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赵普是北宋名相,开国第一功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宋代建国及宋代早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中,赵普都扮演了主要谋划者的角色。他曾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三度出任宰相,在任期间,他产建策抑制武将、改革兵制、消弭兵患;他选贤能,澄清吏治,在他的力主下,北宋在官员的选任、考课、惩治方面开成了相对严密的制度。他重视法制建设,辅佐宋太祖制订了后世可循的“祖宗法”。其政策建议深刻影响了北宋政治和历史进程,保证了大宋江山相当长时间的和平稳定。 本书将赵普置身于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对其一生尤其是从政履历及事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论述,并剖析了赵普个人品性、性格及其与宋太祖、宋太宗的复杂关系,由此揭示出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诸方面情况。 作者简介 张其凡(1949-2016),四川篷溪人,生于重庆,长在新疆。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暨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1996—2005年,培养中国古代史与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累计40余名。主要研究宋代政治、军事、人物、文献诸方面,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文史哲》《史学月刊》《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合著多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世和早年 第一节 小吏世家 第二节 在动乱中成长一一青少年时代 第三节 “托迹诸侯”一一青年时代 第二章 从藩府幕僚到开国功臣 第一节 幕府谋主 (一)滁州际会 (二)幕府谋主 第二节 “陈桥兵变”的指挥者 第三节 为确立赵宋皇朝而努力 第四节 从枢密副使到独相十年 第三章 投身改革大业 第一节 建策消除“腹心之患” (一)“腹心之患” (二)赵普之谋 (二)制置武将 (四)专任边将 (五)改革兵制 (六)兵制改革的评价 第二节 加强中央集权 (一)“三大纲领” (二)消除藩镇之患 (三)宋初的节度使 第四章 宋初统一事业中的赵普 第一节 赵普与统一战略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王朴的统一计划 (三)赵普与统一战略 第二节 统一的进程与战略指导 第三节 赵普与燕云 (一)宋初统一战略评议 (二)赵普与燕云 第五章 建法立制,长治久安 第一节 建法立制 (一)赵普与法制建设 (二)建法立制 第二节 择人用吏 (一)选任官吏 (二)考核官吏 (三)惩治贪官 (四)小结 第三节 太祖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历史的回顾 (二)经济措施 (三)文化建设 第四节 赵普与太祖关系的演变 第六章 赵普与太宗 第一节 太祖时期赵普与光义的关系 (一)太祖前期两人关系之演变 (二)赵普的罢相与光义地位的升迁 第二节 赵普与“金匮之盟” (一)太宗初年的赵普 (二)“金匮之盟” (三)“金匮之盟”剖析 第七章 赵普的晚年 第一节 再相后的赵普 第二节 雍熙北征与《班师疏》 (一)燕云的地位与契丹的情况 (二)雍熙以前对于燕云的经营 (二)雍熙北征 (四)赵普的《班师疏》 第三节 第三次担任宰相 第四节 赵普之死 第八章 赵普的学识及为人 第一节 赵普的学识与著述 (一)赵普的学识 (二)赵普的著述 第二节 赵普的为人 第九章 赵普的政治思想 第十章 赵普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宋朝对赵普的追崇褒录 第二节 千年几人说赵普 第三节 宋初事业评述 (一)宋初事业的影响及成就 (二)宋代积贫积弱的开始形成 第四节 赵普的历史地位 赵普年表简编 本书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序言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 县(今北京市)人,生于五 代初年的后梁龙德二年 (922),死于宋太宗晚年 的淳化三年(992),终年 七十一岁。