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悟阅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立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王立创作的一部文学随笔集,对所涉猎的中外小说、网络小说予以述评,融入自己的感悟与感想,力求在阅读中有自己独到的解读与精细的把握。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为外国小说评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为中国小说评论,第四卷则是网络小说评论,整部图书汇集了作者从上世纪末至今创作的70多篇读书随笔心得,评论视角独特,文字功底深厚,涉及文学作品广泛,对引导民众广泛阅读各类小说作品、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王立,原名王海坤,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桐乡市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台港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青年作家》《文学报》等报刊,若干作品收入《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2》《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5》《2018浙江散文精选》等多种文学选本,己出版《繁花满树》《人文濮院》等多部个人专著。荣获2018年度“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 目录 外国小说 博尔赫斯的意义 敏锐而又绝望的《情人》 卡夫卡:人的现实与异化 独特的卡尔维诺 永远的海明威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 威廉·福克纳:《喧晔与骚动》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维·苏·奈保尔:《米格尔大街》 《廊桥遗梦》:四天等于一生的爱 艾丽丝·门罗:《逃离》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 胡利奥·科塔萨尔:《正午的岛屿》 中国小说·一 鲁迅:《阿Q正传》 沈从文:《边城》 巴金:《家》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余华小说阅读笔记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莫言:《檀香刑》 史铁生:《命若琴弦》 苏童:《妻妾成群》 阿来:《尘埃落定》 无字我心,无声悲歌 《生死场》阅读札记 张爱玲:《异乡记》 韩寒的《三重门》 所谓“另类文学” 中国小说·二 充满诗意的精神田园 朱樵的小说 张振刚的小说 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应是龙腾虎跃时 一个“另类”的女市长 以虚构的小说观照人的现实 中跃的小说 谁能拯救我们? 视点与叙述 匣子里的挽歌 乐忆英的小说 成长的密码 从《吞噬》到《动车,动车……》 《余孽》阅读札记 描摹尘世图景,揭示凡人情怀 在艰难困苦中逆袭成长 山地佳雾:一种文化象征 《春衫犹湿》赏读 严歌苓的一组小说 《唐前燕》絮语 长篇小说《底线》的三个意义 《踏浪》:温情的基调,善念的加持 网络小说 终将散去的华美盛筵 花样年华:成长的代价 告别青春的沧桑记忆 解构与重塑:走出神话传说的夸父 面朝尘世,心向大海 何处逍遥游? 寻找人生的出路 文学与现实的突围 民族历史的永恒记忆 以小说的方式思索与拷问 如花朵璀璨,如珊瑚斑斓 女性视角中的现实 迷失的风筝 “80后”写作掠影 后记 序言 作家余华在一九八六年 一月九日给了我一封短信, 掐头去尾后是: 此信目的是想告诉你一 声,你县作者王海坤(按: 王立)已经不错了。他寄给 我一篇散文,我读了很感动 。我觉得非常有前途。请你 以后刮目相看,多多帮助他 。 