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理与人生的贯通(朱子心性论的内在结构与双向开展)(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绪琴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对朱熹心性论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试图破除近代以来学界心学派与理学派二元对峙分类法带来的分歧与误解,根据朱熹“理一分殊”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分殊体用”的本体论诠释模式,以此来解读朱子“理”“心”“性”“太极”等多个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等,呈现朱熹心性论的内在结构与开展逻辑;在比较研究中,重新认识朱熹在此领域的继承与开拓;并尝试揭示朱子心性论对于当下社会道德重建与价值重构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王绪琴,男,1977年4月生,汉族,河南泌阳人,哲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至今于浙江工商大学任教。2009年进入南开大学哲学院,师从韩强教授攻读中国哲学专业,主要研究北宋易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获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2012年进入浙江大学古籍所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束景南教授,主要从事朱子易学、宋明理学的学习和研究。2016年,赴台湾大学哲学系访学,主要从事朱子心性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浙江省社科联后期资助项目1项,厅级项目2项,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求索》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 对朱熹心性论的误解 第二节 学界的研究状况 一、儒家心性论 二、朱熹心性论 第一章 心性论问题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孔子与《易传》 第二节 《大学》与《中庸》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 第四节 出土文献 第五节 汉唐与佛老 一、汉唐儒家心性论 二、道教心性论 三、佛教心性论 第二章 宋代儒家心性论的发展与朱熹所面对的问题和使命 第一节 周敦颐与张载 第三节 程颢与程颐 第三节 朱熹所面对的问题和使命 一、学脉传承与融合重构 二、时代使命与道德重建 第三章 朱熹“理一分殊”的本体论诠释面向及其展开 第一节 “分殊体用”的本体论诠释面向 一、“自各全具—太极”与“分殊体用” 二、“体用无定”与“体用兼备” 第二节 朱熹哲学之本体论诠释的展开 一、“性即理” 二、“心即理,理即心” 第四章 朱熹论心与性 第一节 论“心” 一、多义性 二、统一性 第二节 心本与性本 一、心性本体化 二、质疑与辩护 第三节 形下的开展:心与性的双向实现 第五章 朱熹论心与理 第一节 心具众理与理不在心外 第二节 心本与理本:执与不执 一、心的“救赎”:主体性高扬的极致 二、天理本体的主体化与心性主体的本体化 第六章 朱熹论心与气 第一节 心之形上与形下 第二节 心之超越性与现实性 第三节 单一向度与双向关照 一、性的隐略 二、性的“救赎” 第七章 已发未发与心统性情 第一节 已发未发与心为体用 一、“中和旧说”:性体心用 二、“中和新说”:心为体用 第二节 心统性情与天人贯通 第八章 心理合一与格物致知 第一节 心理合一与本来贯通 第二节 体用一源与格物致知 一、理一分殊与体用一源 二、格物致知与穷理尽心 第三节 析心与理为二:陆王等的指责及其问题 第九章 传承与批判 第一节 列为官学与后学的传承 第二节 心性学的反动:浙东事功学派 一、永嘉学派的学理转向与经制之学的建构 二、金华学派兼具朱陆与现实关怀 三、永康学派“专言事功”与“嗤咄性命” 四、明朝走向内在与历史的反转 第三节 反理学思潮及对朱熹的批判 第十章 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意义与贡献 一、人性觉解与内在超越 二、心性学与“超稳定结构” 第二节 双向开展与二极对立 第三节 心性之学的“高蹈”与制度之学的缺失 结语:展望与希望:儒家心性论的现代转换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王绪琴先生多年潜心研 究宋明理学,其中对朱熹的 心性论尤有精辟独到的探讨 ,他在精心写成了《气本与 理本》《周易重读新解》两 本书的基础上,切入对朱熹 的心性论思想的研究,又写 出了《天理与人生的贯通— —朱熹心性论的内在结构与 双向开展》一书,境界别开 ,令人眼睛一亮。