28篇,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它们在本书中按照“观念来源—运动形塑—创作实践”的结构框架被编排为整体。在内容上对应地呈现为三个部分:“横向移植的前卫观念”“传媒形塑的艺术运动”“非自律性的创作实践”。 作者简介 吴永强,1966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进入四川师大古典文学研究所学习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生课程。长期从事美术学的教学与研究,有数十万字艺术论文在各种刊物和出版物上发表。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副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 目录 第一部分 横向移植的前卫观念 一 对审美现代性的知识论考察 二 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互文性 三 从观念艺术看“当代性” 四 波普时代的美术技巧 五 波普艺术:精英的策略和大众的神话 第二部分 传媒形塑的艺术运动 一 现当代中国美术研究中的文献调查 二 互动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与美术传播的现代性生成 三 20世纪80年代“两刊一报”传媒格局的形成 四 在艺术史视野中的美术期刊——透过’85思潮的案例观察 五 ’85新潮美术群体的媒体运作——以北方艺术群体为例 六 20世纪80年代新潮美术中“理性之潮”的传播与理论形塑 七 ’85新潮时期国内美术报刊关于中国画命运的讨论 八 20世纪80年代国内美术报刊介入新潮美术反思的路径 九 20世纪80年代美术报刊关于’85新潮中“哲学侵入美术”现象之辩 十 20世纪80年代美术批评界对新潮美术“社会功利性”的指证 十一 当代艺术的传媒属性、研究视点及国内艺术学刊的责任 第三部分 非自律性的创作实践 一 关于新潮美术的谢幕礼:一种存在论分析 二 川渝当代油画的文脉与现状 三 罗中立:从人道主义悲悯到人文主义共情 四 “以我寻我”的文化身份确证——周春芽的绘画艺术 五 方少华艺术创作中的个体经验表达 六 流浪与异争:何工的艺术 七 城市的崛起与移民化生存——兼论刘小东的《三峡组画》 八 数字逻辑与智性的情感——论一山的数字艺术世界 九 作为身体经验的风景——张国忠的油画风景作品 十 生命的子宫——任戎的公共艺术作品 十一 一个人的“全球艺术”——评华裔澳洲艺术家周小平的作品 十二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纠缠——中国当代艺术十年动向(2009—2019) 后记 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