一九八六年的余华在国 内已崭露头角,是全国著名 的青年作家之一,真所谓风 头正健,他能如此看好王立 ,足见王立在那时已经显露 出他的文学才华,而王立的 散文处女作就是余华推荐给 《浙江工人报》副刊发表的 。其实,那时我早就知觉王 立潜藏的文学能量了,也在 暗地里默默地为他使劲。 余华的信是发现,也是 鼓励,对王立,也对我。 王立没有辜负余华的期 望,这么多年来一如既往地 努力读书,刻苦创作,在散 文、小说、文学评论这几方 面,差不多齐头并进,都取 得了可喜的成果。 王立把他的文学评论结 集为《悟阅小说》,他认为 这是自己“悦读”的收获,不 说“阅读”,而说“悦读”,是 说他的阅读非常愉快,不是 咬牙切齿地苦读,而是津津 有味、赏心悦目,衣带渐宽 不觉瘦地痴迷其中。于此, 这么一册书就好解释了。 《悟阅小说》可说既是 一部个人的阅读史,又是一 部没有学院气的文学随笔集 。无论是对博尔赫斯意义的 追索,对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感“泄洪”的剖析,还是对 卡夫卡、海明威、卡尔维诺 、福克纳、鲁迅、沈从文等 大师的评述,王立都有他独 到的见解。尤其让人感到亲 切的是王立对我们身边的作 家、作者的评论,他都能抓 住要害,把话说到点子上, 深中肯綮。例如,对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的主人公许 三观“英雄”一面的阐述,对 李森祥《小学老师》里“疏 则千里密不透风”美学追求 的揭示,都十分到位。让我 惊讶的是王立对我的长篇小 说《伴你到朗州》的分析。 作者深藏其内的一些思想动 机,甚至连作者自己也未曾 意识到的深层意义,都在王 立笔下一一昭示出来。比如 ,王立说:“‘伴你到朗州’, 是陆忆菱对爱情的最终选择 ,这使得刘禹锡的天空一派 明丽。爱情之于人生,如同 理想之于现实,那种冲突所 带来的困境,总是让人感到 无奈,深深的无奈。”这话 可以让人说是把准了这部小 说的主题脉搏。 王立自十八岁开始文学 创作,至今已走过三十多个 年头。这么多年来,他虽然 醉心此道,却未能全身心投 入,白天的大好光阴只好消 费在谋生上,毕竟衣食来源 ,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王 立的可贵在于,虽业余写作 但仍坚持不懈。我有时为一 些很有前途的文学青年惋惜 ,因为这些青年在取得一定 成绩之后突然金盆洗手了。 但王立没有,始终坚守着, 努力着。 张振刚 于癸卯仲春 (张振刚,浙江省作协 会员、桐乡市作协名誉主席 ) 导语 《悟阅小说》可说既是一部个人的阅读史,又是一部没有学院气的文学随笔集。无论是对博尔赫斯意义的追索,对玛格丽特·杜拉斯情感“泄洪”的剖析,还是对卡夫卡、海明威、卡尔维诺、福克纳、鲁迅、沈从文等大师的评述,王立都有他独到的见解。尤其让人感到亲切的是王立对我们身边的作家、作者的评论,他都能抓住要害,把话说到点子上,深中肯綮。 后记 一九八五年冬季,我参 加了嘉兴市文联在桐乡举办 的文学笔会,承蒙朱樵兄的 热情介绍,我与余华在笔会 上相识。当时,余华还在海 盐县文化馆工作,已经是一 个在中国文坛开始崛起的青 年小说家了。时至今日,依 然清晰地记得,在举办笔会 的招待所宿舍里,余华与我 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他谈 张承志的小说、史铁生的小 说、卡夫卡的小说、川端康 成的小说……谈了很多很多 关于文学的话题。那是一个 北风呼啸的寒夜,虽然屋子 里没有空调,但是文学具有 了灼人的热度,我感到的是 春天般的温暖。在此之后, 余华尽管创作十分繁忙,但 还是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 阅读我寄去的习作,多次耐 心地写信指导我的写作。当 我写了散文《父亲的脊背》 后,余华很快回信给我,予 以热情的鼓励,并推荐给《 浙江工人报》“号子”副刊发 表。 三十余年转瞬即逝,然 而,一九八五年冬夜余华上 的那一课,我一直铭记于心 。两个人,面对面,我二十 一岁,余华二十五岁,他既 是老师,又是兄长,那一夜 ,我是唯一在场的学生。当 余华如数家珍地给我讲述经 典小说中的人物、叙述、情 节、细节……我突然意识到 ,阅读与写作一样,都是需 要天赋的,只有细读、精读 、研读,方能有所悟,有所 得。而我以前的阅读只是囫 囵吞束,感悟甚浅。那一夜 的那一课,正如南宋朱嘉说 的:“所谓共君一席话,胜 读十年书,若说到透彻处, 何止十年之功也。” 从此以后,我剔励自省 ,认真读书。 我在业余写作的过程中 ,之所以撰写阅读笔记,是 受了黄亚洲老师的一再鼓动 而开始练笔的。