他官至中书令, 谥忠献,追封韩王,所以宋 代及后世的人,常常称他为 赵中令、赵忠献、赵韩王。 赵普是五代宋初的一位 著名政治家。后晋高祖天福 七年(942),赵普二十岁 ,进入藩镇幕府做事,开始 了他的政治生涯。后周世宗 显德三年(956),赵普三 十五岁,进入禁军大将赵匡 胤的幕府,并逐渐成为赵匡 胤的心腹谋主。显德七年( 960)正月,赵普三十九岁 ,直接指挥了陈桥兵变,帮 助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 了皇帝,建立起赵宋皇朝。 从此,赵普开始进入皇朝的 中央政府,由枢密直学士而 枢密副使、枢密使,然后独 任宰相十年。宋太祖赵匡胤 的晚年——开宝六年(973 )时,赵普五十二岁,被罢 去宰相职务,出任节度使、 同平章事,成为宋代第一位 做使相的文人。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 赵普以散官奉朝请五年。太 平兴国六年(981),赵普 第二次担任宰相职务,此时 ,他已是六十岁高龄。太平 兴国八年(983),他再次 被免去宰相职务,到地方上 任节度使兼侍中。五年以后 ,端拱元年(988),赵普 六十七岁,第三次出任宰相 ,成为宋代第一位三次为相 的大臣。淳化元年(990) ,赵普罢相,任西京(今河 南省洛阳市)留守。淳化三 年(992)致仕(即退休) ,被授予太师官衔,封魏国 公,成为宋代文臣中第一个 官至太师的人。当年七月, 赵普去世,太宗停止朝会五 日,赠官尚书令,追封真定 王;太宗还亲自撰写了赵普 的神道碑,赐给他家。这些 待遇,在宋代都是罕见的。 真宗咸平二年(999),已 追封为韩王的赵普,得配享 太祖庙庭,与太祖一道享受 祭祀之礼。赵普是宋初最重 要的政治家之一。 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 中叶,即唐代安史之乱到五 代后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二百 多年时间内,藩镇割据,军 阀混战,生产凋零,民不聊 生。直到10世纪中叶赵宋政 权建立后,才逐步消灭了各 地的割据政权,基本实现了 统一,结束了战争不息的混 乱局面。赵宋政权又进行了 很多改革,革除唐末五代的 弊政,建法立制,有效地防 止了割据混乱局面的重演, 巩固了统一。在宋初进行改 革、实现统一的三十多年时 间里,赵普“重位经三入”, “将相位高三十载”,长期居 于中央政府之中,有很高的 政治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宋太祖赵匡胤,曾在与 赵普的论事书上写道:“朕 与卿平祸乱以取天下,所创 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 世可也。”宋太祖直认赵宋 天下是他与赵普共取共创的 。宋高宗赵构称赞赵普说: “唐末五季藩镇之乱,普能 消于谈笑间。如国初十节度 ,非普亦孰能制!辅佐太祖 ,可谓社稷功臣矣!”太祖 与高宗的话,再清楚不过地 揭示了赵普在宋初政治中发 挥的巨大作用。在宋初的重 大政治事件中,如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削夺节镇之 权、制定统一战略、建法立 制、金匮之盟、燕云的收复 等,都可以看到赵普的影响 和作用。 作为宋太祖的佐命功臣 ,赵普的政治活动离不开太 祖。而北宋统一的实现和巩 固,大致是在太祖时期奠定 的。“创业之君,后世所视 以为规范也。”宋人所习称 的“祖宗之法”,主要是指太 祖时的法制;而太祖时的法 制,端赖赵普的运筹帷幄。 所以,赵普的影响,不仅限 于宋初,而且远及有宋后世 。以往,人们在研究宋初政 治之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 太祖身上,把宋初的功业, 统统归于太祖名下;对于赵 普,则或多或少地忽略了。 笔者试图通过本书,弥补这 个缺陷,使读者了解赵普其 人及他在宋初政治中发挥的 作用。 赵普作为一个政治人物 ,他的主要活动都是政治活 动。如果不把赵普放在宋初 政治中叙述,那就无法清楚 地了解赵普,赵普也就失去 了他的历史地位。因此,本 书较为全面地叙述了宋初太 祖一朝的政治状况,总体的 开国建设,因为这一切都是 和赵普的运筹指挥无法分开 的。赵普自从结识赵匡胤以 后,便与赵匡胤兄弟结下了 不解之缘;他后半生的活动 ,和赵匡胤兄弟也是分不开 的。因此,本书对于他和赵 匡胤兄弟的关系,也花了一 定的篇幅去描述、考察。总 之,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不 仅能了解赵普其人,而且对 宋初的历史也有概貌的了解 。 在本书的写作中,笔者 参考了已发表的论著,吸取 了研究成果,融进了本书中 。在本书后面,笔者列出了 主要参考论著的篇目,在行 文中,就不一一列出了。