程朱陆王 的心性论思想及其异同,这 向来是一个高难的纠缠不清 的理学文化研究课题,其中 充满了太多的疑点与难点, 也留有很多积久难返的错案 与误判,有的甚至因有“权 威”的认定而成了不敢碰、 不可解的死结。王绪琴先生 敢于见难而上,从一个全新 独特的视角展开探讨,一一 梳理,一一化解,一一突破 。其实自宋元以来关于朱陆 的心性论思想异同的争论, 早已成为宋明理学研究中的 一桩“公案”,长期得不到圆 满解决。在该著中,王绪琴 先生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批 判理念来剖析这桩历史公案 ,引人注目。我以为这本著 作超越前人的最大特色,正 在于对朱熹的心性论思想进 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创新 切入突破,真正揭明了朱熹 理学体系中“心”与“性”的哲 学内涵,从而破解了理学文 化史上的这一桩“公案”。 众所周知,国内外学界 一向以心学派与理学派的二 元对立模式来认识一部宋明 理学史。溯其原始,大约从 元儒开始,理学家便已以“ 心即理”与“性即理”来划判 心学与理学、陆王心学派与 程朱理学派的不同与对立, 这已成为一种共识。这种说 法一直延续到近代、现代, 由现代新儒家又加以了进一 步发展,走得更远。最早是 冯友兰先生提倡朱子一派之 学为理学,象山一派之学为 心学,认为朱子言“性即理” 、象山言“心即理”。学者遂 多有以唯理论与唯心论来界 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 立。牟宗三先生进一步将宋 明理学划分为三系:胡、刘 一系,陆、王一系,小程、 朱子一系;又进一步将前二 系合为一大系,定为儒家思 想的“正宗”,而将程朱一系 定为“别宗”,指责朱熹“析 心与理为二”,朱熹的心性 之学遭到严重遮蔽与贬低。 而其中最大的问题,还在于 他们割裂了形上形下的统一 ,贬低朱熹的“心”,认为朱 熹说的“心”不是本体论的心 (心本体),而只是“经验 之心”“形而下底心”“气之灵 之心”。朱熹的心性论思想 更遭到严重的扭曲,人为地 极大拉开了朱熹理学与阳明 心学的距离。问题还在于这 种说法得到了一些20世纪以 来研究朱、王的“权威”专家 的认定和承袭,标榜为自己 的“新说”,辗转为当下的学 者所引用袭取,其流弊甚至 延伸到阳明学的研究中,问 题表现得更加严重,完全用 王阳明的心学遮蔽消解了朱 熹的心学。王绪琴先生已经 看出了这些问题的根本症结 ,所以他着重从研究朱熹的 “心”及其心学切入突破,依 据大量确凿的资料,揭明在 本体论上,朱、陆的心性论 实际处在同一的形上本体论 的高度,朱熹也讲“心具众 理”“心包众理”“心与理一”“ 心即理,理即心”,这是不 争的事实。朱熹统一了心体 与性体,陆九渊只立心为本 体,把宇宙论、本体论与主 体论统合为一,虽然更加易 简直捷,但在工夫次第的开 展方面较朱熹多有欠缺,故 朱、陆理学之异主要在工夫 论上而不是在本体论上。朱 熹肯定了心与性在理上的统 一关系,“理之在心,即所 谓性”,心、性、理是天然 统合的。因此“心”与“性”是 “似一而二,似二而一”的本 体,在形上意义上,心与性 为一;在形下意义上,心与 性为二。尤值得注意的是, 王绪琴先生重点突出地剖析 了朱熹说的“心”,明确指出 朱熹说的“心”是心本体,心 是包含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 整体,是形而上之体与形而 下之用的整体。正如朱熹自 己所说:“心者体用周流, 无不贯彻。”王绪琴先生的 说法十分精辟严谨,富有说 服力地否定了广为流行的认 为朱熹的“心”是“经验之心” “形而下底心”“气之心”的说 法。 关于这一重要问题,我 在1987年写的文章中就已 提出来予以质疑,从体用一 源的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朱 熹的“心一分殊”,并把它同 朱熹的“性一分殊”统一起来 。我把我的说法引录如下: 从天地之心与人物之心 的体用关系层次说,“理一 分殊”即“心一分殊”,理在 心中。朱熹也认为心含万理 ,“心与理一”“理与心为一” 。于是从心论的层次上说, 本体论的“理一分殊”又自然 转化为“心一分殊”。天地一 心,即天地生物之心,这是 “心一”;万物得天地之心而 为心,即成物之心,这是“ 分殊”。 这一思想当时我还思考 不成熟,尚在探索当中,未 能展开论述。现在,王绪琴 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在该 书中对朱熹的心学作了全面 细致的辨析与阐释,以翔实 的资料廓清了这一历史公案 的迷雾,可谓石破天惊。它 最终打破了传统的以心学派 (心即理)与理学派(性即 理)的二元对立来认识一部 宋明理学史的思维模式,释 放了朱熹久被埋没遮蔽的心 性之学的内在张力,使人们 可以在同一的本体论高度上 来研究朱子学与阳明学,正 确辨明程朱陆王之学的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