一九八七年 间,亚洲老师莅濮访友,我 向他汇报了写作的现状与困 境。当时,亚洲老师认为不 一定要挤在小说这条羊肠小 道上,建议我向文学评论方 向发展。尔后,他又来信告 知我:“评论这条路,不妨 认真走一遭。”时任《烟雨 楼》主编的亚洲老师还寄来 了作者韦蔚的一篇小说处女 作,约我写篇评论。我明白 ,这是亚洲老师给我的一个 锻炼机会,而这篇发表在《 烟雨楼》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上的《匣子里的挽歌》,便 是我的文学评论处女作。 就这样,阅读与评论伴 随了我的业余生活。 事实上,一直至今,我 对文学评论是惶恐不安的。 因为文学基础差,理论水平 低,所以我从来不敢操作洋 洋万言的大部头评论作品— —当然,评论文本的长与短 不是主要问题,真正难以掌 握的要义则是:独到的解读 、精细的把握、立论的镇密 、思想的高度。我敬佩明末 清初奇才金圣叹,他点评古 典名著,三言两语,胜过千 言万语,其精到独特的见解 堪为评论艺术的最高境界。 又如余华对福克纳、海明威 、博尔赫斯、川端康成、布 尔加科夫、卡夫卡、舒尔茨 等作家作品的深入解读与文 本分析,令我念念不忘,一 再品味。 因此,这么多年来我写 下的文学评论自忖只是阅读 随笔。因为,我的这些文字 既缺学术性,又欠理论深度 。也有朋友说,读我的“评 论”感到亲切,没有学究气 ,如果真是这样,也算是歪 打正着而已。当然,我知道 ,这更多的是一种鼓励。 无论是文学评论,还是 阅读笔记,最重要的前提就 是要坚持阅读。我想,阅读 才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唯 一途径。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 家最重要的一门功课。加西 亚·马尔克斯对胡安·鲁尔福 的《佩德罗·巴拉莫》读到 了“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 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 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 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 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 这样一个程度;张爱玲熟读 《红楼梦》:“不同的本子 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 字自会蹦出来。”他们既是 优秀的作家,又是优秀的读 者。 我自是不具备余华所说 的拥有“杰出的阅读天赋”, 仅是江南小镇一个认真的读 者而已,更不敢谬托知己。 然而,面对的阅读文本,皆 是师是友,是滋养日常生活 的精神食粮,足矣。 我的精神食粮很杂,是 杂粮,也不怕消化不良,因 此,阅读选择上既没有系统 化,也没有专题性,小说、 散文、诗歌、文学理论,包 括中外哲学、网络文学,我 都怀有极大的兴趣去阅读, 去探究。一边阅读,一边札 记,以此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抒发对文学的感悟,有话 则长,无话则短,有时能侥 幸说到点子上,有时则不免 流于浮谈,其间得失,我心 自知。 感谢阅读!我对于文学 艺术所有的点滴心得,或者 一知半解,都是来源于长期 以来坚持的阅读。而阅读过 程中取长补短的解读与分析 ,又诱发了我的创作欲望, 如对小说、散文写作的不断 尝试。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 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做一 个认真的读者,浸润在书香 世界中,当是浮生快事。 是的,一卷在手,只有 迷了心,入了神,倾注了情 感,阅读才会鲜花盛开,色 彩斑斓。一书一文,使我与 旧雨新知不断地邂逅,相逢 相知,阅读之喜正在于此, 人生之乐亦源于此。 汇集、检点六十余则小 说阅读笔记,简繁不一,参 精彩页 博尔赫斯的意义 豪·路·博尔赫斯堪称“作家们的作家”。他对世界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叙述和语言的突破。第一次读他的《南方》《第三者》等小说时,我深为震惊。