本 书的行文,尽量用白话文, 但引文用史籍原文。考据部 分,尽量放在注释中,供有 兴趣的读者参考。 笔者曾竭力搜寻有关赵 普的史料,虽未敢说已穷尽 赵普之史料,但相信已掌握 绝大部分。可惜笔者未能妙 笔生花,使本书更加生动活 泼,不免有内疚之感。笔者 花了心血,尽了努力,总算 是了却了一桩心事,感到了 一丝的欣慰。于此之外,复 何求哉! 导语 赵普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主要活动都是政治活动。如果不把赵普放在宋初政治中叙述,那就无法清楚地了解赵普,赵普也就失去了他的历史地位。 本书较为全面地叙述了宋初太祖一朝的政治状况,总体的开国建设,因为这一切都是和赵普的运筹指挥无法分开的。赵普自从结识赵匡胤以后,便与赵匡胤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后半生的活动,和赵匡胤兄弟也是分不开的。 本书对于他和赵匡胤兄弟的关系,也花了一定的篇幅去描述、考察。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不仅能了解赵普其人,而且对宋初的历史也有概貌的了解。 后记 我是在新疆喀什长大的 。在慕士塔格峰脚下的这座 边城,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在长江边上的江城芜湖市 ,在安徽师范大学,我完成 了大学学业,奠定了今日从 事史学研究的基础。 1978年,在“文革”结束 后的第一次研究生招考时, 我们成千上万“被耽搁的一 代”参加了考试。当时,我 在喀什地区疏附县中学任教 ,凭着友人的情况通报和仅 见的几张招生目录,冒冒失 失地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没有料到,居然 收到了复试通知,后来又被 录取。于是,我离开了帕米 尔高原,从此走上了史学研 究之路。 从小时候起,在父亲的 影响下,我即喜欢看历史书 籍,尤其喜欢读人物传记。 因此,在撰写硕士论文的时 候,我便选择了赵普作为研 究对象。在导师陈乐素教授 的指导下,写出了《论赵普 》一文,于1981年9月通过 了答辩,获得了历史学硕士 学位。 嗣后,在友人的鼓励下 ,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我 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写成了 这本《赵普评传》,在 1983年交给了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的阎慰鹏、闻 性真两同志仔细审读了书稿 ,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根 据他们的意见和我本人近年 的研究成果,对书稿又进行 了修订。由于出版的形势发 生变化,出版社决定缓发此 书。直至1987年10月才决 定付梓。 在此,谨向本师陈乐素 教授,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 给予我热情支持与帮助的师 友,向阎慰鹏、闻性真同志 ,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张其凡 1987年11月13日于广州 暨南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使学术界对于赵普 乃至宋初历史的研究达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为宋初人物 研究奠立了一块基石”。 ——朱瑞熙 关于赵普,尽管无论前 贤还是后学,都有相当数量 的研究积累,不过在众多的 研究成果之中,最全面、最 有深度的论著,在我看来, 舍张其凡先生的《赵普传》 而无他。 ——王瑞来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世和早年 第一节 小吏世家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们谈起家世时,总喜欢把自己家世的源流,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并且往往一直追溯到黄帝那样渺茫的时代。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家谱、族谱,概莫能外,即是有力的佐证。宋人在记述赵普家世时,自然也不例外。 《宋朝事实》卷三,有宋太宗写的《赵普神道碑》一篇。碑中写道: 王姓赵氏,字则平。其先颛顼之裔。佐禹平水土,是谓伯翳。帝尧赐姓曰嬴氏。造父其后也,有功于周穆王,受封于赵。周德下衰,叔带去周,适晋。六卿取晋,遂开国焉。今为常山人也。 赵氏出自颛顼之后,显然是个传说;姓赵的是否都是造父的后裔,也应该打一个大问号。