是的,博尔赫斯的叙述无疑是清晰的,甚至是透明的。然而,当我们跟着他的叙述一路走下来,以为找到了明确的答案时,博尔赫斯便和他的读者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事实已经改变,我们需要重新去找到出口。这就是博尔赫斯迷宫一般的小说,常常让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这小说的迷宫里迷失方向,同时又使我们的阅读变得兴味盎然。 《南方》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久病初愈的达尔曼去南方旅行,在一家小酒店吃饭时,受到当地几个雇工的挑衅,在这陌生的南方,达尔曼决定克制自己,一走了事。可是,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人意料。当达尔曼准备起身离去、我们也以为这仅仅是达尔曼旅行中一件不愉快的小事时——酒店老板好意调解的一句话,明确了挑衅者与被挑衅者的对立关系。几个雇工中的一个脸像混血儿的家伙,对着达尔曼发酒疯,说着胡话、脏话,还要达尔曼与他决斗。更要命的是,旁边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头儿,就在这时候给达尔曼抛过来一把亮闪闪的匕首。当达尔曼捡起这把匕首迎接决斗时,实际上是迎接忽然而来的死亡命运。博尔赫斯在这里笔锋一转,这样写道:“如果说,达尔曼没有了希望,那么,他也没有了恐惧。”所以,当我们在小说的结尾,看到达尔曼紧紧地握着匕首出门向草原走去时,心中如同达尔曼一样如释重负。 同样,博尔赫斯的小说《第三者》也是让人不能忘怀。哥哥克里斯蒂安和弟弟埃杜阿多因为爱上了同一个风尘女子胡利娅娜,影响了这两个相依为命的兄弟感情,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为了维持亲情,兄弟俩把这个女子卖给了妓院。然而,他们依然无法摆脱这个折磨人的困境。当兄弟俩在妓院里不期而遇时,这个女人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已难以消解了。哥哥重新掏钱把这个女人买了回来。不幸的是,无辜的胡利娅娜最终成了兄弟亲情的祭品——哥哥把她杀死了。第三者是谁?我想不是胡利娅娜,而是兄弟俩心中的恶魔。如果说杀死这个女人才是兄弟俩的情感出路,那么这样的结局只能更加让人震惊和发人深思。 博尔赫斯的每一个故事,都不是“安分守已”的。他往往在平静的叙述中,给人以一种意外的冲击,就像涓涓细流一路而来,突然汇成壮观的瀑布,让人不由地为之惊喜为之惊叹。博尔赫斯对小说题材的艺术处理,以及小说的叙述技巧,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他以自己的小说实践告诉我们,“小说创作的最大技巧是无技巧”这句话不是真理,正如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所说的;博尔赫斯的叙述“回答了当代小说的一种深刻需要对技巧的事实加以承认的需要”。 一年以前,当我读到博尔赫斯的文集《作家们的作家》时,这个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伟大作家和诗人,以其广博的知识、见解的独特、思维的敏捷,令我大为折服。他对于文学、文艺理论的研究,对于哲学、时间、现实的探讨,对于他所倾心的名家名作的分析等,无不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我曾经读过他的《不眠的镜子》一文,他从镜子这种象征物看到了人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人对现实的困惑,表达得十分精彩: 我从小就对现实的重影,以及现实如幽灵一般不断增殖的现象感到恐惧,这种感觉我是在镜子前得到的。镜子的这种确实无误、从不间断的作用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也反映着宇宙的一切。每当夜色降临时,这”它们更是神奇莫测……我知道,我也总是十分不安地监视着它们。有时,我担心它们会超脱现实;有时,我又担心在镜子里会看到我那张由于意想不到的厄运而变形的脸。我知道,这种对镜子的惧怕奇妙绝伦地到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