对于《赵普神道碑》所说,我们不必认真考究,知有其说而勿遽信就是了。 赵普在显赫之后,建起了五代祖先之庙。然而,流传到今天的史籍,却只记载了赵普三代祖先的简况。所以,说到赵普的家世,只有从他曾祖父以下,才有信实的记述。 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在他所写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二中,录有《赵韩王六世小谱》,是迄今所见关于赵普家世的最详尽记载。我们主要是从这份《小谱》中,了解到赵普三代祖先情况的。 赵普的曾祖父名叫赵冀,做过三河(今河北省三河市)县令,宋初追赠吴国公。赵普的祖父名叫赵全宝,做过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南)司马,宋初追赠赵国公。赵冀和赵全宝,大致是生活在唐朝末年。 赵普的父亲赵迥,任过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司马,宋初追赠齐国公。赵迥主要生活在五代时期,大约在赵宋皇朝建立以前,即已死去,所以宋代史籍中没有留下关于他的记载。赵普的母亲段氏@,宋初仍健在,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八记载,段氏死于乾德五年(967)十二月。赵迥夫妇死后,都葬于洛阳。 赵普的三代祖先,都是小官吏,所以,他可说是出身于小吏世家的。小吏之家,自然是比较寒微的下层人家。因此,赵普在晚年所上的《求致仕第一表》中说:“臣比乏宏才,且非世胄”;在《让西京留守表》中说:“臣出自孤寒,本非俊杰。”赵普“少习吏事”,早年读书不多,都与他的这种家庭出身有关系。 赵普一代,兄妹共五人;赵普是老大,下面有四个弟、妹。 赵普的大弟弟赵贞,《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下称《宋史》本传)记作“赵固”。《宋史》应是沿袭宋代的国史旧文的,国史避宋仁宗赵祯之讳,故改“贞”作“固”。赵贞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这是一个正六品的官。赵普在晚年曾上表太宗,为一位侄男求官,太宗授予大理评事之职。这位“侄男”,多半就是赵贞之子。 赵普的二弟弟赵安易,字季和,在《宋史》有传,附在《赵普传》后面。安易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比赵普小八岁;他死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终年七十六岁,是赵普兄弟中最长寿者。安易官至宗正卿,这是一个正四品的官。安易有一个儿子承庆,孙子叫从政。 赵普的三弟赵正,《宋史》本传没有记载。赵正官至东头供奉官,这是一个从八品的官。东头供奉官是内侍官,由奏荐而除者,也有因荫补而为者。赵普的长子承宗,就是荫补为西头供奉官的。赵正很可能是因赵普奏荐而为东头供奉官的。由此推测,赵正大概年纪不大就死了,故官止东头供奉官。 赵普有一个妹妹,嫁给了侯仁宝。仁宝是侯益的儿子。侯家世代是洛阳的大族,侯益在五代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晋时,侯益已官至节度使同平章事;后汉时,为开封尹兼中书令,拜鲁国公;后周时,封楚国公,为太子太师,又改封齐国公。宋朝建立后,“太祖以耆旧待之”,乾德初(963)郊祀时,“诏缀中书门下班,礼与丞相等”。乾德三年(965)侯益死去,终年八十岁,赠中书令。仁宝是侯益的第三个儿子,以荫迁太子中允。仁宝因为侯益住在洛阳,“有大第良田”,可以优游自适,所以不想亲吏事;赵普为相,仁宝得到照顺,分司西京(即洛阳),只领俸禄而没有工作做。赵普罢相后,侯仁宝也受到卢多逊的打击,被派往邕州(今广西南宁市)任知州;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仁宝在进兵攻打交趾的战斗中死去。仁宝有两个儿子:延龄、延世,延龄官至殿中丞,延世官至太子中舍。 赵普先后娶过三位夫人。第一位夫人是魏氏,镇州豪族之女,封卫国夫人。后周广顺元年(951),魏氏生子承宗。魏氏与赵普是青年夫妇,两人感情很好。魏氏大约在赵宋皇朝建立前后死去,赵普便把怀恋之情倾注在承宗身上,对承宗分外关怀;因此,承宗之死使赵普感伤不已,病情加重而死。第二位夫人也姓魏,但与第一位夫人的关系不清楚,为区别起见,称之为小魏氏。小魏氏封齐国夫人,乾德二年(964)生子承煦。小魏氏亡故时间不详。第三位夫人和氏,是后晋宰相和凝之女,封陈国夫人。和凝在后晋天福五年(940)任宰相,开运元年(944)被免去宰相职务,死于后周显德二年(955),终年五十八岁。和氏生了两个女儿,都被封为郡主。赵普死后,和氏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